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劳动者过节时(博主发表于联合早报5月1日的专栏文章)


  今天是国际劳动节,各国劳动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这使我联想到今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广东、重庆三地分别选出农民工出席人大会议,全国人大代表中终于有了农民工代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农民工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不同,作为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社会分层,具有群体庞大、流动性强等特点。他们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出外打工,是农村户口,却不是务农的农民;在城市做工,却不是城市居民。这种尴尬的身份造成了他们在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无法维护自己的实际利益,也凸显了城乡居民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这个庞大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甚至连温饱尚处于挣扎之中,至于参政议政就更是奢谈。他们面临的困惑、遭遇的困难,不仅表现在就业培训、工资待遇、劳动权益方面,而且涉及到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活居住、社区关系、子女教育等层面。他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

  现在,令人略感乐观的是,执政党正在有意识地把各个阶层的人士吸纳到民主监督、甚至民主决策过程中,新兴的农民工阶层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权益得不到工会保护

  正如前面所说,农民工阶层还是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有序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量还需要较长时期的锻炼和提升。人大代表胡小燕开完人代会以后,无法与农民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一事实就暴露出这个尴尬的问题。事实上,对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需要得到切实保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制度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一方面,中国的工会组织还比较弱,现有的工会组织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农民工大都集中在建筑等行业,大都不属于任何组织,是一盘散沙,所以他们要寻求非政府机构的援助,其实是找不到门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增长,过分依赖雇主而忽视劳工利益,使得农民工在劳资关系中没有话语权。

  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环境,给农民工以尊重、让他们获得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为他们的子女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农民工阶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而工会组织的改革,或许能够成为农民工参政议政的突破口,只有把他们团结起来,他们才有维护自身权益的力量。因此,为民众利益着想,中国的工会制度必须完善,各级工会组织必须有能力代表工人、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让每一名农民工都能够像其他劳动者一样,享受到平等、尊严以及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的机会。

  而在工会组织还没有健全、还没有更多能力维护农民工的利益之前,我们就要呼吁各级政府必须善待农民工,呼吁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本文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