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 观
喻建国
个体对周围世界的审视总认为会每況愈下,对发展充满越來越糟糕的预测。观察对象的本质与事物的本质,总认为邪恶和丑陋是本质的属性。对于人性,总认为自私才是最本质的。当个体处于这种情况中的时候,该个体即处于悲观的状态。
荀子在他的《性惡篇》中说:“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确实是典型的悲观论者。悲观会让人们无视真善美新的存在,悲观会使人从恶,以恶报恶。破罐子破摔,越摔越破,以糟处糟,越处越糟。处于悲观中的个体,两眼望出去,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光明。
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人是一种动物,动物一般都有自我保护其生存的本能,由这种本能出发,人在考虑自身的行为取向时,就要把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取向作为首要取向。而这种取向常常带有一定的自私色彩,这种取向首先考虑的是有利于自身的生存,至于别人的生存都是次要的考虑。认为人性本恶的人们,基本是从这一点来作为出发点的。人首先考虑自身的生存,经常自私,恶由此生,人之性本恶。
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类在繁衍发展中清晰地认识到一个重要的法则:無群而不能生。所以人要有家有族有群体有社会,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生存,还要考虑家的生存,族的生存,群体的生存和社会的生存。善会在这种发展性的考虑中逐渐萌生,小我会变成大我,自私会变成大公。
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动地反映了善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连带着人类善良的进步。人类正在向着大同世界发展,当然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总是向着这一个方向。不管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理论,不管什么主义什么主义的,他们都是寻觅一条通向人类大同世界的道路。也就是实现人类大善普照的道路。所以人要乐观,人要达观。
达观作为个体行为的一种操持状态,它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是:遇事乐观,放眼远方,不拘目下,憧憬美好;并且心胸畅荡,豪迈无羁,开怀思乐,无怨无悔。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随遇皆舒、眼观发展、心存向往、满目光明。个体心胸开阔、无拘无束、从不怨悔、心路舒坦。在现实世界中,一位达观的人带给他周围时空的尽是光明和灿烂,全是欢欣和积极,人们都会十分欢迎他的存在。
悲观论者应该改变自己的观点,从大的角度来看,在读过上面几段文字后,悲观的基础应该是崩塌了。如果从小的角度来看,人生的变化无穷,祸福难测,不过人行其间,福也罢,祸也罢,总是走一遭,既是走一遭,就得好好走,稳稳地走,仔细地品尝各种味道,何必为即将来的味道担忧,何必人为地认定,即将碰到的味道会比现在的味道差。味道是对比的,味道也同样是绝对的,每一次都把当前的味道认定为一种绝对的味道,莫对比,对那绝对的味道自当是一种绝妙的佳品。如此对待还会有悲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