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儒商黄力泓:一出手就卖全世界的男人


 

我们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黄力泓院长在2008年4月底接受《成都外商》杂志采访的最终刊登版,我亲自陪同院长参与《儒商黄力泓:一出手就卖全世界的男人》的采访。并将其分享与观看诸位朋友。

   

有人说他“矛盾、难以捉摸”,有人说他像“神”;也有员工说他“不只是老板”。而他认为脑袋比口袋重要,他相信没有不可能,只有愿意。黄力泓永远会在关键的时候,做关键的事。他常说这世上的成功者并非循归蹈矩者,而是“敢勇于不同的人”。在经营事业做决策时,他跳脱传统的成本概念,着重于策略长期影响面以及所产生的附加价值。

    16岁,他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赚到100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难以置信的,但是黄力泓做到了;18岁,投资失败,身负巨额债务800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可是,黄力泓还是挺过来了。一直到现在,当他拥有旁人无法轻易比拟的财富和荣誉时,他说,他一直怀揣着一个强大的信念:没有不可能,只我愿意!

    这个一出手就卖全世界的男人,这个拥有美国华盛顿大学企业管理学博士与美国圣汤玛仕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修美国德州大学科技与法律博士,且担任注册资本10.5亿美元的美国富品集团公司董事的男人,他就是“好心情的传播者”-----黄力泓(   RICH YOUNKER)。

 

现任职于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

国际(UN)中小企业家基金会董事主席

美国富品创意生活产业集团董事

英国皇家国际培训认证协会执行长

美国亚洲智库研究中心执行长

美国艾雷客大学教授

中国台湾中华脑力整合研究学会理事长

孟加拉国国葛拉民银行执行董事

国际旅馆控股公司执行董事

加拿大菁英训练顾问公司资深指导等要职。

曾担任联合国国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官员。

被《创业观察家》杂志称为全球菁英请益的老师

 

从他能理解和获得自己的记忆开始,他就是一个没有健康和快乐的孩子:天生低智商且自闭,父亲的棍棒教理和同学的嘲笑侮辱,那时的他不知道什么叫笑。之后,他有从一个纯粹的体力劳动者变为靠智力挣钱的“灰领”的经历:最辛苦时同时身兼4份工作,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17岁时,车祸导致右眼永远失明,被迫放弃考医学院的梦想可如今,他始终带着微笑从容地行走于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说,微笑是一种美德,进入人心.他通过努力,通过在关键的时间做关键的事,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创业家和企业里人人称赞的首席菁英。

 

 

 

我们和黄力泓约好采访的那天,阳光明媚,可是到了下午,冷飕飕的风和漫天乌云遮住了太阳的影子,天气骤变。所以,我们曾担心,这是不是预示我们的采访不会很顺利?毕竟拿到手上的资料,那长长的一串头衔和多重的身份,让不了解他的我们更有了份距离感。

    他来成都住在三环边上的别墅区,环境清雅闲静,且别有一番味道。为了款待我们,桌上早已摆满了各种水果和小点心,还有品茶用的精致的茶具和煮咖啡的器具,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个追求生活品质、懂得享受生活的男人。就在我们满怀讶意的时候,他来到我们面前,笑着说:“欢迎你们,我是黄力泓!”黄力泓博士嘴角上扬的弧线很好看,当我们见到这笑容,才真正体会到 “微笑是一种美德,进入人心”这句话的含义。而这句话也是黄力泓在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反复提到的。

 

成都外商: 在采访前,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您成长和奋斗的经历。您在16岁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笔财富而18岁却又欠下800万巨额债务,一路走到现在,您所拥有的荣誉和财富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对此,您能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吗?

黄力泓:这么多年其实一直有一个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我,这个信念就是“没有不可能,只有我愿意”,挫折是对未来的祝福,我的童年就最好地印证了那句话:意料的没有发生,意外的却发生了!无论置身于任何情况,你只需要尽力而为,而不要为事情的结果操心。虽然大家看到我16岁赚到10018岁又突然负债800万,似乎是很传奇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就是我自己人生意料外所发生的。所以,如果你渴望得到那些利益,你也就要预备去接受损失。

成都外商:  我们了解到您祖籍是河南,那您回去过吗?对河南的印象如何?您是在台湾长大的,您或许知道台湾也是我们很多大陆同胞非常向往的地方。如今您在成都,很多人都说成都是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您认为呢?在您心目中,成都这座城市有何魅力?您会不会也不想离开呢?

黄力泓:其实严格说起来我的祖籍是北京,因为我爷爷那时候去河南收帐,就顺便收到了一个家庭(笑)。我没有去过河南。成都是我受国务院邀请参加了三届的西博会才到这里的,通过这两年的生活和了解,我对成都的直观印象是:成都人很灵活,生活步调很缓慢。大家都认为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其实成都人都被这句话骗了。什么叫来了就不想离开?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成都,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说明这个城市缺乏竞争力。看起来生活的方式是很OK的,其实这表明成都人的生活素质拉不上去,因为这里的人欲望都不高,“懒”跟“散”的时候也就印证了历史上的一句话:少不入川!其实我们应该重新给成都一个定位,叫“从容之都”,这里的从容分又为两部分:一为沉着稳定,二是慢生活。也就是生活与生存的最高境界:半日鲜,半日闲。

成都外商:作为一个研究国际竞争力的专家和微型管理专家,您认为成都本土的企业该如何将自己所拥有的管理运营知识转化为财富,以此来提高竞争力呢?

黄力泓:城市竞争力标准包括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首要要开放思想。成都的很多企业在管理和思想上都还比较保守和传统,我们提倡开放胸襟。现在成都很多本土企业都存在着大致两种思想:一是大而强,但是这种企业的运营通常是很泡沫的,很表面的。他靠什么大?靠什么强?大而强的背后就是假货,冒牌的,不真实的;另外一种是小利偏安,比如一个企业的领导,他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目光,今天他赚了20000块他就觉得很满足了,他就不会去想明天他能不能也赚20000块甚至更多,贪图小利而无大志。所以,想要提高竞争力,成都的企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改变思想。

成都外商:成都作为“西部金三角”之一,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加速。那您觉得四川,尤其是成都,该怎样才能够更好地“走出去”,面向世界呢?

黄力泓: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后的西部——由西安、成都、重庆三大城市构成的“西部金三角”经济圈,已成为国内的投资洼地。

依托地铁、环带道路形成“一小时经济圈”这样一个平台,更能通过交通建设发展“四小时生活圈”这样就能够更加直截了当的实现成都市城乡统筹的模式,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城市,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重庆也是西部最大的城市之一,这两个城市群结合起来,应该形成西部开发中国区域发展第四增长极。各方面的条件,包括人才条件和城市发展条件都能达到这个层面。我觉得这两个城市相当于中国第四个足球队的两个前锋,无论哪个前锋进球都值得庆贺,或者说相当于飞机的两个引擎,少了谁都不行。所以说西部发展,这两个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城市。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特大型中心城市 是中国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网络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而我认为成都物流的地位与成都在西部的经济地位必须一致.物流就是商流,是制造业的保障,物流越发达,城市化进程就越快,制造业也就越发达.构建西部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市政府对成都物流的定位很准确.不过,还需要确立的是:现代物流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物流是市场行为,政府重视应体现在做规划,现代物流以经济带发展为基础,不受区域性决定.成都必须要打破地域观念,依赖经济带,商业链来做物流,绝不能搞某一个行政区域物流.对现有物流资源要进行整合,在管理理念,配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提高,以增强竞争力。

另一个很大但被忽略的经济资源是从去年十二月,我以国际(UN)中小企业家基金会和省社科院共同举办四川企业成为联合国供货商的论坛情况得知,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有相当多的企业其实已经具有申请成为联合国采购供货商的资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无从申请管道让川企失去很多走向联合国采购的机会。我呼吁可以向“北京联采司国际商贸中心http://www.bjundp.org”直接联络,让合格的川企走向国际。

因此说到“走出去”,首先,成都企业的跨文化、跨国际能力很弱,关于跨文化的思考也不够,换句话说,成都在国际化的接轨还没有找到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温州人结合国际资源有很多来西部投资水电站、公路,这些都是终生盈利的投资不是吗?但是,为什么我们要让给别人来做这些事?为什么不是由我们本地人来投资?这就是没有找到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还有,人才的软实力不够,什么是人才的软实力呢?就是指人的跨文化能力和即战力(语言力﹑财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都企业使用资讯资源及以服务经济的能力太弱了,这是本地企业和成都人需要加强的方面,做好这些,才谈得上“走出去”,面向世界。

成都外商:您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后奥运经济的,什么是后奥运经济?后奥运经济会对成都的经济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黄力泓 2007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08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从“稳健”走向“紧缩”的金融政策转换方针。这是自1997年以来,中国首次进行政策变化。从这一点看,北京奥运会后所谓的“奥运特需”将宣告结束,经济减速不可避免。我个人认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加上今年世界经济将减速,因此,中国经济在奥运年迎来转折点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国经济在奥运后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这点目前尚很难预测。但显然,中国今后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缓慢提高利率和人民币汇率,从而撇去经济中的泡沫,让经济实现软着陆,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9.5%左右。

同时,要使农村消费的扩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尽早解决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问题,努力培育流通产业,完善金融系统。

我们的研究员曾经有做过一个研究,就是2012年到2015年可能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回档期,到那时候物价可能会回落到0607年的一个价位。在成都可能大家还没感受到经济的衰退,但是沿海城市已经感受到了,因为他们是做出口导向的。其实这也是一个“蝴蝶效应”,等到成都都已经感受到经济衰退的时候,就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宁可做一个“狼来了”的人,提前做好完善的准备。就算到时候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吃亏。如果到时候出现了,成都可能会是整个西部受影响最大的城市,因为西部绝大多数的投资都在成都,会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经济一衰退,就会产生恐慌,恐慌怎么办呢?就只有抛售。

成都外商:前不久您受邀出席了博鳌论坛,对于这次论坛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之前马英九先生提出的7月预计开放大陆同胞到台旅游的计划,这次论坛有提到吗?这对成都的经济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黄力泓: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次有一个主题是“两岸一家亲”,大陆和台湾双方的诚意都很大,两岸共同市场的要点在于一二三:即一是台湾充分利用大中华市场的优势;二是两岸互利双赢的事情可以多做;三是三个步骤,先从两岸经贸关系如何正常化开始,排除不必要的障碍,再给彼此优惠,例如自由贸易区,接着再来谈关税同盟。在顺利跨出第一步之后,两岸经贸的空间会显得无限宽广。但是这对成都的经济没有直接的影响。反而我认为成都应该计划怎么样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努力吸引台湾和日本游客来成都做旅游疗养。成都有丰富的中西药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投资修建一些类似于孝品国际疗养村之类的项目,这对台湾和日本游客来说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如果做好对接工作及服务精致化,以此来发展成都的旅游业,会有很大的市场和前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发展项目。

成都外商:我们都知道,成都的零售业发展迅速。那么,您认为它在未来西部零售业发展业中会占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它对整个西部零售业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黄力泓:零售业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是成都现在有一个错误的思想就是“误区求生存”,什么意思呢?现在各种规模的零售业商场、超市越开越多,开的多,市场的竞争就越大,与此同时,服务意识水平就跟不上。这时,顾客就会根据自身消费水平去选择商家。举个例子,有钱一点的人可能去伊藤,普通大众可能去好又多,麦德龙针对的主要是企业团体消费者,这样一来,顾客群划分就相当明显,这对市场的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淘汰机制,达不到要求或不适应市场的卖场或小企业就应该淘汰掉,这样慢慢地,零售业的长期发展才看的到希望。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西部零售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状,认清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出一条有西部特色的发展之路。我对加快发展西部零售企业的对策建议是1.继续推广和完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2.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3.建立顾客满意的服务体系。在服务经济的趋势下如何加快提高我国目前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十分迫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共同抓起。在宏观方面: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流通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加快流通立法工作,规范流通行为;第三,打破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第四,国家对流通产业的发展给予与其它产业发展相同的政策环境。在微观方面:第一,加快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第二,加快调整零售企业内部不合理的业态比例,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第三,积极开拓城市社区商业和广阔的农村市场;第四,零售企业抓紧培育自己的经营品牌;第五,零售企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第六,零售企业抓紧培养掌握现代流通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成都外商:请问您看了《成都外商》之后,对我们的杂志有什么样的印象和感想呢?能不能对我们的杂志提一些建议?谢谢您!

黄力泓:我个人认为《成都外商》是一本有针对性的、起点很高的、专业性较强的商业杂志,它所涵盖的内容很广,视角独特,有闪光面和价值取向性,是我认为不可多得的,一本很值得一看的杂志。至于建议方面,我认为你们杂志可以再用稍微大众一点的文字来解读一些很专业的商业知识,同时也可增加两岸或成都与各国相对城市的比较和经验对比的报导,这样的话杂志的受众群就会更丰富,市场前景也会更加明朗。我相信《成都外商》在今后的发展会更好更向上,我个人也诚心希望《成都外商》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更愿成为西部外商类杂志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