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不懂理论的人可不可以理解诗歌?在文学理论之外,是否存在影响诗歌阅读的因素?如果有,是那些?
答:从本质上讲可以。因为诗歌与人类最精微的其他艺术门类和智力类型有相似的地方,其实,只要是与人类的心灵相关,必有可以相通互会之处。而且,诗歌也不一定就以文字的形式出示,它也许就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出现,只要有足够敏感的心灵,甚至天地草木,以及自然万物都可能会以诗的形式被人们所把握。这种天空的诗篇,大地的诗篇,以及草木的诗篇比起文字的诗篇并不逊色,可是对解读者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从本质上讲可以,但就现实而言却很难。这样的解读者也许有很好的感受力,甚至可以直接进入诗歌的心脏部位来触摸,但却难以陈之于语言,这种解读方式容易流于神秘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层次上,而这一点对于教者,确实很不利的。所以,在我看来,文学理论的修养是必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
至于哪些因素影响着诗歌阅读,我想首先一点,就是个人的天分和感受力,自然,他的教养和悟性也不可小觑。其中尤其是那些能够构成他本人生命的信念部分。这,无疑比文学理论更加本质。
2, 一首诗歌当作纯粹的文学阅读,跟一首诗歌放在教材中有何不同,要求是否一样?
答:当然不同。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前者可以以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容纳许多想象和未知的成分,这些成分还可以以纯理论的方式来呈现;后者因为是教材,所以必须注意它的可教性,可传达性,还要留意具体诗歌与具体读者的合拍性,时序性等,而时序性这一点是不可颠倒的: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有相对合适的诗歌教育。
比如惠特曼的许多诗歌可以以文学批评的形式呈现,而作为教材并不很适宜,比如《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等感官主义的诗篇。同样的泰戈尔,他的《园丁集》和《新月集》会是很好的教材,但是如果把《吉檀迦利》作为教材将会很麻烦,它将会面临可传达性的那一部分很模糊。很难定位。
另外,教材中出现的诗篇篇目最好还能够有一种相对权威和成熟的理论型态做背景,否则,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挑战性太大,,像海子做为前沿诗人,该诗歌之所以发生较大的争议,就缘于,它本身缺乏一种权威的理论来进行裁决。
我这里不但涉及同一首诗歌在不同的领域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何种诗歌以何种形式进入教材的问题。
3, “困境”应该作为关键词出现,否则就显得你的论文关键处并不关键!问题的呈现当然重要,但同时,还要提出化解的思路。
答:是的,我的论文题目叫做《论当前中学诗歌教育的多重困境》,“困境”作为关键词的确让我很受启发,而困境的出路也的确有待于深入研究。但是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想找到所谓的真正的,一劳永逸的,还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之道是不可能的。至于一些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手腕的提高并不是针对本质问题,而是针对外部困境,即编者和教者面临的困局。而真正本质的是读法的困局,那是所有人面对诗歌所遭遇到的,无论是编书的,还是教书的,而我们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在文中所要批判的某种姿态,就是以为真理已然在握的那种,其实,诗歌解读上有许多前提,其中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所能言说的总是要大大少于它所是的!
4, 请谈一个问题:诗歌教育的问题是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应试教育指向的是明确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性是其根本目的,它指向的是现实性,指向的是种种有用的品质。
而素质教育的品质却很大部分在于其超功利的那一块,是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精神信念的部位,,它指向的是可能性,指向的是无用的品质,而正是这种无用的品质,它更能够保证人成为真正的人。这正是《论语•为政篇》所云的“君子不器”的理想。因为真正的诗歌教育乃是使人获得解放,赢得自由的途径。本质一点讲:所谓有用,就是捆绑,是成器;所谓无用,就是解放,是成人。而人的器物化正是应试教育加给我们的悲哀,真正的诗歌教育所要反拨的正是此道。
5, 理想的诗歌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你在文中没有解决?
答:我想具体的肯定不好讲,应该没有一个一统天下的理想模式,如果有,那么必将因其所谓理想而显得不理想。所有的理想应该是内在的,是长出的,而不是外面强加的。但我想如果描述一些特点应该是可能的,那就是孔夫子所推崇的“吾与点也”的美学境界。我想作为理想的诗歌教育,它应该一,要关注和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二,通过诗歌教育,要能够生成一些相关的信念;三,要符合认知和教育的规律,不求理性而统一的答案等。毫无疑问,诗人不仅仅是用大脑来思维的,而是更倾向于用心灵来思维,有些诗人,也许还是用血,用身体,用感官来思维,甚至有些还是用爱和绝望来思维。这样,决不能以君王式的理性来宣判,太依赖于统一,像一个哲人以他的大脑来宣布唯一的真理一样来宣判诗歌思想是不可取的。
我们目的不但是为了抵达诗人的心灵,更是要抵达读者,尤其是学生的心灵,呼出一颗诗心,因为说到本质上,每一个人都是诗人!它的真正达成有赖于诗歌教育。
6, 多义性是语文教学的优势,还是它的局限性?
答:多义性无疑是语文教育的优势,而且还应该是它的本质部位,它正因其多义性才使得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展,超越了种种狭隘和束缚,从而赢取了解放和自由。
但也正因其多义性,而对这一多义性负责却那么难,使得诸多老师经常不是无所作为,就是束手无策。或者干脆就强不知以为知,以其个人的理解的唯一性来取代诗歌可能的多义性。而这正是我所提出的多重困境之体现,无论是编,教,还是读。
1, 问:不懂理论的人可不可以理解诗歌?在文学理论之外,是否存在影响诗歌阅读的因素?如果有,是那些?
答:从本质上讲可以。因为诗歌与人类最精微的其他艺术门类和智力类型有相似的地方,其实,只要是与人类的心灵相关,必有可以相通互会之处。而且,诗歌也不一定就以文字的形式出示,它也许就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出现,只要有足够敏感的心灵,甚至天地草木,以及自然万物都可能会以诗的形式被人们所把握。这种天空的诗篇,大地的诗篇,以及草木的诗篇比起文字的诗篇并不逊色,可是对解读者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从本质上讲可以,但就现实而言却很难。这样的解读者也许有很好的感受力,甚至可以直接进入诗歌的心脏部位来触摸,但却难以陈之于语言,这种解读方式容易流于神秘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层次上,而这一点对于教者,确实很不利的。所以,在我看来,文学理论的修养是必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
至于哪些因素影响着诗歌阅读,我想首先一点,就是个人的天分和感受力,自然,他的教养和悟性也不可小觑。其中尤其是那些能够构成他本人生命的信念部分。这,无疑比文学理论更加本质。
2, 一首诗歌当作纯粹的文学阅读,跟一首诗歌放在教材中有何不同,要求是否一样?
答:当然不同。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前者可以以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容纳许多想象和未知的成分,这些成分还可以以纯理论的方式来呈现;后者因为是教材,所以必须注意它的可教性,可传达性,还要留意具体诗歌与具体读者的合拍性,时序性等,而时序性这一点是不可颠倒的: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有相对合适的诗歌教育。
比如惠特曼的许多诗歌可以以文学批评的形式呈现,而作为教材并不很适宜,比如《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等感官主义的诗篇。同样的泰戈尔,他的《园丁集》和《新月集》会是很好的教材,但是如果把《吉檀迦利》作为教材将会很麻烦,它将会面临可传达性的那一部分很模糊。很难定位。
另外,教材中出现的诗篇篇目最好还能够有一种相对权威和成熟的理论型态做背景,否则,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挑战性太大,,像海子做为前沿诗人,该诗歌之所以发生较大的争议,就缘于,它本身缺乏一种权威的理论来进行裁决。
我这里不但涉及同一首诗歌在不同的领域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何种诗歌以何种形式进入教材的问题。
3, “困境”应该作为关键词出现,否则就显得你的论文关键处并不关键!问题的呈现当然重要,但同时,还要提出化解的思路。
答:是的,我的论文题目叫做《论当前中学诗歌教育的多重困境》,“困境”作为关键词的确让我很受启发,而困境的出路也的确有待于深入研究。但是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想找到所谓的真正的,一劳永逸的,还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之道是不可能的。至于一些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手腕的提高并不是针对本质问题,而是针对外部困境,即编者和教者面临的困局。而真正本质的是读法的困局,那是所有人面对诗歌所遭遇到的,无论是编书的,还是教书的,而我们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在文中所要批判的某种姿态,就是以为真理已然在握的那种,其实,诗歌解读上有许多前提,其中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所能言说的总是要大大少于它所是的!
4, 请谈一个问题:诗歌教育的问题是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应试教育指向的是明确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性是其根本目的,它指向的是现实性,指向的是种种有用的品质。
而素质教育的品质却很大部分在于其超功利的那一块,是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精神信念的部位,,它指向的是可能性,指向的是无用的品质,而正是这种无用的品质,它更能够保证人成为真正的人。这正是《论语•为政篇》所云的“君子不器”的理想。因为真正的诗歌教育乃是使人获得解放,赢得自由的途径。本质一点讲:所谓有用,就是捆绑,是成器;所谓无用,就是解放,是成人。而人的器物化正是应试教育加给我们的悲哀,真正的诗歌教育所要反拨的正是此道。
5, 理想的诗歌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你在文中没有解决?
答:我想具体的肯定不好讲,应该没有一个一统天下的理想模式,如果有,那么必将因其所谓理想而显得不理想。所有的理想应该是内在的,是长出的,而不是外面强加的。但我想如果描述一些特点应该是可能的,那就是孔夫子所推崇的“吾与点也”的美学境界。我想作为理想的诗歌教育,它应该一,要关注和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二,通过诗歌教育,要能够生成一些相关的信念;三,要符合认知和教育的规律,不求理性而统一的答案等。毫无疑问,诗人不仅仅是用大脑来思维的,而是更倾向于用心灵来思维,有些诗人,也许还是用血,用身体,用感官来思维,甚至有些还是用爱和绝望来思维。这样,决不能以君王式的理性来宣判,太依赖于统一,像一个哲人以他的大脑来宣布唯一的真理一样来宣判诗歌思想是不可取的。
我们目的不但是为了抵达诗人的心灵,更是要抵达读者,尤其是学生的心灵,呼出一颗诗心,因为说到本质上,每一个人都是诗人!它的真正达成有赖于诗歌教育。
6, 多义性是语文教学的优势,还是它的局限性?
答:多义性无疑是语文教育的优势,而且还应该是它的本质部位,它正因其多义性才使得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展,超越了种种狭隘和束缚,从而赢取了解放和自由。
但也正因其多义性,而对这一多义性负责却那么难,使得诸多老师经常不是无所作为,就是束手无策。或者干脆就强不知以为知,以其个人的理解的唯一性来取代诗歌可能的多义性。而这正是我所提出的多重困境之体现,无论是编,教,还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