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粮荒到农民罢工——
——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反思
关键词:国际粮价 国际粮荒 农民罢工 改革开放30周年 反思
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假如透过现象的迷雾去看本质,我们应该更清醒一些,而不会被暂时的成就蒙蔽双眼。
从国际角度看,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导致发达国家纷纷以生物能源替代化工能源。而这生物能源就包括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全球贫困人口中的一亿人受到影响,据说已经有37个国家遭遇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关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粮食与物价水平的提升,人民币的升值、制造业所遭遇的寒冬,这些都已经成为“老掉牙”的话题了。本篇文章的话题在中国农民罢工的问题。
本文所提的农民罢工是指在玉米、大米与小麦等基础粮食作物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从东北到西南,更包括广袤的西北大地,都出现了大量的耕地撂荒的现象。
造成土地撂荒的原因是复杂的。
改革开放的30多年,同时也是计划生育的30年。在这30年中,农村人口纷纷以考取高等教育和到外面打工等方式,离开农耕土地。在劳动力持续减少的同时,即使农村都在以非农就业为最终目的。在这样大量非农就业人口与农村城市化的大潮的潮流驱动下,农村人口大幅度降低。
成年男性去远方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而那些教育大体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用不上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是注定不会再回头的;或者是远离乡土而去城市打工,在和平年代,过上了名副其实的背井离乡的流浪生活,抛家舍业地漂泊在外,由此,偏远农村的土地丧失了农耕所需要的劳动力,那里的人群也丧失了生活中必须的天伦之乐。
农耕压力就此留给了家里的老弱妇女和儿童,家里的农耕使得老弱妇孺饱受痛苦与煎熬。依然没有能够从劳苦的耕作中解放出来,相反有了更多的无奈。
同时,中国农村在逐渐萎缩。这种变化,按照社会学家或者现代化理论家的话说,这30年以来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正给中国带来“农民的终结”,农村人口已大量向城镇转移。
以数据来说明问题。在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尚不足18%,到2007年,这一数据已提高到45%,而到 2020年,预计将达55%。城镇人口增加意味着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农村人口的大量缩减。
农村人口减少与农民的非农就业直接相关。据人事部公布的资料,目前农村有两亿以上农村人口非农就业,进城务工的占到1.2亿。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和非农就业,长时间积累下来所形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农 村可以向外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表明,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个村平均拥有299个,东部为 323人,中部为260人,西部为298人。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构成看,常年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每个村平均有154人,东部有 182人,中部有120人,西部有144人。该项调查还发现,74.3%的村认为能出去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外出打工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供转移。而2007年9月重庆市农办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重庆市全家外出的农民工已有85.8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1.96%;全家外出农民工人数224.17万,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31.74%。
大约并不单纯是中国以非农就业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指标,否则也就不会有美国每周五都将非农就业人数作为重要的经济数据来公布了。而那个经济数据已经成为经济繁荣与否的晴雨表,对美元指标以及其他货币的涨跌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对人身体有伤害的转基因食品大行其道。同时,国际粮食价格的迅猛上涨成为难以控制的形象。
有战略研究学者在《中国经营报》上表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一方面使农村日益萧条,另一方面,也在为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创造条件。长期以来,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之一,乃是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经营难以规模化。
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在乡务农的农民可以耕种的土地规模,当然也就在逐渐扩大,这就为农民灵活运用土地资源、走出“人多地少”困境和利用土地实现小康致富提供了契机。
但本人认为:事实未必如此值得庆贺。
在相当大部分的农村,供不起孩子上学,生病没有条件去就医的比例高得吓人。这就导致所谓外出打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跟土地撂荒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由此造成的不是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的经营,而是撂荒地所带来的粮食损失。
假如罢工就是指不去做自己份内的事情的话,那么农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终于罢工了。
由于劳动力外出打工而迁徙。加之新劳动合同法等因素又抬高了用工成本,化肥等农资和农机价格又随国际局势而水涨船高,水电的成本提高,运费随着能源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但粮价的上涨与各种补贴又由于层层中间环节等因素而难以到达农民的手里。面对成本高涨,粮价的涨价、免税与种粮补贴等因素都是杯水车薪。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没有本质的激励。因而农民种地不仅不赚钱,还要亏本。
农村正在成为经济的低洼地。涨价的时候我们无法享受到应得的收益,磷肥、炭氨等生产成本的涨价,价格下跌的时候我们就成为被洪水浸泡的沼泽,这就是中国农村目前所处的状况。粮食产量的减少推动粮食价格的提高,媒体再去传播农民已经脱贫致富,甚至比城市人都富的负面形象,在这样的时候,就会加大城乡之间的矛盾,城里人误认为农村人贪得无厌,而农村人则死盯着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提高。
在中国的农村有很多有中国特色的怪现象。
农民大量的房子没有人住,卖给城里人被禁止,出租要受限制;城里人却要成为高价房屋下面的房奴。
一面是国际粮食价格的猛涨,一面是在国内积压的玉米和稻米;
原本中国不缺粮,却要高价从日本等国家进口大米,然后以高于日本本土价格2-3倍的价格卖给北京和上海的居民。
农村的人向往城市的生活与就业,万般无奈之下才去从事农耕。
所谓“无农不稳”,动了中国农业的奶酪的不是潜伏的新列强主义们,恰恰是我们每个人。当我们对物欲难以控制,当我们在民族利益上难以坚持,我们就掉进了别人所设计好的阴谋中。
当农民不耕地种粮了,把耕地撂荒了,就相当于农民罢工了。
当粮食缺乏的时候,全国16亿的城乡人口吃饭的问题就成为国家与政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后,中国就只有把粮食与食品供应渠道朝进口倾斜。
如此,一个循环下来,中国又需要将农业问题当成首要问题,来安抚农民被伤害的心灵。
在城市,物质条件的丰富提高了物欲上的提高,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甚至婚姻都可能是个阴谋与圈套,所谓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正在彻底改变整个国家与民族的价值观与评判标准。更是麻木我们的神经,对国际资本与进口资源的进口正在成为国家难以摆脱的依赖。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转型,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进口经济的倚赖转型,这是很可怕的。
好在虽然当前耕地的18亿亩的红线还没有破,好在暂时没有到国际的17%的最低保障指标,但这些都是官方的统计数据。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对官方统计数据持保留的怀疑态度。
从虚报因素到心理因素,还是有很多隐忧存在。
所谓“无工不富”,当制造业——特别是最具生机与火力的民营企业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品,或者无奈地关停并转,或者朝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与产业转型,或者干脆成为国际资本的囊中之物,我们就真的成为新列强们的加工场了。
如果从工业到农业都形成被动局面,同时,作为新的支柱的服务业又难以与发达国家形成直接抗衡的局面,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将何以得到保障!
我们不是在怀疑,更不是抨击,而是在反思,但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客观地说,为了这些成就,我们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不是太高了吗!
贾春宝
2008年4月30日星期三
• 首创“B 2 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 ,COO
• 电话:13269258122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