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提“三不足”背后的深意


  文/陈胜乔

  凌晨看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的新闻社区,节目记录了5年前和今年3月16日温总答记者问的情形。5年前的3月,温总首次就任总理之职时,引用了著名爱国者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而今年,温总除了继续以这两句诗言志外,还引用了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论,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表达心声。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语,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所谓“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派,1069年,他向宋神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其后被任命为参政知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在王安石去世九百多年后,温总在中外记者会上引用其主持改革时著名的“三不足”论,显然含有深意。

  要理解总理的用意,我们应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概况。王安石之所以提出和坚持改革的目的,是因为当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如果再不富国强兵,就会面临被北方的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危险。然而,由于他所推行的新法中关于土地等方面的各项改革,严重影响到由拥有大批土地的官员的切身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为了攻击变法,当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千方百计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出现自然灾害)等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更为阴险的是,他们还摆出捍卫儒家正统的姿态,鼓动和挑起儒家学子反对王安石。比如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在主持考试时所拟定试题时,故意起了一道题目鼓动儒家子弟群起反对王安石。该题目说:《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耶?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愿闻所以辩之。》表面上,司马光是让考生“辩论”这三个问题,但他在题目里引导考生相信:王安石既认为考生一直奉为至高经典的《诗》、《书》等六经尽是“不可信的陈迹”,也不承认圣人之言深微高远,其用意是要把改革派妖魔化。

  在司马光等反对派的蓄意阻挠和破坏下,王安石主持的改革寸步难行。1076年,迫于重重困难和压力,王安石终于以“旱灾天谴”的理由求去,虽然后来皇帝赵顼又让他复出,但不过一年多后,又再次罢黜了他。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甚至初见成效的改革,由于既得利益者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终于被迫夭折。

  历史的车轮驶至今天,改革开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坚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像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我们今天坚持的改革、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必须改变既往那些不合理的制度、政策,这样势必会触及少数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因此,在中央政府决心要将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时刻,那些既得利益的保守分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一己之私,必定会暗中对改革进行抵制。这是中央政府今后施政必须要承担的压力。

  综上,温总之所以提出“三不足”论,无疑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中央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决不会因为少数反对势力的阻挠而停止改革、走回头路,九百多年前的那场改革,不会再在中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