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与80后笔下的校园青春


 

在去冬签定再版合同的几个月之后,新版的《北大日记》终于在北大110周年校庆前夕出版上市了。至此,我所主编的“北大情爱三部曲”(《北大情事》《北大情书》《北大情诗》)及《北大文章》《北大日记》这五本书就都再版过一回了。在此,我愿意把这五本书总称为“青春北大书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五本书关注的核心其实都是“青春”二字,都颇适合青年人尤其是学生阶层阅读。

爱情天生就与青春(包括生理的青春和心理的青春)血脉相连,专注于此的“情爱三部曲”自然属于有关青春的叙述;“北大日记”则更不须解释,全系北大青年学子在燕园求学期间的自述与青春自白不是?惟有收入蔡元培、陈独秀等北大先贤文字的“北大文章”似与“青春”相去较远——但这些文章无不富有思想的光芒、生命的血性与青春的激情,细品起来,这满满一本所谓的“北大文章”其实也都直指于青春,何尝不是“青春北大”的一种彰显与焕发?

具体到全书所收均系1990年至2008年间就读于北大的学生的日记作品的《北大日记》一书而言,其间的青春光彩与动人旋律就更是集中和突出了。虽然这些日记作品通常都由我第一个读到乃至反复读过,虽然书出版以后我没有再通读过哪怕一次,但我此刻的心里却依然清晰地回放着所有这些作者的成长历程与美好青春。我想说的是,日记这种文字确有其神奇之处——这样体裁的书写是自然和随心的、真率且放松的,虽然有时是欢快或奔放的,有时是流畅或铺展的,有时是朦胧或隐约的,有时是婉转、深沉甚至抽象的,但大多数时候,或在总体上来说,却是简洁和直接的,甚至是明确和有力的,乃至使这些日记作品具有声音一般、色彩一般和图像一般的奇妙表现力,从而使我这个首席读者在这么久之后也忘不了初读时的那种会心之叹与欢喜欣悦。

新版的20万字的《北大日记》虽然容量有限,但其间却装载了北大校园里的每个人、每一天、每个角落和每一个经典场景。新生入学时的自豪与生涩,赢得成绩与荣誉时的开心与骄傲,毕业前夕的伤感和对北大的依恋,军训时的汗水与坚强、乐观与幽默,北大山鹰社远征雪山时的豪迈、无畏与团结协作,操办学生社团活动时的忙碌、自信与快乐,学生会干部组织和操办大型活动的过程、体验与感悟,暑假在IT公司里打工时的新鲜、投入与收获……通读下来,不论是年轻时代的美好展望,还是未名湖畔的浪漫主义,燕园深处的动人旋律,抑或是北大男生女生的成长自述与青春独白,都颇有让人感慨良多、心潮起伏乃至由衷神往、不忍释卷之处,又仿佛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也就念完了大学,也就结束了校园里的青春之旅,乃至已经拿到北大的毕业证书即将离开诗化的燕园了。

而所有这一切,都出自出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这两批青年人或年轻人的笔头,也就是“70后”与“80后”这两拨才子才女用他们心灵的彩笔描绘出的成长历程和青春风景。应该说,这样的历程与风景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迷人的、美丽的,值得所有曾经或未曾在北大校园里停留过的年轻人为之收藏,为之向往,更值得70后、80后、90后乃至50后、60后等诸代读者为之流连、关注与怀念。虽然有一句老生常谈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永远是这个校园,但进出这个校园的年轻人却总是几年一换、轮替不止,也就是说,校园里的一切固然美好,但却也和生活本身一样从来都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但我还是要在这里说,这样的青春的图景其实也是不断重复和相当类似的,因为所有的校园和青春再美丽、再斑斓,再精彩,说到底也不过如此而已,无非是未名湖畔的这类风景更具代表性,更有高度,更绚烂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所以我要在这里说,这样的日记不用读太多,只须读一读眼前的这本《北大日记》,很可能你就可以体验了同时代所有校园的生活、乐趣和风光。

坦率地说,我并没有想到会把事情做成这个样子,因为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想如同力图展现20世纪北大一百年以来的爱情图景的《北大情事》那样,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北大建校一百年以来历代北大人的校园青春而已。但组稿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情事”这种东西,像蔡元培、陈独秀等北大先贤的有关“事迹”固然可以邀请今人根据各种资料临时撰写,但若他们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或者写了也没有保留下来,则我总不能请谁来为他们杜撰吧。一番查找和搜索下来,我便知道收集老日记的困难了,不光1949年之前的日记不好找,甚至包括从1949年到1990年之间,北大人所写的日记也不是那么好搜索。于是我知难而退,终于决计就搜集从1990年至今期间的北大学生日记,首版和新版都是如此。没想到这反倒使这本书显出最大程度的青春勃发了。

 

近日刊于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