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感想
总体经济形势概述: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呈先快后慢的态势,经历了上半年的通胀和高速度,下半年以来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中国经济出现迅速逆转的态势,各个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了历史性的新低,尤其是进出口和GDP增速,以至于中国08年为保8%而竭尽余力。
宏观经济政策评价:
2007年中国通胀压力明显,出现了股市和房市的双高,中国政府为了缓解通胀压力,2008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针对房市和股市出台政策,如:印花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建造廉租房,以及发行2000亿国债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以上的政策对缓解通胀压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管通胀的降低是不是因为次贷危机波及中国的缘故,总之显示在CPI指标上的数据是成功的,达到了降低通胀的目的。
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次贷危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蔓延,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在奥运会后美投行不复存在的那段时间,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上一片恐慌,中国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温总理的一句名言,“信心比黄金重要”。所以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府与其说是在保持经济增长,不如说是在恢复和提振市场信心,从四万亿的重磅炸弹到存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破天荒下调程度再到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政府组合拳,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总的目标由双控向一保一控转变。
从中可以知道:首先中国政府宏观经济的预测能力有待提高,2008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逆转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但中国政府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增强,如一系列组合拳。其次,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多样性增强,不再以单一的政策打天下,而是多种手段并用对症下药,至于有没有治本,这个问题有待观看,因为政策的时滞效应比较明显,利率和大规模基建拉动经济有没有效果暂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利率的传导效应有多大,至今学术上认为效果不明显,大规模基建有多少重复建设这个尚不清楚,但中国政府提振了中国乃至世界市场的信心,这个贡献是毋庸置疑。最后中国政府宏观政策的机动性很大,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政府的强势,另一方面也表明没有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毕竟那四万亿都是纳税者的钱。
投资、内需和出口
投资、内需和出口三大马车的作用和地位这时显得尤为不同,这次中国政府将投资和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虽然出口有出口退税和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中国毕竟处在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出口还是仰仗外部经济环境的复苏和调整。所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衰退的情况下,09年出口不是宏观经济关注的重点。投资和内需的拉动关乎着整个国民经济是否复苏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上查看。
四万亿的基建是为了拉动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救助是为了扩大内需,家电下乡也是为了拉动内需,而且这次拉动内需的不同以前的特点是全体拉动,不仅城镇居民要消费,而且农村尤其是农民消费是此次拉动内需的关键。中国为此在拉动农民需求上大做文章,实行了配套工程,比如: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医疗改革、义务教育和农村信贷等等措施,以上措施的良好发挥关乎着整个国民经济是否可以在09年迅速恢复。另一个方面,中国政府希望用自身的投资拉动更多的投资,以身作则,推动整个投资体系的持续运转,使乘数效应扩大。因此09年应当重点关注内需和投资。
就业问题
由于中国就业的数据严重失真,这个问题不好点评,基本上即使点评了也于事无补,但我想说的是媒体的报道失真,网上的报道以大面积和大篇章来报道在金融危机下招聘市场的人满为患,由此的出失业率高,不好找工作。但是仔细想想,自从大学扩招后,哪一年大学招聘会不是人山人海,哪一年工作好找,所以报道讲究事实和因果联系,不要随意臆断关联。我想主要是中国人口多,基数大,经济拉动就业岗位效率低,但经过我们这代生育高峰期后,也许企业想招也不会有人去,因为“人口红利”已经在慢慢的远离中国。
收支平衡和价格稳定
在刺激经济发展和复苏的情况下,这个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我国当下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所以,在当下的主要矛盾是就业和经济增长,收支赤字是一个低层次的追求目标,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很明显的说明这一点。因此我认为中国政府会牺牲收支平衡这个目标来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就业。
至于价格稳定,这个目标来说,在现在这个形势下是无稽之谈,物价上涨是经济发展的表现,现在危机了,但这个指标上升了,我们才觉得有股暖意,连续下降了就是大忌。所以当前这个指标也可以不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