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师比折射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009年,拥有教师总数845名,折合在校生 15893 名,生师比为18.8,低于教育部18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回顾历史,邵阳学院代表一个地区;正视现状,邵阳学院体现一个时代;展望未来,邵阳学院任重道远:要遵循4大原则,解决9大问题。

  

   一、历史:代表一个地区

  邵阳学院代表邵阳市的高等教育。邵阳市的高等教育,始于1958年。本年度先后创办邵阳师范学院、邵阳工学院,邵阳卫校和邵阳农校分别升格为邵阳医学院和邵阳农学院。但由于师资、校舍等原因,几度更名,几度解散。1974年,邵阳师专得以恢复;1975年,新办湖大邵阳分校;1978年,增办邵阳基础大学;1985年基础大学改名为邵阳工业专科学校。此后,湖大邵阳分校、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改名为邵阳高等专科学校。于此,我市高考教育才趋于稳定,得以迅速健康发展。邵阳师专、邵阳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合并,改名为邵阳学院,成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属湖南省人民政府主管。邵阳学院,校园面积1695亩,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2007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5139人。专任教师793人,其中正高职称64人,副高职称283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及研究生学历的264人;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学院是一所文、理、工学科并重,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现有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2个。学院共有13个系,9大学科60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建校5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5万余人,其中不少已成为教育战线及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同类学校前列,是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二、现状:体现一个时代

  

  我省地方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失调,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等不尽合理的现象,教师的水平和质量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据湖南省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数据显示,2007年湖南省1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平均18.2:1,部分高校生师比甚至达20:1;学历结构的现状是,研究生学位以上共4165人,占专任教师的41%;职称结构的现状是,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38%,中级职称占31%,初级职称占22%;年龄结构现状是,40岁以下教师平均占69%,35岁以下教师占52%。离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指标优秀标准相差较远。此外,从国家教学名师的评选来看,目前全国已评了3届,共300名,其中湖南省15名,而地方高校仅有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选更是形势逼人,2007年100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湖南的6支中没有1支是地方高校的。

  邵阳学院专任教师2009年765人,2008年795人,2007年793人,2006年790人。调出人数较多,师资队伍不稳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5大指标,与教育部的要求比较如下:

  1、                生师比

  合格要求:18,2008年我校18.3,2009年我校18.8.

  2、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合格要求:30,2008年我校40,2009年我校48

  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合格要求:14,2008年我校12.27,2009年我校13.18.

  4、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合格要求:5000,2008年我校4270,2009年我校4652

  5、   生均图书(册)

  合格要求:100,2008年我校89.3,2009年我校89.2

  2009年我院共有专任教师765人,其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构成如下:正高31人,占教师总数4.7%;副高178人,占教师总数27.1%;中级258人,占教师总数39.3%。专任教师中,博士22人,占教师总数1%;硕士204人,占教师总数的33%。35岁以下青年教师334人,占教师总数的48%;36-45岁年龄段的教师250人,占教师总数41%;全院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7.7岁。专任教师中,外校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8.3%,其中重点大学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73.3%;本校毕业的教师11人,仅占教师总数的1.7%。学院现有121工程人才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4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

  通过近几年来努力,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整体良性发展态势。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面临新时期高标准的严峻挑战。

  (一)在学历学位结构上,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教师比例虽已达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要求,但博士明显偏少,与办成一所强校的目标要求还相距甚远。

  (二)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尽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数量已达到合格要求,但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数量偏少,缺乏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三)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梯队,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个别学科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

  (四)教师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在管理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教师聘用机制。

  

  三、原则:做到四个并重

  

  1、充实数量与提升质量并重。既要根据我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动态规模调整教师需求的总量,又要始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要求,加快骨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2、队伍建设与制度创新并重。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又要进一步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

  3、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既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学历、学位培养及业务素质的培训,发挥在职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做好重点建设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4、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既要重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又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使每位教师真正成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典范。

  

      四、目标:达到几个要求

  

  (一)总量目标。2010年按学院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7600人左右的规模计算,教师总数达到978人左右,其中,外聘教师控制在120人(折合数)左右,专任教师数不少于858人。

  (二)结构目标

  1、学历结构。到2010年,我院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5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10%。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要达到90%。

  2、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结合学院发展需要,到2010年我院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务的教师要达到专任教师的45%以上,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主讲教师总数的95%。

  (三)学术梯队建设目标

  力争有2—3名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内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专家;8名左右的学者进入“芙蓉学者计划” 、“百千万工程”、“121人才工程”等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并成为省内有影响的专家。有2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在学术界脱颖而出,在省内同一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继续做好院内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工作。

  (四)素质目标

  1、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业务水平要求

  有较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能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要求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每年要有质量较高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能用外语进行学术基本交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五、措施:解决9大问题

  

  1、按照“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加强实践,多种形式”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精心安排组织教师业务培训

  学院每年拿出教职工年工资的1%作业务培训专项经费。要求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加速知识更新进程,每个教师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制订出适合个人特点的知识更新计划,各系(部)要将此计划列入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鼓励和支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

  要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探索新的领域,进入学术前沿,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及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3、继续支持并要求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或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重点资助有潜力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对师资紧缺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继续予以资助。

  4、紧紧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

  要采取各种措施,注重对处于学科前沿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引进、培养和使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后备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培养一批年龄在5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在40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在配合省教育厅做好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的同时,抓紧做好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各项工作。

  5、贯彻学院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的方针,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解决好师资队伍的断层问题

  ①拓宽视野,广开渠道。从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尽快形成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重要来源。学院要通过媒体和高校人才供需见面会等方式广招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引进人才要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把2012年左右首批申请硕士授予权的学科和缺编多、高学历少的学科、专业作为重点。

  ②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加强智力引进。要积极稳妥、有计划多形式、多渠道聘请知名学者、教授作兼职教授、特聘教授、名誉教授。每个系(部)都要有自己的兼职教授、特聘教授、名誉教授。

  6、以系(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单位,把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到二级学科点上

  各系(部)要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相应制定并落实本单位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梯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7、要坚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改革方向

  树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必须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服务、为学院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服务的意识。不搞论资排辈,不论贵贱亲疏,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将职称改革的重点转移到聘任制上来,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按需设岗,择优聘任。

  8、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各个单位都要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思想品德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强化师资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将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激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每年单独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暂停教学工作半年以上;经教育没明显转变的,坚决调离教师岗位或予以辞退。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大家的职业责任感、自觉性。学院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将此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

  9、努力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

  努力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人都要提高对人才价值的认识,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院的观念,努力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活和工作小环境,抵制并遏制社会不良习气在师资队伍中滋长、蔓延,形成讲正气、重学术的良好氛围。

  要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构建一个优裕的生活平台。要不断加大校内岗位津贴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力度,确保教师收入逐年提高。要充分利用政策,抓好教职工集资房的建设。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