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政府“救市”的盖头来——《股市镜像与原价值货币定律》下卷(9)


 

 

 

为何跟老崔学股?因为老崔不持股

 

 

 

 

掀起政府“救市”的盖头来

 

 

——《股市镜像与原价值货币定律》下卷(9

 

/崔长林

 

之所以要在上述发表《股票本身不存在贬值论》、《股市本身不创造价值论》和《股市属于“意识场”产物论》的文章,目的就是想告知我们的股民,无论股票还是股市,它们“本身”不具有物质性,是股民之“意识”对相对“客观”的经济事物、物质的“反映”而已,如果中国和世界经济得不到好转——不能从结构上得到改变——所谓“救市”论,都是蒙人的把戏。笔者为什么要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断地给大家介绍我的《原价值货币定律》?是想告诉股民,原价值货币定律决定股市。

 

1·再次强调股市仅仅是“镜像”

 

在此文未全面展开之前,我想首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在上述所讲的那个“规律”是产生、存在于股市之外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而绝不是说股市本身有什么规律。如果说有,那也属于“意识”对“物质”所“反映”出来的那个“意识”的运动“规律”,表现为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意识的规律,而不是股票、股市本身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可言,因为股票、股市非物质。

为什么说股票、股市是非物质?因为股票像货币一样,是一种有价证券,本身不创造价值,而股市又像是被镜子“照”出来的“影象”,是万万不能“当真”的。“影象”虽然很“逼真”,但它是被“反映”出来的而不是物质或经济物质本身,也就更不要说,一旦被“镜子”反映出来的,多少是要“走象”的。在这里有一好比,就像一个人,不能跟一张“照片”过一辈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诚然,这也不是说“股市镜像”里面的事物、物质都不真实而是说真实的“镜像”非事物、物质本身。现在,我们的政府提出来要“救市”,无异于等于“救”镜子里映照出来的的那个“影子”。

政府能“救”得了作为“影子”的股市吗?笔者为什么提出《救市不如救民》的主张?因为只有“人民”手里有了“钱”,才能提高购买力,其“面相”才能健康、漂亮、有魅力,那才是个根本问题。当然,如果把这当作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可以。总之,“根本问题”或“根本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其他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好。这显然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而政府怎么做呢?

政府的具体做法,是将印花税降下来。难道降低了印花税能增加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只能提高购买股票的欲望而已。其结果,就是让更多的股民把自己的存款转化成对股票的持有。让股民们更多地持有股票难道不好吗?好?谁说好?只有通过股市能挣到钱的人才说好。谁挣钱了?是我可怜的中小股民吗?巴菲特的钱是哪来的?国家的印花税收入是哪来的?诚然,我承认,当政府把印花税调下来以后,对于大部分已经“喋血”了的股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它至少它可降低股民的“交易成本”。但是,人们千万不要忘记,此番政府出手“救市”是在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之后,并因“次贷危机”而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前提下。这样,“救市”就变成了“救股市镜像”。

 

 

2·“救市”等于“救股市镜像”

 

什么叫“救股市镜像”?简单地说就是,就是试图“救”那个存在于“镜子里面”的“市”。这样,结论也就自然出来:一、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能够改变“镜像”的不是“镜子”本身,而是站在“镜子”外面的那个“股身”。换言之,如果“镜子”外面的那个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没有本质的变化,其“镜像”也不会跟着变化。换言之,印花税的降低,对“镜子”外面的“人”只有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已,因为其“交易成本”降低了一点。但是,对于“股身”来说,可以说“没有多大意义”。

二、违反《原价值货币定律》。因为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始终都受不可再生资源之相对稀缺的绝对制约。尽管人类科学技术事业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绝对需求”,始终都大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对增长”,因此,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就自然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资本战争,而在资本战争不断爆发之前提下,由于“原价值资源”绝对短缺,它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硬货币”了——不可再生资源永远都是“卖方市场”而不是“买方市场”,因为其不可再生,而且越来越少。诚然,这也不是说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但从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这已成为发展趋势。是否可以这样说,不可再生资源的供大于求的时代已经过去。能源危机的不断爆发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非有新能源问世,但是,一旦新能源问世,那样还会出现新的、另类的能源危机。比如生物能源的开发,世界爆发便爆发了粮食危机——不可再生能源危机的转化形式。

当然,如果有人把“原价值资源”理解为“原价值能源”也可以,总之,由于“原价值资源”或“原价值能源”始终存在着稀缺性——经济社会越发展就越是稀缺——因此,它就越具有“硬货币”性质,而且是其他任何一种现实意义上的货币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原价值货币。这,当然说明了,所谓“劳动价值”始终也取代不了“原价值”,因为“劳动价值”无非、顶多是一种解放“原价值”的工具而已(有时笔者也把原价值称为非劳动价值)。

三、适得其反。大家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而不是在“二般”的情况下,规律这种东西基本上来说是不可逆的,或者说它具有规定性、规范性而不是人力可以逆转的;如果我们的政府想通改变“镜像”的途径非要逆转它的话,只能得到一个适得其反的结果。可能出现以下两种状态:(1)重新做一面“股镜”——非客观意义上的,结果使“反映”失真;(2)再生产、制造出一个畸形的“猪市”出来。

什么叫“猪市?我的理解是,一旦将“股市”养大了以后,就“宰”之!我没说是政府持刀,但肯定是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