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的行业监管机制


重建中国的行业监管机制

 

前段时间在编写《物流小博士系列丛书》的过程中,作者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的各式货运法律、法规和规则。给作者感受最深的是国际货运及代理业的规范化。

做国际货运代理业的人都知道,经常是做了几票业务,将货物从发货人直到安全地交付收货人,其间无论经过提货、报验、报关、中转、联运、报验、报关和交付等多少个环节,做国际货代的操作人员有可能连真实的货物到底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就完成了一票代理业务,钱也就心安得理的赚到了手。这期间,国际货物之所以能安全、高效地完成物流的全过程,就是因为有联合国下辖机构和各国际货运(或称物流)协会等组织制订的大量国际货运公约在为之保驾护航。这些国际机构和国际货运协会组织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比如:

    联合国国际海事委员参与修订的《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和《汉堡规则》这些国际国际公约,对国际海运承运人的责任界定、赔偿标准、行为规范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国海运相关人都必须遵照执行。国际海事组织(IMO)为了方便并促进危险货物的国际运输,制定并出版了国际统一的危险货物海运规则—《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各国都必须严格执行。

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是两大国际航空货运组织,前者是官方,后者是民间组织。但由二者参与修订的《华沙公约》和《海牙议定书》也规定了以航空承运人为一方和以旅客、货物托运人、收货人为另一方的航空运输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了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些基本原则。国际铁路货运还有国际货协和国际货约等等。

    上述国际公约就是世界各地货运及代理人的行为规范,必须照章办事,相关方可以不照章办事,但其面临的将是最严重的处罚,甚至是永远被行业拒之门外。

 

最近网络上有许多消费者指责国内的厂商,中国人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中国人将最好的产品卖给外国人,将最差的产品卖给自己人;而日本人则是将最好的产品卖给自己人,将次点的产品卖给外国人。如果一情绪化,就会上升到爱不爱国的高度。

 

从以上国际货运的规范化,我们就不难明白,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行业的标准和制度化建设没有跟得上去,没有随之高速发展;硬件上去了,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没能跟得上去。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因为国际市场的标准很高,如果你的产品不达标准,国际市场就不接收你,所以,国内厂商必须将最好的产品卖给外国人。反观国内市场,许多行业几乎就没有标准,即使有标准,出于各方利益的考虑,许多标准形同虚设,违规受不到惩罚或惩罚的代价太小,因此,厂商出于自身利益,也就将质量最差的产品卖给我们自己人了,进而还会有一些不法厂商铤而走险没有制度和标准约束的国内各行业,能健康发展到什么地步?三鹿及乳业事件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中国粗放式经济高速增长下掩盖着许多问题,只要放缓或停下来,将会有更多问题暴露出来。股市有涨有跌,全球经济也有高有低的时候,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就不能放缓一下,停下来休整,或休养生息一下呢?过两年苦日子又如何?我们不是常说,以退为进,今天退一步,是为了明天更健康、更快的赶超。我们不妨放缓一下脚步,就是要将更多问题暴露出来,我们不用怕问题,而应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非要走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才善罢甘休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早已注定我们不会走的太远,越硬着头皮往前走,将会付出更多代价或造成无法换回的结局。

 

日本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泡沫危机,他休整了10年,这对日本未必是坏事,调整之后,90年代又振兴了,日本经济是否更加成熟了,他还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受点伤不怕,关键是如何刮伤疗毒。

 

有人会说,在高速增长中完成产业升级,完成调整不更好吗?这样的话听起来非常迷人,非常动听,也极具诱惑力。比如,一个带病的人,如果停下来,医治一下,浪费点时间、受点损失,对这个人就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反之,如果你一直让他带病奔跑,因为他是个病人,他的工作效率就不会太高,有时思维也不会太正常。很简单的常识,一个病人怎么会比一个正常人有竞争力呢?更何况,一旦倒下,很可能就是无可救药。难道我们只会奔跑,不会休息吗?难道我们只会增长,不会调整吗?西方的一些所谓的经济专家和分析家们一直鼓吹中国经济永远不会放缓,永远会高速增长。这其中是否别有用心,是否有“忽悠”我们的成份?

 

三鹿事件就已经说明了我们高成长过程隐藏着太多的“脓包”,三鹿已经挤破了第一个乳品行业的“脓包”。从某种意义上,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好事。其实,还有更多其他行业的“脓包”没有被挤破,如果现在不去挤,它早晚会自动破裂的。早点挤,早点治,还来得及。早点发现问题,早点解决。比如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如果不是因为政府及时刹车,其后果就会更严重。郎咸平之前帮我们挤过几个小“脓包”,没挤到大的,现在大的不挤就自破了。

 

去年的房价,今年的三鹿乳业事件,都无不暴露了我们对各个行业的发展缺乏一套成熟的、有效的监管机制。除了几个行业大佬时不时的、不着边际的放话之外,再也听不到真正有权威的声音。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有效监管的行业,也就陷入无序、恶性的竞争。到最后就是整个行业的崩溃(地产、乳业就已显现),进而拖累基本面。

 

事实上,我国对各行业的监管组织体系是相当完善的,上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下有各级行业协会、各级消费者权益协会。比如,我国的行业协会尽管名义上是个民间组织,但他象个政府的行政组织一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各行业都有,各大、小地方都有,一层层、一级级,他的组织体系完全可以说相当的完善。而这些行业组织是否发挥了对行业有效监管的职能?行业出了问题,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外,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协会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总之,一定是各有关监管机构出了问题。

 

    对于如何重建中国各行业的有效监管机制,欢迎大家讨论。也敬请期待作者的后续分析与建言。

 

 

作者系物流小博士丛书《公路物流运营实务》、《铁路物流运营实务》、《航空物流运营实务》、《海运物流运营实务》、《仓储物流运营实务》、《第三方物流运营实务》的作者。该物流丛书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详见google:物流小博士。[email protected]。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