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领袖张议潮收复敦煌与河西诸郡
张议潮,甘肃敦煌人,出生在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亲身经历了吐蕃的统治,在少年之际便产生了忧国爱民的思想。他有感于吐蕃治下的民不聊生,对人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爱国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吐蕃达磨赞普去世,因内部权力之争发生内乱,同时吐蕃国内灾荒不断,“人饥疫,死者相枕藉”,河陇各地吐蕃守将人心混乱,兵防空虚。唐政府借此之机,决心收复河湟地区。大中元年(847)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次年12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并一举收复了原州(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唐王朝的军事胜利,给河陇人民带来希望和鼓舞,而张议潮也正是趁着这个机会举起了起义大旗。
张议潮在沙州首举义旗,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不容忽视的。自大历元年(766)河西节度杨休明徙镇沙州后,沙州遂成为当时河西地区唐人的聚集地。当吐蕃攻取沙州时,沙州人民坚持抗争,守城达11年之久。这样就使沙州的汉人得以聚存,并将唐朝的思想文化、风俗民情等延续下来,这是张议潮首举义旗的社会基础。
张议潮起义的骨干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敦煌的汉族民众。如张氏、索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带举足轻重的家族,在起义和收复河西的过程中,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释门教首及僧徒。敦煌历来佛教兴盛,僧徒数量庞大,释门教首及僧徒在社会中拥有一定影响力。第三,少数民族部众。如住在沙州的粟特、退浑,就连吐蕃化很深的通颊人也有一部分参加了起义。
张议潮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明确提出了“归国”的口号,广泛组织、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大中二年(848)时机成熟,他毅然“募兵”召集民众,发动起义。张议潮采取了多种战略战术,如“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破吐蕃之围”。历经数次战役与将士的浴血奋战,一举收复了沙州。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关西自古出名将。
张议潮收复沙州成功后,为了及时向唐王朝告捷,并确保表文安全送达长安,他派遣了10批使者,携带10份同样的表文,分10路奔赴长安,其中还有由僧人组成的一支。在10支信史队伍中,只有绕道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一支,于大中四年抵京。收复沙州后,张议潮一方面以此为根据地,整饬军队、发展生产,一方面继续进攻,到大中五年(851)又相继收复了邻近的肃、甘、伊等州。大中五年八月张议潮又派其兄张议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等奉11州(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图籍入长安告捷。大中十二年八月张议潮率汉蕃兵七千人东征凉州,经过三年的努力,到咸通二年一举攻克凉州。至此,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故地复归唐王朝所有。
归义军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大中五年(851)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图籍的捷报后,特下诏表扬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即表奏唐廷。从此“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咸通四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恢复畅通,这对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张议潮在沙州的起义及率军收复河西地区,使河西各族人民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他们衷心感谢和爱戴张议潮,热烈歌颂张议潮的丰功伟绩: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尽管张议潮起义成功,但当时河西地区的形势还十分复杂,南面的吐蕃伺机卷土重来,背面的回鹘也在觊觎着这块宝地。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热作乱以来,部落无主,各部遂相纠合组成部落,散居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他们纠集在一起,不断劫掠河陇各地。张议潮对当时河西的险恶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得不在没有唐王朝帮助的情况下,领导河西人民进行着非常艰苦的斗争。张议潮“朝着秣马,日日练兵,以背匈奴,不曾暂暇”,就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据《张淮深碑》记载,归义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唐王朝的势力已达河陇诸地。
张议潮收复河西及其战果的不断扩大,对唐王朝而言既喜又忧,喜的是陷于吐蕃百年之久的河陇地区重新回归唐王朝;忧的是在唐末藩镇割据、内弱外强的形势下,张议潮及其张氏家族势力壮大,恐其尾大不掉,成为与唐廷抗衡的第二个“吐蕃”。因此唐王朝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阻止张议潮势力的扩张。在张议潮起义不久,其兄张议谭就“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实际上是以人质方式留在了长安。咸通八年(867),69岁的张议潮也留居京师,和其兄长一样成了唐王朝的变相人质。唐王朝给予张议潮很高的礼遇,任命他为左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舍,其目的是将张议潮留在京师,以便控制。咸通十三年(872)八月张议潮卒于长安,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