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日益加深,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的日益完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2003年至2008年间,中国的FDI流出量年均增长96%,远远超出全球同期25%的增长率;2007年,中国的FDI流出量已跃居发展中经济体的第三名,仅次于中国香港和俄罗斯。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成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美国Vale哥伦比亚可持续国际投资中心从2007年起开始持续追踪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情况。继2008年10月22日成功发布《2008年中国跨国公司排名报告》之后,《2009年中国跨国公司排名报告》又于2009年12月17日向全球发布。该报告公布了18家领先的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以及海外雇员数,总结了这些企业在国际化进展、所有制性质、跨国指数、股票融资、行业分布以及公司总部分布方面的特征,并阐述了中国外向FDI的变化情况。
  基于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和权威的统计数据,报告对中国大型企业的海外经营情况进行了严密的分析论证,揭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是国有企业在榜单上占有绝对优势。除了联想和海尔之外,其余16家企业均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占有的海外资产达到了18家企业总和的95.5%。海外投资主体过分地集中于国有企业,可能带有较大的风险。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仍是一个顽疾,制约着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国有企业的老总是官员,不属于真正的企业家,这导致国企的国际化动机可能会具有较强的“政绩导向”和短期利益导向;国有企业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因此怀疑国企海外经营存在着政治利益的追求,这增加了它们开展海外经营的阻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可持续开展离不开各种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所幸的是,这几年国际化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根据《2009年中国跨国公司排行报告》,国有企业所持有的外向FDI存量比例从2002年的90%下降到2008年的70%。
  二是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指数很低。18家企业跨国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仅为15%,大大低于《世界投资报告2008》“发展中经济体100家最大的非金融类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18家企业中有4家跨国指数低于10%。这表明,中国的大型跨国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国际进入模式。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达到370亿美元,占当年FDI流出量的71%,并购金额超过任何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海外并购金额的增加是一系列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因素看,国外的一些公司愿意或被迫出售其业务、技术、商标和其他资产,这增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并购的可能性。从内部因素来看,中国企业往往将海外并购作为其获取国外自然资源、品牌和销售渠道、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主要手段,视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捷径。不过,多数中国企业在并购海外企业时存在明显的冒进倾向,这导致了非常高的并购失败率。今后,在开展并购时,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充分的信息,必须根据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整合能力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
  四是尽管外向FDI在快速增加,但与中国的内向FDI和GDP在国际上的地位仍然很不相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还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企业特定优势,这可能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原因。中国开展内向FDI采取的是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结果往往是市场丢了,技术却没有得到提高。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这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
       中国企业最近几年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是引人注目的,同以往相比它们表现得更主动、更具战略意图。然而,中国跨国企业相比其他‘金砖’三个伙伴国的优秀公司,国际运作能力和整合能力仍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