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战火硝烟未散,以色列政坛又出现新的变数。虽然外长利夫尼领导的相对温和的前进党以极微弱的一票优势领先于前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利库德集团,但谁能成功组阁仍在未定之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选举结果表明,右翼势力总体上升,突出表现在利伯曼领导的有广大俄罗斯移民支持的极右党派“以色列——我们的家园”成为以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以色列法律,如无一个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赢得120个席位的半数以上,则任何一个政党都有组阁的机会,只要他能联合到61个席位。这就是利夫尼和内塔尼亚胡都宣布胜选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总统往往经过与各党协商,首先责成第一大党在28天内组阁,如难产,还可获14天的延期;如第一大党不能成功组阁,则由其他政党再行组阁。接下来,便是各党你死我活的斗争,互挖墙脚,许以各种优惠条件和利益分享,拉帮结派,以图执政。人们会再次怀疑,利夫尼已经历过去年秋天的组阁失败,这次她能闯关吗?人们也会想象,对前总理沙龙“分裂”利库德集团一直耿耿于怀的内氏,经过三年多在野的精心谋划,志在必得,拉拢其他右翼党派也势在必行。其他党派谁给的好处多,就依附于谁,一场后选举好戏已经开锣。
无论温和派组阁,还是右翼上台,笔者都对巴以和平进程难取乐观看法,但也不是绝对的悲观。这是因为,巴以问题既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又有敏感的宗教根源,更有长期的历史恨仇。要解决的问题,边界、难民、耶路撒冷地位等盘根错节,难以厘清。笔者认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三大因素缺一不可。一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政策,二是地区国家的牵制,三是美国的政策。
巴勒斯坦内部实际已成为两个政治实体,攘外必先安内,法塔赫和哈马斯能走到一起吗?目前看,一个字,难。地区国家又如何呢?为了制止加沙战争,阿拉伯世界公开分野,已经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居然开了三个峰会,更不用说对哈马斯影响日益增大的伊朗了。美国政策被国际社会称为解决巴以冲突最关键的因素。为什么美国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总是采取袒以政策呢?首先,在美有500多万犹太人,他们在美政治、经济、金融、传媒、宗教及文化等领域有许多顶尖的精英,加上犹太院外集团超凡的游说能力,对美决策者影响广泛。然而,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袒以政策符合美国的长远对外战略,尤其是中东战略。一个以色列在中东所起的作用,胜过美几十万大军和数千亿美元的作用。
笔者并非赞成右翼上台,但若温和派执政,在和平进程上反受更多右翼牵制,但若右翼上台,巴以和平进程也不是就毫无希望。被誉为右翼之父的贝京总理,不是实现了与埃及和平了吗?右翼强硬派代表人物沙龙,在以众多的反对声中,甚至有上万极右人士要索其项上人头,不也成功地实施了加沙单边撤离了吗?可惜他将长眠不起。即使内氏本人,当年他当以总理时,也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达成了希伯伦协议,给巴在希伯伦的控制权。笔者在以色列、约旦工作、生活了五年多,接触过很多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战乱、恐怖、困苦和仇恨中的巴以人民并没有绝望,他们渴望和平,呐喊和平。形势比人强,时代呼唤勇敢的政治家和领袖强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