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掰着指头数这一类的名字的时候,人们常常容易忽略一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烈士们的名字。比如民国功臣中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首义”之烈士,以及秋收起义之烈士、井冈山战斗岁月的烈士之类,我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数得出三五个来?
当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烈士也是有一些的,特别是国共抗战中涌现的烈士,比如左权、彭雪枫、张自忠、吉鸿昌、杨靖宇等等,都可谓颇为著名。
回首古代历史,明朝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明朝开国功臣之多可谓群星灿烂,许多名字今人也都还比较熟悉,但明朝的开国烈士们我们也是否大体地知道呢?不管怎样,多知道多了解一点什么总没有坏处的,所以我们姑且就在这里略做一点盘点罢。
开国战争中牺牲的无数士兵就不说了,从来都是些无名英雄不是?能数得出的,也就是那些多少有点功劳有点名头的将领或官员了,以下是我所整理出来的20多位烈士的简单情况(在军中病故的不算):
1、威猛先锋胡大海竟被降将暗算
生平事迹:
胡大海(?-1362年),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只身来投,因魁梧威严且有想法,乃被朱元璋命为前锋。胡大海作战勇猛,治军严格,屡立军功后屡获升迁。曾率军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却非常重视和礼待知识分子,曾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英才。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颇得各界人心。1362年镇守浙江金华时,因爱才,纳多名降将于麾下。不料竟被降将暗算刺杀。
身后荣誉:
胡大海牺牲后,军民无不流涕。朱元璋特作文以为祭奠,并赠光禄大夫。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其为越国公,谥武庄,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第七。
2、人才难得冯国用,却可惜战死军中
生平事迹:
冯国用(1323-1358),濠州定远(属今安徽)人,回族。元末乱世,冯国用与其弟冯胜组织农民武装自保,后率部投奔朱元璋。因长于计谋,被朱元璋视为心腹。随朱元璋攻占南京、镇江、丹阳等地,屡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等地,被提拨为亲军都指挥使。于攻打绍兴时战死军中,年仅36岁。
身后荣誉:
朱元璋听说后痛哭失声。洪武三年追封其为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
3、张德胜:宜将剩勇追穷寇
生平事迹:
张德胜,字仁甫,籍贯安徽合肥。系廖永安部下一员大将,在鄱阳湖大战中,张德胜率所部水军大败陈友谅于大胜港,陈友谅换舟而逃,张德胜、朱虎、廖永安等击毁了陈友谅的舟船,并上岸直追,直抵采石,不料陈友谅得援军回马来战,一马当先的张德胜乃陷敌阵,终至受重伤而殁于军中。
身后荣誉:
朱元璋追封其为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因子张宣年尚幼,故以养子张兴祖嗣乘其职。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亲定功臣位次,命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立功臣庙,共得21人,徐达为首,张德胜名列第九。
4、代朱元璋受死的韩成
生平事迹:
1363年8月,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于鄱阳湖展开决战,期间一次战斗,朱军船只被风吹散,而朱元璋所在的船却被对方大船团团围堵,而且一不小心还搁浅在了沙滩上。朱元璋船上虽有杨璟、张温、丁普郎、胡美、王彬、韩成、吴复、金朝兴等八将及士卒三百余人,但左右冲击间却无法突围。形势危急间,担任左副指挥的韩成主动提出愿意假冒朱元璋替他而死。朱元璋非常感动。韩成于是换上朱元璋的装束出头与对方大将陈英杰对话,说愿意投水而死,前提是请对方给其他将士留一条活路。陈英杰答应了,于是韩成投水而死。之后朱元璋一方的船只纷纷赶到,朱元璋等乃得以存活。
身后荣誉:
朱元璋追赠其为高阳侯。其子韩观官至都督。
5、廖永安:就算把牢底坐穿也决不投降
生平事迹:
廖永安(1320—1366)元末巢县(今属安徽)人,字彦敬。元末在籍与弟廖永忠及俞通海等结寨自保。朱元璋起兵,乃率舟师归附。此后跟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击牛渚、取采石、收太平(今安徽当涂),以军功升管军总管之职。又破海牙水栅,并擒获陈兆先,终于和大军一同攻进集庆(今江苏南京),由此升为统军元帅。再领水军攻取镇江、常州、池州(今安徽贵池)诸地,升同知枢密院事。后在太湖战事中被张士诚部捕获,于监狱中被囚禁达八年而竟不降,终于身死于狱。
身后荣誉:
朱元璋深为廖永安的坚韧不屈感佩,遥授其行省平章政事,并封之为楚国公。张士诚政权被打垮以后,朱元璋迎祭廖永安灵柩于南京之郊。洪武九年又改封其为郧国公,谥武闵。
6、叶琛:坚决不降,大骂而死
生平事迹:
叶琛(?-1362),浙江人,字景渊。元末任行省元帅。朱元璋取处州后,与刘基、宋濂、章溢同聘重用。1362年,朱元璋占洪都(今江西南昌),令其担任知府一职。不料祝宗、康泰反叛,愈通海侥幸脱身,但叶琛却被叛军所俘获。任凭叛将劝降,只是不屈不从,乃至破口大骂,于是被对方杀害。
身后荣誉:
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7、俞通海:在曙光中遗憾地倒下
生平事迹:
俞通海(1329一1366年),字碧泉。元末乱世,俞通海与其父俞廷玉及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于巢湖,有水军千艘,但却屡次被庐州兵所困,1355年俞等率水军万人归附朱元璋。之后随朱元璋东征西击,屡破元军,屡败各路对手,屡立大功,在鄱阳湖大战中尤其英勇善战。俞通海为人沉着坚毅,治军严而有方,手下将士无不乐为用。可惜的是,在1367年攻克张士诚都城平江的战役中不幸被流矢射中,重伤而归金陵。朱元璋赶去看望时,俞通海却已不能言语。朱元璋洒泪而出。第二天,年仅38岁的俞通海就过世了。
身后荣誉:
朱元璋哭悼甚哀,随从皆感动涕泣。追封豫国公,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
8、忠勇猛将花云的最后一搏
生平事迹:
花云,(1321~1360),怀远人。黑脸猛将。1353年,花云配剑到濠州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官职,从此领兵为朱元璋作战。花云作战勇不可挡,起初几战无不得胜,所以攻城掠地一路克复。花云且多次在战斗中俘获或几百或几千乃至上万的敌兵。朱元璋攻南京时花云为先锋先行渡过长江。升为总管后,在攻取镇江、丹阳、金坛等地的战斗中都立下战功。1360年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军来攻。陈军猛攻三天三夜未遂,与花云等共同负责防守的朱文逊等结阵战死。之后陈军趁涨潮之机乘大船来攻,太平城终于陷落。花云也被敌所擒。但他随后挺身大喊,并挣断束缚,夺走看守的刀,一连杀死了五六人,花云一边杀还一边大骂:“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投降!”陈军大怒,乃放乱箭将花云射死。花云至死骂声不绝,享年39岁。
身后荣誉:
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其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9、孙兴祖:漠北力战永不归
生平事迹:
孙兴祖,濠州人。早年跟随朱元璋渡江作战,积功为都先锋。龙江一役后,升任统军元帅。击破瑞昌八阵营后提为天策卫指挥使。孙兴祖沉毅有谋,大将军徐达很是看重他。攻克泰州后,孙兴祖负责守卫海陵要地。他整顿军纪,操练队伍,防御甚严,多次击败来犯之敌。南方初定后,随徐达北伐,屡立功。元大都克复之后,徐达领大军西征。孙兴祖奉命统领燕山六卫的三万军队防守北平。洪武三年,孙兴祖统帅六卫军马随徐达赴塞外寻元军作战。在一次遭遇战中与敌军力战而死,年仅35岁。
身后荣誉:
朱元璋为之惜悼,追封其为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
10、奉命殿后的濮英
生平事迹:
庐州人。从军之初以勇力而被任用为百夫长,积功而升至西安卫指挥。因练兵有方被提升为都督佥事。洪武20年奉命帅所部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抵金山,降纳哈出,于是班师凯旋,令濮英领兵三千殿后。其时,纳哈出窜匿的残余还有数十万,听说明军班师返回,就在半道上做了埋伏,但明军主力经过时他们未敢轻动。及濮英的后卫部队过来时,元军乃发动了攻击。仓促间,濮英所部左突右冲努力奋战。遗憾的是,濮英终因马被打倒而被敌军俘获。蒙古人很高兴,考虑以之为人质图谋些什么。濮英绝食不言,乃至乘敌不备拔出佩刀剖腹而死。
身后荣誉:
朱元璋听说了濮英的事迹后,追赠其为金山侯,谥忠襄。第二年又加赠乐浪公。
11、耿君用:死亡与战争最亲近
生平事迹:
耿君用是朱元璋同乡,后随朱元璋渡江,任管军总管,1356年七月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张士诚弃镇江,移兵偷袭宜兴,耿君用未及防备,于城池陷落中力战而死。
身后荣誉:
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其为长兴侯。
12、赵德胜:守洪都壮志未伸躯先殒
生平事迹:
濠州人。善战,战则奋勇争先。朱元璋取滁阳时赵德胜来投奔,朱元璋任命其为帐前先锋。之后随朱元璋东征西击,一路凯歌,战功卓著,屡有升迁。曾与朱文正、邓愈等苦守洪都(南昌)时,指挥有方,作战英勇,可惜不幸被弓矢射中腰部,箭头深入体内六寸!赵德胜拔出箭头后不禁长叹:“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说完这话就走了,时年仅39岁。
身后荣誉:
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13、丁普郎:站立不倒的无头战神
生平事迹:
丁普郎初为陈友谅手下将领,奉命把守小孤山。后与傅友德一同降于朱元璋。被授予枢密院同知的官职。屡次立功。后带兵进援南昌,不久参加鄱阳湖大战。在战斗中,丁普郎受伤十余处,头掉了却仍然直立不倒,手里拿着兵器还是一副舍身战斗的奋勇之态。惊骇的敌兵甚至把他当成了神。
身后荣誉:
朱元璋追赠其为济阳郡公。
14、耿再成:岂料竟死在叛贼之手
生平事迹:
耿再成从朱元璋起兵,征战有功,累升至枢密院判官。处州投诚过来的敌将李佑等忽然作乱,叛贼们挥槊齐刺耿再成。耿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但终于受伤落马,混乱中耿再成大骂不绝而死。平叛后,胡深等人收其尸而葬。后改葬金陵聚宝山。
身后荣誉:
朱元璋追封耿再成为高阳郡公,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15、戎马生涯丁德兴
生平事迹:
丁德兴(1327—1366),早在朱元璋驻扎濠州时就追随朱元璋作战。从渡江,取采石,得太平……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升为管军总管。收金坛、广德诸地,再提为左翼元帅。后又攻取徽南诸州,击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之官职。再之后乃随征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大明朝建国前夕跟从徐达征张士诚,战死于军中。
身后荣誉:
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16、胡深:选定了方向就不再改变
生平事迹:
胡深(1314—1365),字仲渊,号芸斋,龙泉人。著有《芸斋集》。聪颖,有学问,有智略。元末战乱时组织地主武装,拥有龙泉、庆元、松阳、遂昌四县乡兵,后随处州守将镇压农民起义。1359年,朱元璋命胡大海部攻占处州,元兵守将战败,胡深因降。朱元璋授其担任左司员外郎之职。,胡深在处州招集旧部随大军征战江西。后担任行省左右司郎中,总制处州军民之事。1363年,胡深率部为前锋征讨叛军,因胜得功,朱元璋升其为王府参军,仍守处州。继而在温州、平阳、瑞安等地屡立战功。1365年,福建陈友定率部侵扰处州,胡深败之并长途追击之。不意被陈友定的精锐部队前后夹攻而败。突围时,胡深因坐骑仆倒被俘,不降,乃遇害。追封缙云郡伯。
身后荣誉:
朱元璋追封其为缙云郡伯。
17、桑世杰:从军何惧牺牲
生平事迹:
桑世杰,也是当年从巢湖水军俞通海归附朱元璋的将领之一。当年赵普胜有异心,正是桑世杰告发了他的异谋才得以避免意外的发生,赵普胜于是独自带其兵逃去。桑世杰从朱元璋渡江,领水军击破元水军。被授以秦淮翼元帅之职。后有陆续攻下镇江、金坛、丹阳、宁国、常州等地,乃升任。再之后又攻取、经营江阴、宜兴等地。张士诚所部栾瑞守石牌时,朱元璋命廖永安及桑世杰等攻击之,桑世杰力战而死,栾瑞却也投降了。
身后荣誉:
朱元璋念其功,乃追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配享太庙。
18、曹良臣,数千里路云和月
生平事迹:
曹良臣,安丰人,元末战乱中于乡里筑堡自固。朱元璋夺下南京后乃投奔之,被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跟随出战,先后取淮东、浙西等地,升为行省左丞。后随徐达大军取元大都,并乘胜攻占山西等一些地方。被任命为山西行省平章,又还守北京通州。其时大军多在山西等地,通州兵不足千人,守备可谓单薄。这时,元丞相也速率骑兵万余前来进犯。曹良臣说:“吾兵少,不可与战。彼众虽多,亡国之余,败气不振,当以计走之。”于是派手下在城外河边伪装出有大军埋伏的样子。也速乃大惊而去。曹良臣则出动精兵追击了一百多里地。元军由此不敢再打北京的主意。后又随徐达于定西攻击败扩廓帖木儿。洪武三年封宣宁侯。后又随大军伐蜀,攻克重庆等地。第二年随李文忠北征,追击元军至阿鲁浑河,敌骑兵忽蜂拥而来。广大将士乃殊死相搏,敌军终于败走。正是在这次战役中,曹良臣和周显、常荣等将领均战死。
身后荣誉:
朱元璋听到诸将阵亡的消息后,追赠曹良臣为安国公,谥忠壮,祭列功臣庙。
19、康茂才
返军途中病故。暂不作为烈士介绍。
20、常遇春
北征期间病故。暂不作为烈士介绍。
附录:
若干其他烈士简单事迹——
1、张兴祖
洪武四年,役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兴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2、孙虎
不知何许人。从援池州,下于潜、昌化,定建德、诸全,皆有功。授千户。克新城、桐、庐,进海宁卫指挥使。平嘉兴盗。从副将军李文忠北征,由东道入应昌,至落马河与元兵战死。追封康安郡伯。
3、于光
都昌人。初事徐寿辉,镇浮梁。陈友谅弑寿辉,光以浮梁来降,授枢密院判。积功为鹰扬卫指挥,镇巩昌。扩廓围兰州,光赴援至马兰滩,战败被执。以徇城下。光大呼曰:“公等但坚守,徐将军将大军旦夕至矣!”贼怒,批其颊,遂被杀,配功臣庙。
4、严德
太平人。从起兵,积功为海宁卫指挥。从朱亮祖讨方国珍,战殁于台州。追封天水郡公。
5、袁兴
钱塘卫千户袁兴,全椒人。从征云南,自请为前锋,陷阵死。并褒赠有差。
6、刘广
指挥佥事刘广,戍永平,御寇战死。
7、刘林
凉州卫百户刘林戍凉州,也先帖木儿叛,战死。边人壮之,名其所居窦融台为刘林台。
8、茅成
征吴中叉死。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9、俞通渊
建文元年随大军征燕,战没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
10、王袆
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洪武五年议招谕云南梁王,不果,遇害。梁王遣使致祭,具衣冠敛之。建文年间,王祎之子王绅请讼祎事,建文帝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改谥忠文。成化年间,命建祠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