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明朝开国功臣之十大元帅


 

一个新朝代的建立,仅有领袖的雄才大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无数文臣武将、英雄好汉的奋力拼杀和集体奋斗,任何伟大的开国事业势必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朱元璋和他的大明朝显然也不例外。

 

1、朱元璋为开国武将修建功臣庙

 

1368年1月,在众人拥戴下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心情别提有多豪迈、多开心了,他知道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他知道自己代表汉人已从蒙元治下恢复了中华,而自己也很可能会因此而迈入伟人的行列——如果自己建立的崭新国家不是短命王朝的话。从一个游方和尚登上九五之尊、君临天下的帝位,朱元璋没有理由不自豪,没有理由不兴奋,不过朱元璋并没有狂妄自大,他的内心依旧保持着高度的冷静和理性,他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更多,也更麻烦。

不过,建国之初,哪些事是最先要做的呢?朱元璋很快就想到了其中之一,那就是论功分赏,褒奖抚励。于是乎,一大帮功臣分别获得了他们的公、侯、伯的爵位及其相应的待遇。除了地位与物质上的分享之外,与弟兄们有福同享的内容显然还不止于此,朱元璋决定让大家共同分享由胜利带来的精神上的快乐,也就是赐给这班N年以来舍生忘死、奋战不息的好兄弟、好同志、好部下以崇高的荣誉。为此,朱元璋在南京郊外的鸡鸣山为大家修建了功臣庙——自1369年1月开工,到同年6月竣工。

凡战功卓著的开国武将,均论功列祀于功臣庙中。朱元璋早就在心里反复掂量过各位元勋的诸种功绩,他很感慨地在功臣庙中圈定了21位武将的显要位置。已经过世的,令工匠为之塑像,与自己一样依然健在的,虚其位而待之以供后人瞻仰和纪念。

 

2、从功臣庙的好汉中评出十大元帅

 

朱元璋圈定的这21位武将都有哪些人呢?其排序又是怎样的呢?

后人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正殿供奉的是六位国公级功臣,依次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西殿供奉的依次是:胡大海、赵德胜、华高、俞通海、吴良、曹良臣、吴复、孙兴祖。东殿供奉的依次是:冯国用、耿再成、丁德兴、张德胜、吴桢、康茂才、茅成。

两侧的附殿还附祭有顾时以下等288人。

主殿的21人加上附殿的288人,总计为309人。如果要对这些人授予现代的军衔,也不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不妨拿新中国建立后的授衔情况与之做个比照,或许可以看出点什么来。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的1955年,毛泽东曾为解放军各级指挥员授予军衔以表彰大家的军功,其中,元帅和大将各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802人。其中,元帅、大将、上将及中将(不计少将)总计起来为250人。

明朝功臣庙中祭祀的将领309人,与解放军中将(含)以上将领250人这个数字比较起来相对接近一些。由此可见,明朝开国后能够列入功臣庙的,大致都获得了相当于新中国开国时中将级别的地位。

如果我们要在明朝的开国武将中评选出类似于新中国十大元帅这样的一个名单来,那结果又将怎样呢?究竟又有哪十位好汉能够列入大明朝开国十大元帅的行列之中呢?

我想,不管怎样,这明朝开国之十大元帅大致都将出自309人之中吧,而且应当是其中的最前列者。

 

                3、明初十大元帅的评选范围和标准

 

明朝功臣庙主殿里祭祀的21位武将似乎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排序,可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十大元帅是有确定的排序的(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明朝功臣庙里的21人应该是有其明确排序的(我暂时还没有看到准确排序的有关资料),至少当中的部分人是有排序的,比如去世后均被封了王的这六位武将的排序是确定的,他们依次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

但话说回来,即使这21人都有明确的排序,评选当中的十大元帅也必不能完全照搬这个排序。理由很简单——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军衔授予可都是授衔时依然健在的高级将领的,像左权、彭雪枫、方志敏这类烈士就都没有算在其中了。按照这个授衔原则来评选明朝开国之十大元帅,则这个名单就要考虑更多一些的情况才是了。

比如常遇春1369年病逝于北伐军中,他是不是应该算做烈士呢?比如胡大海、冯国用、张德胜、俞通海等人在功臣庙中排名均在前十,可他们都在明朝建国之前就牺牲了,恐怕也就只能遗憾地失去角逐十大元帅的机会了。比如征云南时沐英尚系傅友德助手,按军功来算,傅友德显然地位应在沐英之上才对,可因为后来(1393年)傅友德因请赐田为朱元璋所杀,他有就没有被列入功臣庙当中了,那么,傅友德是否真的就没有资格参加十大元帅之角逐了呢?又比如朱元璋的亲侄朱文正军功就很大——在1363年的洪都保卫战中,他统领邓愈、张德胜等将率几万人与陈友谅60万大军苦战一个多月而没有丢失城池就是证明——可因为朱文正的谦让,朱元璋乃没有授予他与其军功相应的职务和爵位,结果后来朱文正心中不平,乃至犯事被朱元璋囚禁,并在几年之后就死在了狱中。朱文正当时的部下邓愈后来名列功臣庙武将第四,如此,则可见朱文正的地位应该很高才是。

总之,为了评选十大元帅的恰当,诸如此类的情况,恐怕我们都要考虑进来才好。

总之,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功臣庙中的武将排序很显然是朱元璋生前几经修订后的一个排序而非明朝建国之初最早的那个排序。比如林彪虽名列新中国元帅第三,但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是被刻意地排除在十大元帅之外的——这个例子说明,随着洪武年间政治局势的变化,功臣庙中的功臣排名情况其实也是在不断变动的,乃至也是有武将被临时踢出庙门之外的情况发生的。

综上所述,可见我们这里明初十大元帅的评选标准,至少是要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情况才能算尽量接近于公平与公正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臣庙中的21人才对,至少也应把评选范围扩大一些才好。

 

4、我的明朝开国十大元帅名单

 

综上所述,综合考察明初众多开国武将的履历和战绩,我也就能以个人的名义给出这样一份十大元帅的名单了,他们依次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冯胜、傅友德、沐英、廖永忠、朱文正。

至于其他武将之所以没有进入这一名单,我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条:

第一,这些位死于明朝开国之前,可谓烈士,所以没有列入开国元帅的评选范围,比如胡大海、冯国用、耿君用、花云、俞通海、张德胜、赵德胜、廖永安、耿再成、丁德兴等等。

第二,这些人军功可能没有前述十大元帅高,比如朱亮祖、蓝玉、康茂才、周德兴等等。

还想说明一点的是,开国功臣们对新建立的国家功莫大焉,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当然是值得当世和后世人民永远纪念和传扬的,但我想,时间毕竟早已流转到了一切都已崭新的现代社会,封建社会的功名及待遇上的世袭制无疑是并不值得今日世界继续机械地保留和变相地传承的——所值得传承的,其实惟有他们用生命和奋斗写下的精神财富而已。

言归正传,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十大元帅的生平,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有足够的资本跻身于这所谓的十大元帅之中?

 

 

5、明朝开国十大元帅生平简介

 

元帅第一:

魏国公徐达(1332~1385),死后追封中山王。

1、基本情况:

濠州人。朱元璋老乡。同样出身农家,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享年54岁。

2、最自豪的事:

统军西进,北伐灭元。

3、、功名荣誉:

屡次统率大军转战南北疆场,功劳很大却从不骄傲自满,被朱元璋赞为“万里长城”。封中山王。开国武将第一功臣。

 

元帅第二:

鄂国公常遇春(1330~1369),死后追封开平王。

1、  基本情况:

今安徽怀远人。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可惜只活了40岁。

2、最自豪的事:

统军多年从没打过败仗。

3、功名荣誉:

明朝第一猛先锋。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元帅第三:

曹国公李文忠(1339~1384),死后追封岐阳王。

1、基本情况:

江苏盱眙人。朱元璋外甥,后收为养子。

2、 最自豪的事:

1369年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等。

3、  功名荣誉:

喜好学问,乐交儒士,治军严明,通晓韬略,临阵骁勇,战功卓著。

 

元帅第四:

卫国公邓愈(1337~1377 ),死后追封宁河王。

1、基本情况:

今安徽泗县人。17岁领兵抗元。次年,率众加入义军朱元璋部。

2、最自豪的事:

破金陵(南京),从朱文正守洪都(今南昌)。1370年招降西藏诸部。1377年又平叛西藏。

3、功名荣誉:

朱元璋评价邓愈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器量宏伟,沉毅简重,谦恭慎密,奉公守法,临大敌而不惧,有大功而不矜……不独有将略之雄,兼有君子之行,宜乎为国元勋,光辅帝业。”

 

元帅第五:

信国公汤和(1326—1395年),死后追封东瓯王。

1、  基本情况:

今安徽凤阳人。1352年参加郭子兴义军,不久以军功升为千户,1354年又升为管军总管。

2、  最自豪的事:

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

3、  功名荣誉:

从军资历比朱元璋还深,水战陆战军功都多。迫降方国珍,俘获陈友定,克重庆,迫四川腹地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筹划抗倭守备方略。第一个主动自解兵权告老还乡。以晚年“益为恭慎”而得善终。

 

元帅第六:

宋国公冯胜(?-1395)。

1、  基本情况:

回族。安徽定远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

2、最自豪的事:

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讨元将纳哈出,收降其众20万。

3、功名荣誉:

建国前军功很多,东进时军功仅次于常遇春,随徐达北征时一路攻城夺地,势如破竹。1370年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等。

 

元帅第七:

颖国公傅友德(?-1394)。

1、  基本情况:

今安徽宿县人,少年时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反元义军。1361年朱元璋攻江州时率众归降。

2、最自豪的事:

鄱阳湖之战中他以轻舟挫败陈友谅前锋。又带伤迎击陈军于泾江口,获胜后进军武昌。

3、功名荣誉:

转战江淮功高。1371年与汤和水陆配合攻伐蜀地,取汉州,克成都。又与冯胜征西凉,大获全胜。1381年统兵进攻云南,出奇制胜。

 

元帅第八:

沐英(1345-1392),死后追封黔宁王。

1、基本情况:

今安徽定远人。家毁于兵,遂流落到朱元璋军中,被收为义子,从姓朱。

2、  最自豪的事:

世守云南。

3、  功名荣誉:

因为太年轻,建国前军功有限。其军功大多立于大明开国以后。1377年,以征西副将军,讨吐蕃,西略川藏,封西平侯。1378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后总陕西兵出塞,擒元国公脱火赤。不久跟随大将军北征。后又与蓝玉跟从傅友德进军云南,擒元梁王,攻克大理,分兵收服“诸蛮”,留镇滇中。

 

元帅第九

廖永忠(1313-1369)

1、基本情况:

今安徽巢县人。廖永安弟。元末,1355年随其兄率水军归附朱元璋。

2、最自豪的事:

一度总领水军。

3、功名荣誉:

跟随朱元璋攻打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跟随徐达攻伐张士诚,皆建大功,乃至由中书省右丞拜中书平章政事。不久,又充征南副将军,与汤和水陆两路并进讨降方国珍。1368年拜征南将军,搞定福建、两广,封德庆侯。

 

元帅第十:

朱文正(?——?)

1、  基本情况:

朱元璋的亲侄子。少小时候流浪各地,朱元璋发达后乃投奔之。

2、  最自豪的事: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成功地率领众人守卫住了洪都城。

3、  功名荣誉:

1363年洪都保卫战时邓愈、赵德生等大将就在朱文正领导之下,可见朱文正在之前应该是立了大功的。可惜之后朱元璋就没再重用他,而只是让他守备江西,这显然影响了他在元帅行列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