为什么很多企业会遭遇危机命不长久
为什么三聚氰胺事件会发生?
为什么各种危机消费者人身安全的产品销售甚火?
为什么安分守己、诚信的企业销售困难而假货却频频登陆各大媒体热销全国?
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转折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商业文明不够发达都使得更多的营销没有动力去追求经营的大智慧和高境界。
企业的营销应当是有益于人们的,而不是损害大家利益的,突出的表现是,某些不负责任的营销的行为已经危及到了公民利益、社会利益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乳制品的三聚氰胺事件、辣椒的苏丹红事件、地板行业的甲醛事件等等。
比起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国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现象在中国似乎更为普遍和严重。这反映出我们的一些营销经营境界不高,缺少应有的“道”与“德”。然而,境界不高,难以致远。
企业营销发展的长久之计还是要研究营销的境界问题,实施“境界管理”。
企业营销有“术”、“道”、“德”三重境界
纵观营销所追求的目的目标和行为举止,我们看到不同的营销有着不同的追求。
王广伟认为,营销的境界具体说,有“术”、“道”、“德”三重。
“术”的境界是追求方法、效率的境界。
90年代,保健品营销的手段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在致使整个行业重创后才慢慢修正的。
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怎样获得最大的收益是营销的主要目标,这需要企业营销有术。
单纯追求“术”,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本指针,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却是最低层次的发展思路。营销在追求“术”的过程中,就可能顾不上是不是会“损人”了。损人的术是歪术,是不正的术。因此,“术”有“正术”有“歪术”,单纯追求“术”很容易正邪不分,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歪术”。如果不心黑手狠,我就赚不了钱,营销就生存不下去。你说怎么办?我们说,这说明你还不够有智慧,缺少“道”与“德”的大智慧。
“道”的境界是追求按照规律行事、顺势而动的境界。
在非典时期,一些企业趁国难之时卖货。
在公共危机时,一些产品趁机提价,敲诈百姓。
这都是企业营销不讲道的原因。“道”的境界指的是营销的经营能够自觉地符合营销和产业发展的根本规律。违背营销经营规律势必要走向末路。比如,经营之“道”要求以顾客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如果一个营销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自身的利益和竞争的谋略,就能够不断通过质量和创新赢得顾客等。
营销最高境界是“德”。
牛根生也一直在讲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是好像牛根生带领的蒙牛也走过了偏路。
营销之“德”要求营销要以义气对事。一个营销如能以凛然正义之气对待所面临的各种事情,就能够始终行得端、做得正,经得起社会的考察、历史的考验、法律的考问。尽管社会商业环境不是真空的,不能指望营销每时每刻都有纯而又纯的正派行为,但是尽力而为确是必要的。营销之“德”要求营销要言行有信。
现在的蒙牛、伊利好像都老实了许多噢。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谁,不论它有多大,都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开展营销,走正道,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以德服人”,才能够获取消费者口袋中的金钱。否则,弱小的企业只会经历更多的危机,命不长久,如果是不想遵循“术”、“道”、“德”的要求有意破坏之那只能是小命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