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德两位地方领导的对话


  

   《杂文报》3月10日一篇文章载:中国某县希望与德国一个城市成为“兄弟城市”,进而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双方就用国际电话会议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县委书记对德方不能来实地参观考察感到奇怪,但又不便直问。中方详细介绍了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这个县的人口,经济结构,特色行业等。德方也开诚布公的对资金和所要投入的行业在国际上的行情等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但同时德方认为中方的报告空洞,有75%是在讲国家的政策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地……只有25%的内容被德国人认为是“可信和实用”的,其它的是在浪费“电话费”。

  中方看德方与会人员名单时,发现除了该市和厂方的领导及相关专家之外,还有一个烤面包的厨师、一个水管工和一个家庭妇女。会议进行到最后,县委书记终于忍不住好奇心,问那位德国市长:“市长先生,您为什么不带人来实地考察一下呢?”“虽然贵方主动邀请我们来,而且愿意负担一切费用,但我们也考虑会给贵县的预算带来负担,贵县的纳税人没有义务照顾我们,而且这样还可能影响招商的公信性和我们的判断力。”市长微笑着回答。“预算?”县委书记感到不解,犹豫片刻,他说:“我详细看了一下贵方与会的名单,怎么还有些无关人员呢?”“什么无关人员?”德国人好奇地问。“一个厨师,一个水管工和一个家庭妇女。”“他们是市政监督人员,没有他们的监督和市议会的支持,我无权做任何重大决定。”德方市长严肃地说:“他们是纳税人的代表,这个项目的决定权也有他们的份,他们同时还负责监督本次会议是否有舞弊行为和考察我的办事效率。”中方全场鸦雀无声。

  在会议最后,德方热情邀请中方有空来德国参观考察,县委书记一口答应,同时也邀请德国市长有空来中国转转,可德国人却犹豫了一下。“首先感谢贵县的盛情邀请。”德国市长说:“今年可能不行了,因为本年的市政预算没有这笔预算,而且我们也不能随便向议会和市民乱要拨款,但明年我会把此事以预算案的形式提交议会商议,或者等我不是市长了,也可以自费去中国旅游。”国人无语。

  招商的事情基本上定了下来。在豪华的庆功会上,县委书记悄悄对县长说:“德国人真较真,太认死理了。一点不会灵活变通,以后能和他们合作愉快吗?”与此同时,在德国一间朴素的会议室里,与会的德方人员正在畅谈未来的投资计划。“市长先生,”那名妇女说:“我对这个投资保留反对意见。”“为什么呢?太太?”“那些中国官员花钱是否有些太大手大脚了呢?把我们的钱放在他们那儿我实在不放心,他们连本国纳税人的钱都不珍惜,又怎么可能珍惜我们的钱呢?”


  看过上面的文章,大家一定会对中德两位地方领导产生截然不同的印象。德国人以“固执”、“较真”名闻天下,而中国人则以“灵活变通”著称于世。德国市长时时处处为纳税人着想,政府决定重大事项都要考虑纳税人的利益。我们也经常强调“以人为本”,领导干部们也常常把这句话写在纸上、喊在嘴上,但就是不肯落实在行动上。那位县委书记认为“一个厨师,一个水管工和一个家庭妇女”是“无关人员”,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吗?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许多事情,坏就坏在“灵活变通”上。一些人特别擅长打政策的“擦边球”,这也是长期以来腐败难除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