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中的“瘟鸡现象”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没有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质量。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本人有较多的机会了解大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有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今天一些大学生课堂中的学习状况着实有些出人意料。双手插在口袋,弓着背,面无表情,木头似地坐在座位上,整堂课几乎不动一次笔,不写一个字,不说一句话,学习的行为犹如母鸡孵小鸡,上海的同行把此种状况称之为“大学校园的瘟鸡现象”。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教科书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学习的“痕迹”。课间在与这些学生交谈中,给人的感觉是,没思想,没追求,没活力,也没自我价值感,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是患上了“少年痴呆”。这样的学生在教室中“呆”上3年、4年,“天才”也不变成“笨蛋”吗?是“雄鹰”也不变成“瘟鸡”吗?想当年,自己上大学时也可能对教师的讲解没有兴趣,但自己会看别的书或者记记英语单词。但是,今天的大学生除了“傻乎乎”干坐着外,就不再有任何其他的“学习行为”,最为生龙活虎的要算是“玩手机”。这种状况,在高职院校司空见惯,在一些本科院校也不是不存在。如果对我的描述表示怀疑,你用不着到现场听课观察,只要随机翻阅学生的教科书,我敢肯定你也会认同我的看法。如果无视此种状况继续存在下去,那就不得不让人质疑:大学是“育才”还是“毁才”?课堂教学是“做做样子”还是在“助人成长”?大学生是在成长还是在浪费青春?

有的大学生也许会说,自己是双手插袋,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但是自己也在听教师讲,偶尔还能回答老师的提问,怎么能说自己不在学习呢?如果说,这样一种状况也算是学习的话,那么还不如回家看看电视、浏览电脑网页更有益于人的进步。学习是要有一定的“强度”的,就像要有一定的体力付出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样。人是在不断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来自于学校,也可以来自于社会。一个人可以在学校中发展,也可以在社会上进步。一个人在学校中不持续不断地追求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很可能还不如不上大学。社会上很多企业家,没有上过大学,是他们在不断完成挑战性的任务中让自己变得有见识、有竞争力。学校中一些原本素质良好的学生由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结果变得既无学问,又无能力。

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但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课堂教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这种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精英教育时代曾经发挥过比较好的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却并不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大学,在一些大学此种课堂教学的功能失灵了。211大学的学生与高职学生各有特点、各有所长,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当然,不论何种模式、做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共同的。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难以消除“大学校园的瘟鸡现象”。

为了不误人子弟,高等教育应少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钓鱼工程”(一味地拿项目、争资金)和“文本工程”(只知道写文字、填表格、做材料),应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师的“忙”转化为学生的“忙”,没有把教师的“累”转化为学生的“累”,没有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提高教学质量永远只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永远只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