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


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大部分人只知道是笔财富,却不懂得如何挖宝。愚以为,读书有三个境界,身心意也。身是身体,心为心灵,意乃意识。多数人读书只达到了最下的“意识”境界,甚至连这境界都没达到。

现代人读书常犯一些毛病,比如追求刺激,从众心理,好大喜功等。

爱看小说,追求情节丰富刺激,看完拉倒;喜欢让别人推荐,“名书”就翻一翻,而不管看后到底有没有收获;动辄捧回来一堆厚厚的书,每本书都只翻了个“前言”……陶潜有语:“好读书,不求甚解”,乃是不去在一字一句上花费功夫,而是领会精神,到了现代人,就成了真的“不求甚解”了。

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表面原因是社会越来越浮躁,真正静下心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而根本原因却是不知读书为何。都说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其实那是小时起老师灌输给小学生的想法,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读书为何?书的功用何在?我想大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了解大千世界;二是透过读书,培养思维的方式;三是寻求心灵的依归。此三者,前者是属于“意识”这一境界的,而后两者则必须是读到“身心”这两层境界才算是读透了。有的人读书,“左脑”进“右脑”出,看过一无所获;有的人读书,句句奉为真理,成了个“两脚书橱”。这都是不懂读书究竟为何,应该如何读书的缘故。

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笔者揣摩,这里头有两个缘故:一是作书者所说不一定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是即使作书者所说当时当地时适用,时过境迁也便不一定了,严谨者如科学则是不断发展,各种定律不断被发现或者推翻。故而书不可尽信,读书应学会“疑”,学会把握书的灵魂。

因此,书的三个功用其实并不是分开的。比如学经济学,你在了解前人的理论的同时要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思维方式,把书读薄,这才算是“入了门”。张五常认为他在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世界时,只有两招而已,一是自私的假设,二是需求定律。这便是把书读到了家。倘若读书仅停留在“意识”这一层面,那末多数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只有到了“心灵”这一层面,才是真正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读书的最高一层境界是“身”。你的思维方式会反映在做事上,又从做事做人上印证书中之理,加深对书的理解。松下有句名言“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张五常学了经济,便用来解释现实世界,倘若只是在理论里绕圈子,他就不会是大经济学家了。“身体力行”,也是寻求心灵依归的最终方式。只有身心合一之时,你所做的事符合你的信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这是笔者对读书的一点点体悟,知易行难,如果你同意笔者的观点,那么在同意之前,请你先认真的“怀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