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忽悠“富豪榜”的英国小伙胡润又在忽悠中国人了:日前,他抛出了一份“2008中国新贵族消费门槛”,据他称,“每年至少要消费8299万元”才算跨越了这道门槛,可以跻身于“中国新贵族”之列,而符合这一标准的中国富豪共有5万人(7月24日《京华时报》)。
“8299万元”,有整有零,似乎是经过仔细计算的结果,但却让人感到十分费解:为什么不是9000万元?为什么不是1亿元?难道一年消费8000万元就不算贵族了?对所有这些问题,胡润并没有多做解释,不过他公布的这道“门槛”,所传递的信息却是很清晰的:只要你的钱足够多,多到了每年可以消费“8299万元”的程度,那你就是“中国新贵族”了。
钱多就是贵族?我对这个结论非常怀疑。因为“富”并不等于“贵”,“富”是有形的,可用物质衡量的。“贵”是无形的,是内在的、精神的修养和气质,是不能用财富堆积去衡量的。富豪可能低级庸俗,“贵族”却可能生活拮据。胡润来自英国,应该知道一部英国贵族史表明,贵族之所以“贵”,并不在于拥有巨额财富,更不在于豪华奢靡,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而在于其品行端正,操守优良,注重荣誉;在于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以及为其他群体所提供的保护和帮助;在于其对国家利益和荣誉的捍卫,包括为此所作出的牺牲。
实际上,贵族一词所强调的,早就不是什么财富、消费之类的意义了,而是精神品质。比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就曾指出: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很明显,在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眼里,所谓的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既无关乎门第、血统,更与消费水平无关。在1940年代,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也用了整整一章,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他们以为那些商人、厂家、经纪人,都非gentleman。”“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所产生的后果,就是社会开始分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在我看来,如何教育、引导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养成“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学得像一个真正的“贵族”,自觉地承担起其对社会、对公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是中国面临的一大课题。西方的历史表明,富人的“贵族”品格的确不是天生的,而要靠后天的培养。比如在1930年代之前,西方强调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而1930年代至1960年代则倡导企业也要对顾客、员工、供货商、债权人及所在社区负责;1960年代后,则更多地主张企业应该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回馈社会。到了今天,比尔.盖茨甚至认为,获得社会认同是一件比获得财富更重要的事。
胡润以消费能力作为划分“中国新贵族”的标准,无疑是属于一种商业炒作,我们不妨一笑了之。
http://news.qq.com/a/20080724/00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