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的GDP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政府的政绩再一次发出闪耀的光彩,迎来阵阵叫好声、欢呼声、赞扬声。人们为国家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为政府的务实高效而骄傲,为国民的美好前程而颂祷。
过去我们的政府对官员任用是无需考核的,领导一句话、组织部门一张纸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了,甚至有些人通过袭祖荫、走后门、拉关系、进圈子、送红包等手段步步高升、飞黄腾达。到了198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根据邓小平先生的一次讲话,制订出了考核干部的三个标准:一是拥护改革开放路线;二要让人民满意;三是政绩突出。才有了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的做法。到1994年又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的提议,制定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办法及考评标准体系”,共分三大类18个指标,并在全国9个市(地)、148个县(市)进行了试点后全面推行,形成一套沿用至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干部政绩考核也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左右地方城乡面貌、决定各级干部升降的重要因素。
于是,“考核治国”现象出现了,我们的干部一切工作的中心,就是围绕这套GDP考核占主导地位的体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方设法、不计成本、忽视后果进行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做大甚至是放大本地GDP,对政府自身的职能和民生、环境、法治等根本性指标置之不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们开始重视诸如环境、人均GDP等指标,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酝酿建立新的政绩考核体系。那么,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考核怎么样才能做到更科学、客观、公正、合理、实用并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呢?本人认为,政绩考核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三是谁来考?
一、考什么?
要将民生和区域和谐放在首位。具体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幅度、总量及其相对排名;国民收入结构及其合理性、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城乡收入、生活、环境的差距;城乡居民月均基本生活成本;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公民教育、医疗、住房状况;社会充分就业率和居民失业率;社会治安状况、群众信访量和处理情况,各种纠纷的数量和处理情况;包括公民道德诚信在内的社会风气及公民遵纪守法情况;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情况等等作为考核的首要指标予以强调,使我们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能够真正使国民受惠、促社会和谐。
其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主要指标是:地方生态系统完好率、森林覆盖率增加值、绿色GDP;土地、水、空气、城乡污染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治理的情况;执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情况等。
第三是人均GDP和单位GDP成本。包括当地人均GDP值,包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后续发展成本、社会分摊成本等单位GDP成本,以及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等等。
第四是基本建设和投资营商环境。包括区域农林、水利、交通、物流、能源、通讯、信息、市政、公益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管理情况;投资创业、贸易经商的软硬环境等。
第五是法治建设。当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依法治理情况,公、检、法自身建设情况,公民学法、用法、守法、护法情况等。
第六是产业结构状况及服务业占GDP比重。当地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布局、投入产出、从业人员数量等情况,民族工业及内生型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单位时间区域物流进出量,
第七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当地科技研究、应用、成果推广的水平,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的数量;高、精、尖科技人才的数量和成果,以及在全国、全世界科技界的影响力。
第八是民主政治建设。包括人大、政协监督作用的发挥;委员提案、议案的数量、质量和办理、落实情况;民族区域自治和城乡基层民主的情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情况等。
第九是政府运行。对政府依法行政、运行效率、工作成效等进行考核。主要包括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执行力,取得的成效和社会满意度,服务的态度、质量和效果,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社会治安秩序、民生改善状况、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
第十是文化建设。主要对当地的社会道德、国民精神、文化知识、信息传播、文学艺术等发展建设的情况进行考评。
第十一是党的建设。主要考核当地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民主建设的情况。
二、怎么考?
一是全民投票选举。这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效的考核办法。说得再好、再动听,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人民是不会买账的;做得再多、再卖力,民生得不到改善,人民得不到实惠,公众也是不会买账的。只有说到点子上,做到群众满意,人民的选票自然会投给他。
二是民意调查、测验。这是一种反映部分民众意见、心声和满意度的考核方法,但由于调查、测验的场合、形式、对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一方法得出的结论必然会有一定的偏差。
三是上级考核机构打分评价。对政府运行各项指标的统计结果,由上级考核机构逐项进行打分评价,再将得分进行排名。这种方法以统计数字为基础,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局限性,甚至会产生二次失真,难以全面、真实反映政府运行的状况和民众的评价。
三、谁来考?
一是人民群众。我们的党和政府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国家的主人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应该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考核应该是最有权威、最公平、最客观的,他们来当政绩考官是首选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二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制定统一、全面、定量和标准化的政绩评价系统,经政府相关部门核查验收后投入使用,对政府运行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测算。这样得出各地、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结果,标准较统一,可操作性强,也比较有说服力。
三是上级政府考评部门。由上级相关部门组成政绩考核专门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各级政府进行政绩考核。由于我国的政府架构的特殊性,这种考核时间长、偏差大、人为因素多、标准难以统一,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四是新闻媒体。由本地的新闻媒体通过受众调查、民意测验或记者投票,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进行考核。这种考核以定性为主,无法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而且容易被接受调查、测验对象或投票者的喜好、感情、素质等影响考核结果。
民为国之本,民生是政府的第一要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我们的政府不应该是为政绩而存在、为考核而运行的,它不应该是管理型政府,而应该是服务型政府,为维护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秩序服务,为捍卫人权、自由、民主和信仰服务,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服务。而最根本的,就是为改善民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