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道州侏儒”竟是人造畸形儿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道州民》一诗中的描述。道州即今天的湖南道县。道州在唐朝时以出产侏儒而著称,每年至少要进贡一名侏儒到朝廷当太监(实际上是充当宫中玩物)。

  道州向朝庭进贡侏儒,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就已成为一种惯例。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记载:“道州贡矮民王义,眉目浓秀,应对敏捷,帝尤爱之。”意思是说,在隋炀帝时期,皇宫里有一个叫王义的道州侏儒,人比较机灵,能说会道,颇受皇帝喜欢。正是因为道州出了这个王义,“道州侏儒”从此成了著名的太监品牌。唐朝皇帝坐了天下后,大概是听说道州侏儒曾给前朝的皇宫带去了不少快乐,所以也要求道州每年进贡一名侏儒。

  可是,道州怎么会有那么多侏儒呢?难道道州是一个侏儒国?原来,道州进贡朝廷的侏儒并非天生矮小,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为了向朝庭进贡侏儒,无良的道州地方官员竟然将一些原本发育正常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专门制造畸形侏儒。

  人“造”侏儒显然是一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可道州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直到唐德宗时期,曾在朝庭担任谏官的阳城,被贬到道州担任刺史后,才停止这种令人发指的野蛮做法。阳城同情百姓生离之苦,自作主张停止向朝庭进贡侏儒。朝庭派人来责问,为什么规定的岁贡没有按时送到。阳城写了一份义正词严的奏折给皇帝说:“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贡。”阳城在奏折中斗胆向皇上进言,要求取消进贡侏儒。皇帝看了阳城的奏折后,可能也觉得人“造”侏儒确实有点过分,于是正式废除了这一进贡。

  体恤百姓的官员自然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白居易《道州民》诗中说,后来道州百姓始终不忘阳城的恩德,男儿取名字时,都喜欢以“阳”作为字。为了纪念阳城,道州百姓还专门修建了一座“福星祠”纪念他,说他是天上福星在人间的化身。

  然而,历史上越是受老百姓爱戴的官员,官反而做不长久。《新唐书·阳城传》中记载,阳城后来由于不能如期如数上交税赋,多次受到上司的斥责。观察使派判官来督查,道州大小官员都出城迎接,惟独阳城自囚狱中。判官无奈,只好回朝廷复命。观察使指令要阳城亲自回话。阳城经反复思考,认为还是不见为好。于是,将刺史大印挂在中堂,携妻子离开道州,从此过上隐居生活。若干年后,唐顺宗继位,听说阳城贤能,下诏要阳城回京任职,但此时阳城已经去世,只好赠封为左散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