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大趋势下21世纪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全球化」在美国一直是个泛政治化的敏感议题。政客们很喜欢拿它当选举工具,因为它牵涉到美国国内就业市场的萎缩 — 反对者煽动性的言论往往可以骗到一些无知的选票(但是绝大多数政客在当选之后就把这事给忘了)。

  有识之士都知道全球分工合作的结果是利远大于弊的,更何况这是企业寻求最低成本、最高利润的经济必然法则。在美国设计的产品送到中国生产,再回销美国,老百姓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保障了市场物价的平稳,避免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大大地加速了中国的经济起飞。作为「世界的工厂」,中国企业赚了钱,政府也累积了大量美元外汇。中国政府因此投资购买了巨额的美国国债,对美国目前因为伊拉克战争与次贷风暴造成的预算赤字和金融危机提供了关键性的稳定作用。为什么中国政府要这样做?因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经济的稳定与繁荣,100%符合中国的利益。

  这种总体经济上的财富创造并非单行道,而是循环性、周期性的。中国老百姓富了,自然对美国产品会有大量需求,给美国企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与商机。中国企业发达起来,上市或合并的成功,也为美国众多风险、私募、共同基金等资本机构及投资人造就了极为可观的投资报酬率(特别是2007年)。今天中国支持美国国债,帮助美国稳固财政,其反向逻辑是完全对称的。也就是说如果将来一旦主客易势(大家不要忘了景气是会轮回的),美国自然会投桃报李一番 — 因为中国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势必100%符合美国长远的自身利益。

  从长期、总体的角度来说,全球化符合各国共同和自身的利益,但有时短期的阵痛却难以避免。当大国经济着了凉,打个喷嚏,全球立刻都会感冒。就拿美国2007年以来爆发的次贷风暴和随后衍生的信用危机为例,其整个金融产业的总市值从2007年10月9日的3.89兆美元,已降到2008年9月12日的2.55兆美元,不到一年的时间,足足蒸发掉1.34兆美元之多 (降幅34.5%);同期金融业占所有产业市值比率也从20.4% 缩水成16.9% (2008/09/15 纽约时报)!更有甚者,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无不遭到池鱼之殃;唇亡齿寒的连锁反应,造成惨重的损失。全球股市亦因之承受剧烈震荡,一片愁云惨雾,股民哀鸿遍野。

  从贝尔斯登与雷曼兄弟两家华尔街老字号在半年间相继破产倒闭,美林等金字招牌被低价收购,到美国财政部与联邦储备委员会分别接管「房利美、房地美」两大房贷机构与全球保险界一哥美国国际集团 (AIG),在这些金融巨擘填补卡位、洗牌重组后,这场风暴是否会就此烟消云散,让信用与资本运作回归正轨,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元气,再现活力;还是会余震不断,继续延烧,野火燎原,像1930年代一样,导致全球经济恐慌?此刻专家一致的看法是前者,因为后全球化国际金融体制的完备、总体经济的实力,以及信息资讯的畅通,和80年前相对应,自然今非昔比。

  然而,尽管AIG被联邦接管,危机不但没有化解,反而继续恶化,连摩根史丹利及高盛都受到威胁,风声鹤唳。美国投资银行业硕果仅存的这两大偶像为求自保,只好主动缴械,宣布马上转型为商业银行,接受联储会辅导与监控。至此,美国联邦政府才终于觉醒,宣布即时立法,要求国会批准一项总额达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立刻实施由国家成立的信托机构收购各银行次贷坏帐,并担保所有货币市场基金持有人现金保值。此外,各国央行亦联手放松银根,加强信用流通,以振兴股市。如此这般,一场酝酿多时,蓄势待发的「完美风暴」总算得以遏止,市场慢慢有了止跌回升的迹象。事实证明,只有这样面对现实,痛下决心,才能正本清源,突破困境,达到成功的「软着地」,也才有希望重新出发。

  全球化虽然会引起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幅联动,像最近的这场"金融海啸"一般,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无一幸免,但这场经济风暴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着巨大资金的流动;工商业界因为全球化所带来的优点还是远胜于上述这些缺点的。我一向坚信财富的创造来自于知识产权的研发,进而提供能提高企业客户生产力或改善消费大众生活水平之真正有用的产品及高价值的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全球化对于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财富之提升,绝对是起到正面作用的。

  总之,全球经济体系早已是个不可分割的价值链。近年来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这个价值链之间的互动、强化与复制正如火如荼地加速进行中。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成了不同种族、文化、宗教、语言和教育背景的世界各国一方面分工合作,同时另一方面得以在全球日益统一的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大家尤其必须运用高度的智慧,有效地分享地球有限的资源,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创造新的财富和永续的繁荣。只有这样,全球化才能发展出且不断地遵循一个互补、共生、互惠、多赢的轨迹。关于这些论述,纽约时报专栏作家Tom Friedman的2005年名著《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书中有鞭辟入里的阐释。

  其实,一个平坦的世界有两层意义:第一是公平,第二是水平。公平指的是市场机制的平坦化,其中牵涉到贸易壁垒的排除、游戏规则的标准化与公平化、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民众守法精神的提升、司法与公权力的有效执行等重要课题。水平指的是全球人才交流的平坦化,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企业在人才「能力」与「成本」最适化选项的过程中,不论内包或外包,已可超越地域和国界,做最佳的取舍。

  先谈市场机制的平坦化。在今天的中国,虽然旧帝制时代荒谬的锁国心态早已不再,但以我个人的观察,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只锁定国内市场的开发,对于进军国际并不热衷。这是由于国内市场实在还有太大的成长空间,大家有这种心态,毕竟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随着市场的开放,外企强敌亦早已兵临城下。我国企业是要坐困围城,还是要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

  诚如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商学院吴霁虹教授2006所著《下一步》书中指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应战不是选择而是必然。为了生存,为了壮大,走出国门也成为中国业家成长的梦想。」我们衷心期盼,中国企业都能以全面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三部曲的全球化战略思想为最高目标。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像联想、海尔、华为、无锡尚德一样,打着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与外企列强在全世界都能竞争致胜。

  在全球扬名立万,很多跑在前面的亚洲邻国已有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大如80年代的日本,小如90年代的韩国,都颇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日、韩能做到,以中国经济实力之大,没有理由不能成为21世纪全球化最成功的表率。

  当然我们也可以以美国为导师。美国企业对推动全球化非常积极,成就更是有目共睹。《财富》美国500强中大概找不到几家公司其国内外营业额比率不趋近于1:1(试问中国500强国内外营收的平均比重是多少?)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国市场再大,不过是全世界总体经济吞吐量的1/4。所以,对绝大多数美国企业而言,跨越国境,进军世界是个基本的战略指导原则。依此类推,本土化、充分利用当地人才与资源以降低成本,也成了美国企业天经地义的经营典范。

  因此,我们再来看看全球人才交流的平坦化这第二个大趋势。中国经济每年10%的惊人成长,已成为全球商机的沸点与各路英雄好汉的擂台。美国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投资部门总裁 Steven Black 2005年受邀在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MBA毕业典礼发表演说。有位学生问他毕业后应上哪找工作?他说:「买张单程机票到中国」。我的朋友Erik Lassila是位美国加州硅谷已相当成功的风险投资家。四十多岁的他,两年前带着太太和两个年幼孩子,「买了张到中国的单程机票」,全家一伙毅然决然地杀到了北京。目前天天在北大勤练中文,准备随时再创风投事业的第二春。

  像Erik这样飘洋过海的「江湖游侠」,俨然战国时代的客卿养士,今天在中国全国各地已比比皆是。此外,「海归」们回国创业的成功案例,更如过江之鲫。当然,最令人兴奋的是国内强大本土企业及其领导人的迅速崛起。这一切不仅代表中国的市场本身已全球化,其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渐渐演化到了「以尽天才之大为己能」的国际化水平。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明白:全球化已如排山倒海般地席卷了世界。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起步较晚,所以或许应采用一套「新洋务战略」。关于这一点,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博士有极深入的研究(请参考我与项院长在《全球企业管理高端论谈 — 与丕宏面对面》节目中的对话)。他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市场换技术」等传统思路与框架均已落伍,对需要急起直追的中国企业帮助不大。因而主张「借力打力、以强制强」,「以全球应对全球」等新思维。也就是除了开发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之外,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应该运用较灵活的多元化手段,取得在品牌、渠道、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包括投资、并购、交换持股等资本运作方式。我很赞同项院长这些高端的全球化战略思想,唯一值得补充的是,这些理论应该比较针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而言可能较不适用。

  事实上,在这股洪流冲击下的21世纪企业,无论大小,也不分中外,均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换言之,企业全球化的「攻、防」,除了需要有崭新战略思维外,也应积极落实公司的管理现代化。我们建议企业布署一个新世代的全方位管理平台,以优化全球人才胜任力、强化团队执行力。此种「员工关系管理」(workforc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平台的最终目标有以下几项,我们且将其总合归纳为企业「员工总体效益」(workforce total impact):

• 战略效益 — 总体规划、产业对比、制度规范、优化决策
• 营运效益 — 人才整合、系统组织、动态团队、强化生产
• 行政效益 — 数据准确、处理即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文化效益 — 协同合作、自主自助、互动社区、坚实文化
• 经济效益 — 物美价廉、上线迅速、使用简易、扩充便捷


  至于21世纪企业如何克服如此巨大的挑战以达到上述员工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容我们在此暂时打住,下次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