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脱贫离不开科技创新


                                             雷家驌(2004年为一《企业家杂志》所写短文)

有消息说,2003年是全球消费电子巨人日本索尼并不开心的一年:6月25日,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将索尼的长期资债评级从a3级调低至a1级;在10月份发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中,虽然索尼集团收入略有涨幅(为1.8兆日元),但仍比2002年同期减少了25%,利润率仅勉强占4%;在《商业周刊》刊登的“2002年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年度排名报告中,索尼品牌价值下降了7%。然而,索尼不失“大将风度”。历史上曾有过几次痛苦,但都靠技术创新走出困境的索尼不改当年创新秉性,依然希望通过采用最新的独特技术qualia与竞争对手拼杀,以求再次恢复索尼品牌优势。

真正的“绞肉机”

有人说,“二战是绞肉机”,我看今天的市场竞争才是真正的“绞肉机”。经得起绞的企业被绞得皮开绽,但仍能生存发展。经不起绞的就成了竞争对手的“饺子馅”。会不会成为“饺子馅”,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要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人曾算了一笔账,认为计算机硬件技术有三个开发层次,基本上是美国搞主要芯片(如英特的cpu),属第一个层次(树根技术),利润率为25%~35%;日本和中国台湾主要搞配套芯片和专用设备(树干技术),属于第二个层次,利润率为15%~25%;中国大陆生产的计算机,多数是把国外的组件装配到一块(树枝、树叶技术),利润率仅为8%~12%。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具体位置。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通常偏好于创新难度大、利润率高的产业环节;而创新能力差的企业往往不得不屈尊于创新难度小、利润率低的产业环节。如果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移位到“技术树”上思考,即不难发现,我国不少企业创新能力差,只能在“技术树”的“小枝”或“树叶”上有所创新,这样自然不可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我国多数计算机制造企业基本就是这样。

 “逆规律者亡”

我认为,创新是有规律的。常言说的“我国大规模生产技术落后”,更多的表现为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管理方案、商业模式”落后。技术整合是“从产品创新到批量化生产”的解决之道,但我们对技术整合的规律却知之甚少。为实现由“产品创新”到“批量化生产”的过渡,国内企业以往进行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技术创新产品基本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企业没有研究和采取“技术整合”的系统化方案,没有有效地选择和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所以难以将相关产品设计与生产及管理技术,整合为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管理方案、商业模式”。这应当“引以为鉴”。另外,创新要顺应主流需求,借助主流技术。脱离主流技术去创新,创新成果就可能背离基本的技术趋势,创新成果的市场寿命也不会持久。这几年国内一些家电企业的产品创新没有采用国际上共识的绿色技术,结果产品市场寿命周期极短就是力证。

“夸父追月”精神

不过,企业要想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居高的技术水平,就得要具有足够的知识吸纳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知识创新能力。因为技术源自于知识、源自于科学。在相当程度上,中国目前已不缺资金,我们仍然依赖国外的技术,我们不少行业与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还存在10年左右的技术差距。无疑,中国企业需要像“夸父追月”那样去奋力追赶。因此,我认为,中国大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想在所在产业中谋得优势地位,就应该尽快提高自己的知识吸纳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不要轻视或抵制来自外部的知识扩散,要尽可能地从知识创新的后台走到前台。否则,中国企业就无法根本改变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