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日报专访罗文骅:贵州民族绝技 中华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备注:日前,贵州电视台5频道和贵阳日报社记者专程赴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绝技工作委员会采访会长吉靖羽、秘书长罗文骅等人,就贵州民族绝技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深入采访,2月27日贵阳日报文化版整版专题文章《贵州民族绝技:文化瑰宝中华传奇》,特转载此文以飨广大关注中华民族绝技和民间艺术的网友。原文网址为金阳时讯网http://www.gywb.cn/show_asp/wh_gao.asp?id=80227103613&g_gao=wh_gao

 
长约十二米重1.3吨重的大刀需要二十多名壮汉方能抬动
吉靖羽演绎独门绝技“赤脚斜走大刀”
 
 

金庸小说里的盖世武功,那是久远的神话;《卧虎藏龙》里的飞檐走壁,那是夸张的特技。真正的“神功”在民间!贵州民间绝技“神功”更让世界瞩目——4年前,全国首个绝技文化研究会在贵州诞生;去年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凭借民族绝技拿下一金二银三项大奖的是贵州人;今年初,全国首个民族绝技经纪文化公司在贵阳成立……
大年刚过,贵阳飞山街的一处小型排练场就热闹起来。每天清晨,总有二、三十个年纪不一、长相平凡却骨骼清奇的男女陆续来到这里,有的在木架上竖起一排锋利的银枪,光着脚板踩上枪尖却如履平地;有的将木凳、灯管等叠放在几只粉嫩的鸡蛋上,登上最高处做出倒立、双脚反身倒挂等动作……这些惊险的场面并非虚构,而是由我省著名民间表演艺术家,“赤脚斜走大刀”创始人吉靖羽创立的贵州民间绝技艺术团,正为他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进京演出紧张排练。
近年来,吉靖羽带领着他的艺术团体,凭借《赤脚斜走大刀》、《枪尖舞蹈》、《鸡蛋轻功》等一个个让人惊叹不已的绝技在国内外演出近百场,并于去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一举囊括一金两银三项大奖,叫响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又一张“招牌”,更让全世界的绝技文艺目光聚焦贵州!

2007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惊险一幕

(背景建筑物为广州第一高楼中信广场)

 

现状:亟待挖掘与传承



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绝技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罗文骅表示,贵州民族绝技文化是我省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文化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成为全国绝技艺术界关注的焦点。
据罗文骅介绍,绝技文化是指具有民族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特殊技艺的总称。从全国的各种绝技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各地区、各民族的传承方式和种类大不相同。贵州、湖南、云南以“刀”、“火”类为主(即上刀山下火海),属民族民间绝技类,四川以“川剧”变脸为主;新疆以达瓦孜(即走钢丝)为主;山东、湖北、河北、香港以武功绝技为主;浙江、广州以艺术类绝技为主;北京、辽宁以体育类绝技为主;河南、河北以杂技类绝技为主。全国各地文化舞台几乎都可看到绝技绝活展演。一支支表演队伍应运而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民间小团体,甚至是个人。目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各类绝技绝活表演团体约260余支(含个人)。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正规的组织和包装,多数表演团体的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有的甚至为追求金钱而坑蒙拐骗;还有一部分人是冲着胆量的“模仿秀”,没有通过科学和专门的训练,在向观众“献血”的同时,也献了丑。使部分群众对绝技艺术产生了误解。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传内不传外”的思想影响,一些民间绝技正在消失和遗失。
因在长约12米、重1.3吨、刀与地面倾斜35度的大刀上赤脚表演“金鸡独立”、“雄鹰展翅”、倒立等高难度的造型而声名远播的“世界大刀王”吉靖羽,生于贵州铜仁松桃县世昌乡。大刀绝技给吉靖羽带来了许多荣誉,但让他感到忧虑的是,贵州有500余人从事绝技事业,在绝技文化丰厚的松桃就有13支团队长期在外专门表演绝技绝活,但真正能走出大山,受到外界关注的仅有他一人。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2004年4月,吉靖羽发起、创建了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绝技文化研究委员会,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民族绝技类研究会。多年来,吉靖羽培养了近千名学员,他们表演的“眼皮挑水”、“枪尖舞蹈”、“火海伏魔”等20多个精彩绝技,惊、险、奇、巧、神秘、优美而壮观,展现出贵州大山的魅力,享誉国内外。后来,来自河南、大连等地的绝技奇人,也相继主动上门找到吉靖羽,表示自愿加盟他的艺术团,希望与他一起为繁荣中华绝技艺术而做出贡献。

发展:挖掘民族内涵是推动力

在像吉靖羽这样,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民间绝技艺人的有力推动下,贵州民间绝技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同,但如何使之得到弘扬与发展,是贵州民间绝技界一直思考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特异功能,所有的绝技都是有科学道理的,要发展绝技事业,提升绝技表演的文化品位,培养高水平的绝技表演新人,不能靠故弄玄虚,只能靠勤学苦练,只能靠不断挖掘其中蕴涵的深厚民族文化。”吉靖羽如是说。
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全力壮大和发展苗族绝技文化,但真正让他领悟到其中深意的是两场终身难忘的演出。“有一次,在湖北襄樊演出,我正准备表演《赤脚走大刀》,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天气情况十分恶劣,这无疑增大了表演的危险性。当时主办方担心我发生意外,坚决要求我停止表演。但看到台下那么多观众,都顶着斗笠,穿着雨衣,期待着我的出现,我咬着牙,还是决定要搏一搏。当我走上大刀时,我请主持人同时朗诵‘大刀精神’——大刀是艺术,是一门独特的高超的表演艺术 大刀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敢向上的精神。当时全场震动了,在场观众不仅掌声热烈,很多人眼中还饱含着热泪。”而去年五一黄金周,在南昌厚田沙漠,吉靖羽同样顶着40度的高温,在脚底被沙子烫满泡子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顶着烈日走上钢刀,同样令现场观众无不为他的职业精神所折服。
吉靖羽说,他的绝技来源于苗族傩文化。松桃苗族人世代爱好武术,他们的傩戏中有很多武戏,先生就出生在该县一个苗族“巴狄”(傩戏)世家。松桃苗族傩戏(巫文化)的历史,能让人找到苗族绝技文化的根源。而苗族人用走刀子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也正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不屈不挠,坚韧勇敢,“绝技给人民带来的是一种快乐,也给人民带来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去年底,贵州吉靖羽绝技文化经纪演出有限公司成立。不同于时下“遍地开花”的演艺或模特经纪公司,“绝技文化经纪公司”在全国并不多见。该公司负责人之一张总表示,虽然目前已经拥有像吉靖羽等这样的绝技明星,但他们要包装的绝对不仅是某一个或某一群人,而是要整体包装贵州的绝技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创新、开发我省丰厚的民族绝技文化资源,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和贵州民族演艺品牌。

机遇:民间资本
青睐贵州绝技


随着贵州民间绝技界有意推动民族绝技文化事业走上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国际化,这些举动也引来了民间资本的青睐。据了解,一些民营公司已经和吉靖羽绝技文化经纪演出有限公司签下几百万的投资计划。第一个项目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筹备以“北京奥运年、中华绝技风、神奇贵州情”为主题的中华民族绝技、贵州原生态歌舞专场晚会,向世人展示贵州古老而神奇的原生态绝技和民族歌舞文化魅力,也将是北京奥运期间贵州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此外,还将投巨资在今年启动拍摄贵州首部反映民族绝技文化的电视剧——《大刀吉》,通过展示神奇莫测的贵州中华绝技、精彩绝伦的原生态歌舞、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活动,向观众展示一个神奇、多彩、生态的贵州。同时,贵州民族绝技文化研究会也将在该研究会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中华民族绝技文化工作委员会,为进一步发掘中国尤其贵州民族民间绝技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我可以毫不隐瞒地告诉你,这几年,我的艺术团在各地的演出十分火爆,年收入十分可观,这些都是贵州民间绝技走向市场化运作之路的必备条件。而且目前贵州省的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我们也十分重视,贵州的中国的绝技艺术精品推向国际舞台指日可待!”吉靖羽信心十足地说。

记者手记
文化产业的“草根精神”

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草根文化,是相对于高雅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
作为“非遗”的一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与传统技艺的民间绝技,深深植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草根文化的精粹。发展至今,它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民间绝技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同时他还指出,民间绝技要生生不息,永续发展。这里面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全社会给民间绝技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二是民间绝技本身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此外,就是全社会都要形成一种爱护民族文化的氛围,甚至为民间绝技提供与现代市场从观念到实操的与市场接轨的便捷通道或有效的互动平台。
在采访中,让记者欣喜的是,“大刀王”他们已经意识到文化传承与自我“造血”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传统文化必须走市场化道路的趋势,也逐渐为民间绝技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但如何更快地推动贵州民族绝技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呢?毋庸质疑,民间绝技也需要更多的外界“输血”——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民间资本的更多关注。
有人评价超女超男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其奉行的就是文化产业的“草根精神”。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士能瞄准民间绝技的“草根精神”,挖掘出“草根”下面蕴藏着的“黄金”。■贵阳日报记者 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