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轮胎铺出“金光大道”
------汾阳演武镇橡胶回收再生的创业调查
当区域特色经济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主流思路的时候,当地有否足够的资源,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首选。山西汾阳的演武镇就走出了另一条路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演绎成大半个中国的业内先锋,其成就不能不令人反思。
演武橡胶回收再生业务,是由演武村社队企业演变发展、壮大而形成的。经历了从暗到明、从小到大、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生产的历史变迁,从单纯的集体兴办、到乡办、村办、联办、私营及现代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发展,从简单的产品初加工到多品种产业规模,演武已经形成了千家万户从事废旧橡胶轮胎收购、初加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进行橡胶制品深加工的格局,也成为国内北方地区赫赫有名的废旧橡胶制品集中消化加工基地。
(上篇) 区域经济的起步需要坚毅的“领头羊”
演武镇橡胶回收再生创业发展史的帷幕,是由演武村已故老支书任盛业一手拉开的。
六十年代初的那个冬日,任盛业站在演武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面对一个个腹饥体寒的父老乡亲,他咬了咬了牙,要让演武人走出贫穷的困扰,只有把演武村11个生产队的副业搞起来。然而,11个生产队的副业不可能一下子都搞起来,谁来带这个头呢?脑筋活套、做事精明的六队人,成了他的首选。
与李华堂和王崇海谈完话,老支书甩出一句硬梆梆的话来:“你俩就放手弄吧,有甚事咱顶着!”俩个人也只说了两个字:干吧,说干可就干起来了。1962年.演武村第六生产小队队长王崇泽启用王崇海、李华堂等人办起了火补轮胎副业组,创办了演武村第一个队办企业:轮胎修补铺。
一处简陋的场院里,俩个人带着一个徒工,凭着自己的手艺和几件粗糙的家当开门迎客。当时,每个村里都有几辆胶轮大车,城里的运输公司也有不少汽车。可干轮胎修补业务的却很少.倒让演武这个轮胎修补铺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质量好,收费低,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不久,连城里的运输公司也拉来了轮胎.生意越做越红火。
轮胎修补铺的好效益.为六队社员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很快,六队的一个工分已值1.5元,在全县位居前列。1963年该轮胎修补铺发展为气补轮胎,日补轮胎374条,为生产小队年增收入就达数万元。1964年,六队与山西省汾阳运输公司挂勾,开始收购其废旧轮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六队橡胶制品加工副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捣毁查封。1967年,所有加工设备收归生产大队管理。
废旧轮胎铺出“金光大道”
——汾阳演武镇橡胶回收再生的创业调查
(中篇) 实用的产品就会有市场
演武人精明,因为他们爱动脑筋也会动脑筋。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他们又在废旧轮胎上做文章了。这篇文章怎么个做法儿?就是从城里搬弄回一批废旧轮胎来.准备废物利用,把它加工成橡胶鞋底。没有技术,咱琢磨,土办法一样灵;没有设备,咱制造,哪怕造出的是最原始的工具。第一双鞋底终于加工出来了,接着就有了第二双、第三双……一双接一双,而且都卖出去啦,变成票子啦!多好的事情哩,好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
一座手工砌成的砖炉边,华堂和崇海正忙着住里加炭.炉口还盖上用来烤制鞋底的铁板,正在炉火的烧烤中渐渐发热。
原来有人看到山里的老百姓没钱买鞋,就自己把不能用的旧轮胎,割成了鞋底,穿上不仅舒服,还很耐磨。咱自个就不能把鞋底割得漂亮点,加工得整整齐齐?一琢磨,副业组增加了轮胎鞋底加工。作为山西省第一家利用废旧轮胎,从事成品加工的队办企业,当时生产条件确实很简陋:占用民房两间,工具很原始,全是手工操作,而且规模极小。虽然只有五六个人,每天却能生产鞋底200多双。就这割鞋底,带来的年收入就达数万元。
七十年代初期,在大办“五小工业”的号召下,演武生产大队与太原东风机械厂挂勾引进技术和橡胶原料.购制和自制设备。办起橡胶制品加工厂,生产汽车和柴油机油封、注水闰、密封条、农用水车皮圈等.产品主要由县农机公司包销。
1978年,时任9队鞋底厂供销员的郝荣友,收购废旧轮胎路经太原市柳巷,在一补带铺子院内,偶见一闲置旧冲床,便以500元的废旧品收购回来,稍加改造,鞋底从手工切割实现了机械冲压。1984年,郝荣友见有人用旧内胎做成不怕摔的灰斗,他们便利用制鞋后剩余的外胎里料制成水桶。1986年秋,受水桶的启示,郝荣友又想到了做圆柱形皮罐,陕西佳县一位买鞋底的生意人相中, 一车拉走40余个.一天仁岩村一掏粪工买水桶时看见圆罐。随口问道:能不能做方罐?他又按用户所需,郝荣友便将皮罐定型为方罐,还在皮罐上写上自己的地址:汾阳演武镇水塔西 200米鞋底加工厂。靠流动的皮罐酌广告宣传,迅速打开文水市场。到目前,郝荣友的皮罐销售市场已拓展到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在山西运城、临汾声 名远播。1990年天旱时,曾有过先付款10天后再取 货的紧俏。在郝荣友的带动下演武村现已有皮罐十 产经营者近30家,日均销售量达200个。
废旧轮胎铺出“金光大道”
——关于汾阳演武镇橡胶回收再生的创业调查
(下篇) 创新永远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该镇现存的主要橡胶企业有:镇办集体所有制福利性企业演武镇福利橡胶厂,年产“双庆牌”甲、乙、丙系列再生胶3000吨,产品增加再生胶制品汽车垫胎和小平车实心胎;演武村民王应柏的私营演武橡胶机带厂,生产风扇带、水泵密封圈、暖风管、油泵皮碗、挡泥板等配件及其它橡胶制品。1989年,购制轮胎翻新设备,年翻新大型人字形轮胎300条,产值7万余元,收入万余元;由演武村民李华堂牵头的华联橡胶厂是演武镇第一家股份制私营企业;由演武村民任永高牵头的演武村橡胶厂演武村橡胶厂是私营股份制企业等共10余家。产品远销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一条条废弃的旧轮胎,从四面八方进入演武村.经加工生产,再将不同形态的橡胶产品销售到四面八方。曾经废弃的没有使用价值的轮胎,在创造出许多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化为令人欣喜的经济价值。
汾阳市的乡镇企业.经历了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作为支撑起汾阳市“半壁江山的酿酒、煤焦、建材、橡胶四大生产基地,依托资源优势迅猛发展的煤焦产业和建材业.因市场低迷而跌入低谷;依托区域优势而一展雄风的酿酒业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同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面临资金不足、装备不良等问题的困扰,演武镇的橡胶产业却历经30余年的风雨沧桑依旧红火。
废旧的回收,从深层意义上讲是一种资源的再生,是一种变废为宝、去害为利的转化。而且拉动了周边村镇经济的发展。
记者在该村看到,把整胎分割为口圈、帮条、胎壳三部分的工艺原始、粗放、高效,轮胎最里的口圈纲丝,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到河北、山东等地。轮胎两侧的帮条可加工鞋底或生产皮罐、水桶等民用品,胎壳经剥胶机,将台面胶以每吨890-900元价格销售,转入再生胶生产。
近年来,在“一村一品”的大背景下,演武村的橡胶产业迅猛发展。1992年初。演武镇党委、镇政府经过深查科学论证,制定了《关发展橡胶工业小区的规划》,明确提出了"1442"工程。即:紧紧抓住五个骨干企业,进一步开发五大系 列产品,开拓橡胶生升一条街、巩固现有的省内外 38家销售厂家,力争产品打入江南,辐射全国。具体目标是,再生胶产量达到10000吨、胶粉产量达到4000吨、橡胶制品产量达到到4000吨。
演武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拓了废旧橡胶回收的广阔天地,发明了独特的剥胶和热合工艺,但在废料的再加工生产上却远远落后于同行业,也远未成为该行业的全国生力军,如何适应现代企业体制,及时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创新,打造过硬的品牌产品,是演武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报记者 费建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