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4的新股跌破发行价
——1/3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是常态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在2007年9月12日——2008年9月12日一年之间,美国股市共有144只新股挂牌上市,其中,1/3的新股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目前已有3/4的新股跌破发行价。从这144只股票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新股是如何上市的?与中国的新股上市相比,它们有何不同?笔者特地在此作一素描分析,以供监管者及股民鉴赏。
(一)1/3以上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是常态
在近一年上市的144只新股中,共有51只新股在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占全部上市新股的35%,即超过1/3!即便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美国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比例也在1/3以上。这便是一个成熟而发达的股市,它的常态——新股投资的风险与老股投资没有两样。因为美国股市的新股发行采用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即按新股发行时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为基准,来确定新股发行价格。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牛市平均市盈率高达70倍时,新股的市场化“发行市盈率”就应该在50倍以上!相反,当熊市平均市盈率仅为18倍时,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发行市盈率”就应该在15倍以下!不过,在中国,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却是极其罕见的现象。
(二)目前有78%的新股已跌破发行价
以2008年9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在144只上市的新股中,只有32只新股的最新收盘价仍高于发行价,其余112只新股目前已经跌破发行价。其中,跌幅最深的是2007年10月10日上市的Virgin Mobile USA(VM),由于该公司第二季度获利下降50%,同时预计第三财季获利低于分析师的预期。2008年9月12日该公司股价收于2.70美元,与当初发行价15美元相比,累计跌幅为82%!
不过,在近一年上市的144只新股中,2007年9月27日上市的中国建筑工程(China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RCH)累计涨幅最大,最新收盘价为10.72美元,与当初发行价(3.5美元)相比,累计涨幅为206.3%!希望这不是因为我们公司的发行价定得过低!
(三)8家承销商分抢80%以上的承销业务
作为主承销商,花旗(Citi)共承销了21只新股;瑞士信贷共承销了16只新股;高盛共承销了14只新股;摩根斯坦利共承销了13只新股;美林共承销了11只新股;JP摩根共承销了11只新股;德意志银行共承销了8只新股;雷曼兄弟共承销了8只新股。其余42只新股分别被其他27家券商承销。
(四)65%的新股发行价介于10——20美元之间
新股发行价低于5美元的只有3只,其中,最低发行价为中国建筑工程(3.5美元);新股发行价介于5——10美元之间的共有32只;新股发行价介于10——20元之间的共有93只;新股发行价介于20——50美元之间的共有16只,其中,最高发行价为世界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公司Visa(V),发行价为44美元,目前最新收盘价为71.65美元。
(五)新股发行价与询价区间的正常背离
在近一年上市的144只新股中,23只新股实际发行价高于招股询价区间“上限”;35只新股的实际发行价低于招股询价区间的“下限”。另外86新股的实际发行价则介于招股询价区间之内。
截止2008年9月12日,2008年美国股市已发行新股共计43只,其中,实际发行价介于询价区间的占29只,实际发行价低于询价区间下限的占11只,实际发行价高于询价区间上限的占3只。这就是市场化竞价发行的必然结果。
相反,在中国,由于新股发行的非市场化和零风险,新股发行价格总是与招股询价区间的上限完全一致。
(六)新股发行频率具有强烈的牛熊季节性
在2007年9月12日——2008年9月12日之间上市的新股中,2007年最后三个月共发行了95只新股,占144只新股的66%。其中,10月共发行了37只新股;11月共发行了36只新股;12月共发行了22只新股。
2008年6月、7月、8月,这三个月总共仅发行了10只新股。这就是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当2007年10月道琼斯指数站上14000点,创下历史新高时,美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就蜂涌而出,纷纷抢夺最高发行价;相反,当2008年7月道琼斯指数回调至11000点附近时,新股发行的愿望就大打折扣,公司不愿发新股。因为美国的发行制度为“注册制”,公司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压力。
相反,在中国,作为行政化定价的新股发行,无论在牛市火热中,还是在熊市严冬中,新股发行市盈率总是被规定在20——30倍之间。这就是非市场化的发行定价,因此,我们的公司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发新股,并愿意随时上市。
(七)33家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中国独占21家
在近一年上市的144只新股中,美国本土占111家,外国公司占33家,其中,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共有21家,占外国公司数的大约2/3!即每上市3家外国公司,就有2家是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这表明中国优质企业对美国股市的青睐和向往。为此,我们禁不住要问:中国何时也能打开大门,迎接境外优质公司来华上市呢?相信不会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