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经销商生活得有滋有味,但是还有一些原本摩托车行业的老前辈却已经消失在市场上。市场无声,生存有道,每一个消失的商家背后总有一个故事。
在走访摩托车市场的过程中,笔者聆听了很多商家的倾诉,在此将其整理出来,希望给更多的经销商朋友借鉴,希望你不在此列。
1晕死
在摩托车夕阳产业的悲情主义影响下,想重新开发利润增长点,今天这个产业,明天启动另外的项目,最终由于缺乏专业的经验,在资金及管理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让在摩托车行业辛苦赚来的银子都交了学费,最终不但主业荒废,而且进军别的产业也铩羽而归,而此时摩托车市场已经时过境迁,以前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最终被企业整合掉。
点评:关于多元化和专业的争论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有的人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有的人却赔得人仰马翻,但是在你跳水之前,请将手放在胸口回答几个问题:摩托车行业你真的竭尽所能而无机会了吗?离开这个行业,你还有什么优势?这种优势能否支持你在即将选择的行业中走得更远?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能给自己满意的答复,证明你确实有别的潜力,那么,你就睁开眼睛跳吧。
2套死
市场上一些商家做市场不可谓不尽心,也不缺乏做活市场的思路,但是商家视作安身立业的品牌,企业却在市场操作中左顾右盼,投机心态严重,不但在产品制造和营销执行力方面缺乏优势,而且和商家的合作中,在营销政策和合同条款上设下陷阱,或是承诺返利,或是承诺退货,或是承诺广告支持,却都暗含玄机,以完成不可能实现之目标为前提,让缺乏判断力的经销商进退维谷,最终被上游耗尽活力,双方不欢而散。
点评:为商家下套,这不是一个做品牌的企业所为,有长远发展规划理念的企业就是和商家共同发展,目前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至于在二线品牌淘宝,那得靠商家的慧眼,笔者建议几点:首先要分析摩托车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品牌在其他市场表现,考察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库存,倾听企业的操作思路及对市场和服务的支持力度。经过这些条件的层层甄选,一个品牌的发展潜力一目了然。
3压死
现在网络中哪种商家死得最快?很多人都会回答是做得比较差的商家,但是笔者要告诉大家,有时候做得好的商家面临的压力一点也不比他们少,在风光的外表下,掩藏的大多是一颗疲惫不堪的心,全力以赴赢取的骄人销量有时候却成了自己的负担,因为哪个企业都不想自己的网络懈怠,都想最大限度地开发商家所有的潜能,每年的销量任务都是大概以20%的增长速度递增,今年全力以赴取得的成绩,意味着下年更要付出艰辛,即使竭尽所能再努力一把,但是后年呢?在企业以代理权威逼和市场支持诱惑下。最终签订一年重于一年的销售任务,如果不能完成,(除非你每年都花钱买库)否则企业会认为你没有尽力,或者有别的花花肠子,最终导致商家严重“积食”,现金周转开始出现短缺。分歧由此开始,双方相互抱怨,积怨越来越深,最终企业将橄榄枝伸向他处,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换了一个经销商的问题,还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即使不能,有别的地方支持,损失也不是很大,但是对商家来说,以前的耕耘等于为别人做了嫁衣。
点评:压货,已经成为商企博弈的常态,没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不压货,哪个商家不被压,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轻了,商家的潜力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将多余的精力生出一些变数,重了,把商家压死,你也站不到丝毫的便宜,遗留问题解决不好,可能毁了一方市场,所以,企业在施压的基础上要增加疏通的力度,使压力和回报成为正比,让商家在希望的指引下自愿承重。
4累死
摩托车经销商“搭台唱戏、坐地收银”的大批发、高利润的黄金时期已经成为一个永久的回忆,现在大多商家都在抱怨摩托车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高利润的产品虽然回报大,但是一年的销量就是那么几个,利润低的产品,商家就是从企业的库房平移到自己的库房,再平移到消费者的家里,微薄的利润都给了物流公司和购买了促销品,如果真地说商家的利润,那么只是企业提供给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利润来维持周转,在用销量换利润的美好谎言下,商家每天重复搬运工的角色,累得在床上连个翻身的力气都没有,更谈不上对自身的业务拓展和素质进行提升。但是抱怨归抱怨,饭还得照吃,生意还得照做,为了生存,还得捋起袖子继续干。
点评:微利时代是谁也不能扭转的,随着经营的正规和竞争的充分,平均利润还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但是,我们在抱怨的时候能否反思一下,为什么在目前状况下,有的人却生活得比较滋润?导致微利的也正是我们的思想。你想过卖服务吗?你想过个性改装吗?不要抱怨没有市场,请现在借鉴成功的经验后尝试一下。
5亏死
这种商家面临品牌的不公平待遇和当地管理部门的区别“行政”,同样经营一个品牌,但是由于别的商家比较会来事,和企业的沟通比较好,争取了更多的企业资源,在操作上有了更多的空间,如鱼得水,而自己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市场上,经常对企业提一些诸如销售和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在区域管理者的心中成了不折不扣的“刺头”,除了正常的生意往来,根本讨不到任何多余的好处,有时候还会被个别市场管理人员借机“收拾”一下,经销商为了利益委曲求全,但是这种不愉快为今后的分手埋下了伏笔,随着矛盾的升级,双方谁看谁也不顺眼,最终也逃不脱分道扬镳的结局。
这种经营歧视有时候并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和商家之间,商家在经营中遇见的不公平待遇有时候更让人窝火。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尤其在摩托车的目标市场农村,这种表现更为突出,有时候是亲戚原因,有时候是朋友关系,甚至是钱权交易,最终导致同样经营摩托车,但是从管理部门那里获得优惠尺度却不相同,人家做活动可以大张旗鼓,但是在你跟前也许连个门头都不让你挂,别人在税收面前可以糊弄过关,你却分文不能少,甚至还有额外的开支。这里不排除竞争对手的相互攻击,在不公平的待遇下,你在这个市场竞争力锐减,最后面临淡出这个市场的境地。
点评:在摩托车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时候,做生意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在做资源,和企业的关系处理不好,和当地管理部门相处的不融洽,那么,你和你的上帝消费者的关系是否就很好?所以,还是要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问题。
6乱死
众所周知,中国的摩托车经销商80%以上都是从原来的维修部平移过来的,经营者素质修养的欠缺局限了品牌在很多地方的发展。最明显的地方,有的后进的商家三四年后将公司经营得有模有样,朝气蓬勃,什么财务部、采购部和事业部一应俱全,大家各司其职,公司发展整体呈现了良好的上升势头,但这些都是少数,更多的商家在经营了十几年后,依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夫妻店经营,“一两个人,三四杆枪”,并且公司人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一切都是跟着感觉做市场,根本谈不上什么财务管理和人员管理。在市场好的时候,销量把一切都可以掩盖,但是市场一旦疲软,所有的矛盾都出来了,此时这些商家不反省自己的做法,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抱怨,什么员工素质低、市场萎缩太严重,淡季面前应该进行所谓的收缩经营裁员、降薪,导致抱怨声一片,最终生意也越做越少,原来还有两个维修工,最终裁得只剩下夫妻两个,一个搞经营,一个搞维修,一切都好像回到起初的状态,这种“男耕女织”的日子也悠悠然自在,但是厂家不干了,将这个市场交给你,不是给你混日子的,不但量上不来,而且在摩托车品牌洗牌的关键时候,你耽搁的是企业在当地整体的部署,几次沟通后看没有起色,最终手起刀落,品牌落入他人怀中,十几年的摩托车生涯,最终落到失业的地步,遭遇好不凄惨。
点评:收缩经营,这是笔者在和很多商家沟通的时候的感觉,问题暂且归结在市场大的消费环境不好。但问题出在,究竟是市场整体收缩还是在整体销量不变的情况下,你的收缩是为别人的扩张腾地方?我们在市场上遇见很多在辛勤耕耘的商家,也遇见很多的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主儿,我们为在淡季还在辛勤储备的商家致敬。
7气死
企业在市场上推出一些新产品的时候,平时很难见到的业务负责人会亲自到经销商那里进行洗脑鼓吹产品的性能如何优越,如何切合当地的消费市场,利润如何高,会极大地增加商家的竞争力,一旦拥有,就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在各种美好蓝图的描绘中,经销商开始自我陶醉,仿佛自己已经是财富在手,在远景描绘完毕后,业务负责人会鼓动经销商对这个产品进行促销和推广重心的倾斜,最后,就是实质性的内容:要求商家进行新品出样,最好各种款式和贴花一个都不少,当产品适销对路、整体策划定位准确的时候,当然双方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这个车型根本就不适合当地消费或者产品存在某种缺陷时,吃亏的就只有商家了,最终只有将产品赔钱处理。
作为一个成熟的摩托车品牌,为了自身的发展,新品中存在的问题只是偶尔,还在商家的控制范围内,但一些特殊的情况会将商家气个半死。一些厂家用新品开拓市场的时候,和商家目标一致,在厂家大力投入的同时,经销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当市场做起来以后,随着销量的飙升,该市场也就变成了一块肥肉。由于种种原因,厂家往往会选择当地的其他经销商来同时经营该产品,价格和支持上往往还会更有优势,经销商辛辛苦苦开拓出来的市场,被别人不用吹灰之力就窃取到胜利的果实,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让很多商家防不胜防。
点评:身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站在商家角度分析,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既然一些危机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就让我们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在角逐中量力而行,增加自己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
8挤死
随着市场的整合,品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合资品牌,在市场上更是炙手可热,正是由于这种品牌话语权的加强,专营已经成为很多市场的发展趋势,这无疑给企业和商家都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国”性品牌,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营销手段严重不到位,市场策划、营销支持反应迟钝,在很多市场被民营和合资品牌蚕食,有的干脆就被“礼送出境”。此时,作为这些品牌的经销商,就成为这场品牌大战的受害者,被别的品牌的网络挤死。
现在的商家,包括一些目前经营形势还不错的商家,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经营阶段,重视营销网络控制能力,重视与行业的人脉关系,却忽视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服务性品牌。其实,厂家一般最看重的除了有形的网络外,更重要的是经销商的诚信口碑、推广能力等“软件”。
经销商同样要面对下一级经销商和中间商,却常常忘了这方面的服务。设备供给、技术支持、运作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都是下一级经销商最缺的,如果经销商不重视服务支持,渠道是缺乏凝聚力的。
点评:经销商对品牌的忠诚度是需要的,忠诚和愚忠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企业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我们要做的就是盘牢自己的网络,在当地树立自己的商家品牌,增加自己的经营竞争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哪个品牌在当地市场都想做好,都想赚钱,而这些,如果都离不开你的资源和你的思路,那么,你成功了。
9烦死
不单是摩托车商家,很多企业的业务员水平也良莠不齐,有的业务员仗着自己品牌名气大,在所负责区域俨然是一个封疆大吏。在所负责区域吃喝嫖赌,无所不做,而且暗示商家为自己买单,甚至在执行某种政策时附加一些个人的条件,今天跟你要这,明天跟你要那,后天还要你带着他到处玩,还处处威胁你,不把你烦死誓不罢休。
除此外,经销商也讨厌那些自以为是的企业销售人员和企划人员,营销知识略知皮毛,就以为自己是个营销大师,像骗子一样到处招摇,他们往往口头念叨着厂家的销售政策和营销思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似的在市场上漫游。在没有仔细研究市场的情况下为经销商乱开药方,如果经销商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倒好,否则,就会被祸害的不轻。
点评:由于各大厂家纷纷进行的通路扁平化,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在各主要城市市场设立驻地机构, 俗话说小鬼难缠,由于经历、层面以及理解上的不同,经销商与这些厂家驻地业务人员相处又成了另外一个难题。在很多经销商的心目中,这些业务人员光有空架势,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只会看数据,不会做市场,在厂家面前又言听计从,厂家的业务人员又总觉得经销商目光短浅,配合执行度差,这样先入为主的思想为今后的合作埋下隐患。
10毒死
窜货可以说是摩托车市场上的普遍现象,由于竞争中的压力,很多商家自觉不自觉地将脚伸到别人的被窝里,从厂家来说,窜货有“良性窜货”和“恶性窜货”, 对于厂家来说短期内没有什么坏处,还能导致产品销量的激增,因为厂家只要控制好一个出厂价格就行了。但从经销商角度来说,窜货是绝对有害的(除了掀起窜货事件的始作俑者),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是同一品牌同种产品之间的价格大战,导致经销商产品价格倒挂,在短期或者是长期内,出现亏损,长此以往,缺乏利润输入的商家就会被窜货的药性毒害致死。
点评:埋怨和过激行为能解决问题吗?在地位相对弱势的商家来说,消极地解决问题只是对自己的伤害。因为对商家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动哪里也不是。
对于市场窜货自己无法解决或不好处理时,作为弱小经销商就要考虑借力使力的运用,即通过厂家出面来处理的方式,有时也能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这对于大品牌来说尤其如此。当然,在借力厂家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的使用,即让厂家明白窜货的危害,从而有压力感和尽快处理的必要,同时,也要表明经销的决心,并且拿出市场的操作方案,让厂家看到希望,从而快速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