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论述


参考文献:《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阿尔蒙德 小鲍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译者:曹沛霖 郑世平 公婷 陈峰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P29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得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同时,又现存的政治结构所构成的机会和压力也影响着那种政治文化。但人们边学习边行动并通过行动来学习时,文化和结构、态度和行为之间就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态度类型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在进行中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的基础,同时也被这些活动所影响。

 

二、个人倾向的组成部分P30

我们可以把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个人对任何政治对象的倾向都可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来考察。例如,一个人对于政治体系的运转,对其领导人物和现行政策问题可能具有比较准确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有关整个政治体系的个人倾向中的认识部分。但是,某个人也可能对某个政治体系有反感,或者可能是他的亲属和朋友长期持这种态度,这样,她就不太可能对政治当局对他的要求作出良好的反应,这便是情感部分。最后,某个人也可能对某个政治体系作某些道义上的评价。他自己的民主标准可能会使他得出这个政治体系不能有效地对政治要求作出反应的评价;或者,他自己的道德标准是他谴责贪污现象。

政治倾向的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对政治体系作出评价,人们就要对他们有所认识;政治认识可能受到政治情感的影响,也可能影响政治情感。然而,尽管三个部分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他们可能都会分别受到个人政治态度形成过程的影响。例如,某些研究表明,早期童年时的经历,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对以后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责任感有较大的影响。但这些经历在成年人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评价上影响却较小,因为成年人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评价都是随着他们的不断学习而迅速变化的。

 

三、各种倾向的一致性P31

个人政治倾向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各种态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致性的总量和类型,或通常所说的公民政治世界观中的“强制因素”。

如果一个人对一种类型的政策问题(如外交政策)的看法与他对另一种政策问题(如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和取消种族隔离)的看法毫无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政策倾向是非强制性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能根据已知的他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另一些问题的态度。这同样也意味着,他对某类问题的看法的改变并不会改变他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对某类问题的选择和他对所有其他问题的选择有关——例如,了解公民对福利问题的态度就能推测出他在民权问题和军事干涉外国事物问题上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态度是受到高度强制的,他有一系列高度一致的倾向。

 

四、合法性P35-36

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

合法性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为权威人物和工民建的某种交换确立了规则。一个政治体系一旦发展到足够高的分化程度,从而产生了担任决策者的专门角色时,这些决策者的合法性问题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一个政治体系提取资源、管制行为和分配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将受制于当局合法性的程度和性质。一般说来,如果合法性下降,即使可以用强制手段迫使许多人服从,政府的作为也会受到妨碍。如果人们就哪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发生争论,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内战或革命。

 

五、狭隘观念者、顺从者和参与者P41-42

狭隘观念者指那些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公民。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对政治体系可能施加的影响或是应该承担的义务。当然这个定义取决于人们心目中的政治过程的地位。没有文化的农民对国家政治可能一无所知,而随本村的决策可能积极参与。但是狭隘观念者的一般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只关心非政治性事物,而且对自己与国家政治过程的关系毫无意识的公民。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虽然随着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工具以及行政管理组织组织的普及和发展,纯粹的狭隘观念者已经罕见,但他们仍然是传统和过渡社会的共同特征。

所谓顺从者,就是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看法却仍然是顺从者的看法,也即他们受政府行动的影响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为。他们不仅可能对警察和行政官员给与他们的待遇抱有积极或消极的预想,而且会有各种政策选择。他们甚至还可能对政权和权威人物产生某种合法感或者疏远感,但是他们对于政治参与则始终抱被动的态度。

于顺从者相反,参与者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的输入过程,也就是对那些促使他们介入政治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参与机会的态度,也就是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

当然,必须要记住,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政治文化,而不是实际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参政的公民是指那些对政治有所了解并感到自己能够积极参与的人。这样的态度就产生行动的意向,但其他一些因素,如美国复杂麻烦的登记法等也会影响他们行为的层次和方式。现在知悉,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态度实际上推动着政治行动,胜任感只是其中的一种态度。人们认为有义务积极参政,把它看作是良好公民的一个要素,也是某些形式参与活动的强烈动机。在诸如全国选举这样的事件中,个人的参与就是在千百万张选票中投上自己的一票,这可能是责任感导致了最大的参政意向。在决定就某一问题同一位领导人接触时,相信自己总能奏效的这种信念可能是最起作用的。当然,有关如何采用有效的战略来施加影响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六、政治信任P44

政治信任的问题影响公民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同他人通力合作的意愿,也影响领导人同其他集团结成联盟的意愿。为了说明公民把自己当作参与者这种看法的重要性,我们一直把参与当作是一种个人行动。但是,事实上,在国家层次上的有效参与要求公民与他人合作。有可能加以运用的参政策略一方面取决于社会中的社会和政治集团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对其他政治活动辄寄予多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