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历史不会忘记!


平庸老者在《一代知青,荒诞政治的牺牲品》一文序言中写道:“知青,这个显得有些沧桑的称谓,这个被人们渐渐淡忘的事物,也许不复有人提及。随着这一代人的日渐衰老和离世,随着趋炎附势的所谓史学家的涂抹,历史,一个被权势拥有者打扮得妖媚作态的***,不知还会怎样的被后人作践。为国家政府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智慧群体以及8090新生代所不齿的“老三届”知青的结局注定是可悲的。

社会在向前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关注的目光、议论的焦点怎会永远停留在知青上?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生活不可能固定在某种状态,历史也不可能驻足在某一时刻。知青淡出中心话题是正常的、必然的,成为永恒的热门话题才是最可悲可怕的。

一个国家如果抓住某一段历史喋喋不休,那么这个国家就谈不上进步。一个人如果揪住某一件往事纠缠不止,那么这个人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狭隘,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狭窄。一个钻进牛角尖的人,是断然体会不到生活之幸、生存之乐的。

不要把中国当代和未来的史学家都想像得那么糟,“趋炎附势”者毕竟是少数,何况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响应国家号召,凭劳动吃饭,一没偷二没抢三没做其他见不得人的事,即使冒出个把趋炎附势的史学家,也不可能达到涂抹事实、颠倒黑白、篡改历史、作践知青的目的。显然,平庸老者有些杞人忧天了。

事实上,不仅“国家政府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智慧群体以及8090新生代”没有对“老三届”知青不齿,而且当今社会任何一个阶层都没有对“老三届”知青不齿。绝大部分知青通过下乡锻炼积累的经验经历财富和后来的奋发图强不懈努力,或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或顺利地教育培养了杰出的下一代,并因此成了当今社会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一族。不知平庸老者何以如此自卑自悲?

不可否认对大部分知青来讲,上山下乡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因为从城市到农村、从课堂学习到田间劳动,生活环境的落差、反差太大了。要伴随着巨大的落差反差实现人生成长过程中从供给到自给、从接受到创造的身心过度,的确是一件十分艰难、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为了给父母、家庭、国家、社会分忧,知青们别无选择地走进了广阔天地,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了养育自己的泥土里,历史怎会忘记他们的付出与贡献?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摆脱殖民统治和战乱困扰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四面楚歌,百废待兴。为了填补社会财富的不足,缓和紧张的国际国内局势,充分利用中国的土地资源优势,提高农业产出率,解决农业大国数亿国民的生存问题,顺利渡过困难时期,国家尝试采取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措施,并在取得积极成效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以宣传、倡导、鼓励和推广。此举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确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抛开背景,割裂历史,用现实的眼光去考察中国成长时期的作为,用成年的眼光去评判幼年的行为,批评这个,否定那个。殊不知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在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一天天、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更何况国家、民族、政党、政府?不能正确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积极社会作用,盲目否定相关政策和那段历史,就等于抹杀了知青们对农村建设、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怎能不令知青痛心、令世人寒心?

可悲的是,个别知青不仅不对那些别有用心的否定者说不,反而添油加醋,放大痛苦,声援控诉当政当局。扪心自问,实事求是地讲,上山下乡对自己来说,除了压抑和痛苦,就没有收获吗?我们都知道人是在锻炼中成长起来的,而上山下乡正好为当时的城市青年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在从容看来,每位知青都应该为自己生命中拥有上山下乡的经历而自豪;能在这场身心洗礼中生存下来,人生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

中国有那么多农民至今仍生活在农村,也没见他们有多痛苦、多委屈,为何个别知青当了几年或半辈子农民,就那么愤愤不平、耿耿于怀、懊恼不已?原因在于没有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城里人不是天生的贵族,也不是喝西北风长大的,没有地土和农民供给粮食,同样无法生存。让城市新生代体验农村生活,品尝耕种滋味,甚至扎根农村做农民,有何不可、不妥?

过分的娇情往往会使人愚昧,也会使人陷入抱怨而无所作为。娇情的人即使不上山下乡,一直呆在城里同样也会碌碌无为。若能抱着一颗平常心,辩证地看待这段经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段历史,那么就不难发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于国于己都不失为一项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壮举和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