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面前上市公司不能忘却社会责任


    一场大地震,牵动亿人心!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上至中央高层下到黎民百姓及至境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部队到医院,从各地红十字会到慈善总会,从企业到社会,都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救援活动中。

    电视上的画面是一幅凄惨的景象:到处是断垣残壁,曾经生机勃勃的城镇,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并且灾区余震不断;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灾区缺食品、缺饮用水、缺救援物资。来自国新办就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的第七次发布会消息称,据统计,截至5月19日12时,中国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34073人遇难,245108人受伤。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大保险公司迅速启动大灾处理应急预案,诸多企业与个人纷纷通过不同途径捐款捐物,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爱心。这种爱心不仅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对于缓解灾区灾情,早日重建灾区与恢复生产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为国内企业中佼佼者的上市公司,也立即行动起来,纷纷捐款捐物。截止目前,上市公司中捐款最多的是工商银行,其捐款金额为9840万元,并且全部是现金捐款,建设银行捐款6473万元,中国银行6400万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苏宁电器捐款500万元,其董事长张近东先生个人捐款高达5000万元;中国平安在捐款500万元的基础上,又追加捐款3000万元,总计达到3500万元,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让我们向这些为灾区人民捐款以及提供支持的上市公司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捐款的名单中,某些上市公司虽然遭遇了巨额亏损,仍然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如*ST昌河今年一季报显示亏损8911.04万元,此次亦捐出现金330万元;太平洋证券一季度巨亏超过2.5亿元,捐出了100万元;澳柯玛一季度亏损近2000万元,捐款100万元;深长城一季度亏损1375万元,捐款30万元等,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同样对这些上市公司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大灾大难面前,更能体现出一家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市公司在大灾大难前的表现,更是衡量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把“标尺”。上述诸多上市公司无疑无愧于“上市公司”这个响亮的称号。

    尽管如此,市场上并非每家上市公司都表现出“社会责任”的一面。某些上市公司在“圈钱”时往往是“狮子大开口”,而在回报社会时却犹如“吝啬鬼”。

    2007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汇总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去年又取得了大丰收。全国性房价的大幅上涨,导致房地产公司普遍达到30%以上的毛利率,万科A、招商地产、金融街等上市公司的毛利润率都超过了40%。然而,某些获取了暴利的上市公司在汶川大地震上的表现,却与其获取的暴利明显不“对称”。

    万科A是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一面旗帜,但是,这面“旗帜”在抗震救灾中的捐款却令人不敢恭维。区区200万元的捐赠额,与其去年超过48亿元的净利润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并且,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其博客里表示:“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

    如果万科捐款200万元是“合适”的话,那么市场也不会对其进行质疑。同样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华发股份捐款1000万元,泛海建设捐款1000万元,世茂股份亦是1000万元。对于这些上市公司来讲,即使王石的“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的理由是成立的,那么,为什么别的上市公司没有将企业的捐赠活动视为负担,却偏偏成为处于行业老大地位万科的负担了?

    说到底,还是万科A并没有完全履行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的关键其实也正在于此。王石的辩解,只会越描越“黑”。

    大灾面前,不能忘却社会责任,不仅仅对任何一家企业,特别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如此。笔者在此呼吁,更多的上市公司能够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来,切勿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