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与社会总产品(二)


长期投资与社会总产品(二)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下)社会再生产考察(14—19章)

第十六章第二节

二、社会生产总规模扩大时的长期投资

    现在我们分析新的情况。如果本年度的在建工程平均量和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了,显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新增加的量就是当年相应地吸走生产资料和新加劳动,但却不会向社会提供任何产品的部分。此时,有两种可能。

    如果上一年度的社会再生产属于简单再生产,比如表式是:

4000c1+2000n1=6000

2000c2+1000n2=3000

    显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所生产的产品量就始终等于9000。假如与上年度相比,本年度的长期投资量增加了,这可以理解为表二5号或6号大于以往其他年份的数量。此时,撇开各种短期投资不谈,就是要让一部分新加劳动与生产资料产品,积累在增加的新建和在建项目上,或者直接以建筑、安装劳动的方式积累在在建工程上。因而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将必然相应地增大。但在上述条件下,这样增加的长期投资,在短期内却不会形成产品,在此期间也不会促成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加。不过,随着过程的继续推移,新开工的长期投资企业和项目经过一定时间比如5-10年之后,是会生产出产品的。社会总产品价值那时就将相应地得到增长,也就是说,那时候社会现实地由原来的简单再生产转变成了扩大再生产。

    如果以前年份的再生产已经形成了扩大的态势,就长期投资而言,那就是每年用于长期投资的量,将随着过程的推移而逐年有所增加,只要这样的增加量是较为适度的,连续的积累就将使社会总产品价值逐年增加。这时候,一为面,是以往时期各个年份长期投资量的持续增加造成现时期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长;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和本年度的长期投资量的进一步增加,又为以后年份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长打下了基础。

    下面同样列表计算。假定社会的长期投资量是逐年增长的,年增长率为5%,企业更新年限仍是10年,新项目的建设时间仍需5年。为简明起见,还假定项目在建期间的追加价值与基本设备价值的比例保持不变。至于追加价值中的追加c量与追加n量的区分,在此实际是不重要的,因为既然这些追加价值是积累在在建工程中,而不能在当年实现为产品,所以这一追加价值就是以在建工程这一特殊的生产资料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请看表三。

表三

类别

序号

企业建成时的原值

企业的年初净值

运行中企业的转移价值

本年度的追加价值

备注

投入正常运行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计

100

105

110.3

115.8

121.6

127.6

134

140.7

147.7

155.1

1257.8

5

15.8

27.6

40.5

54.7

70.2

87.1

105.5

125.5

147.3

679.2

5

10.5

11

11.6

12.2

12.8

13.4

14.1

14.8

15.5

 

 

 

 

 

 

 

有产品

 

11

162.9(本年末)

149.9

8.1

13

 

在建者

12

13

14

15

小计

171(两年末)

179.6(三年末)

188.6(四年末)

198(五年末)

900.1

143.6

136.5

128.2

118.8

677

 

13.7

14.4

15.1

15.9

72.1

 

 

无产品

筹建者

16

207.9

124.7

(本年末)

 

 

 

 

合计

 

 

129

 

 

                      

    在社会生产总规模扩大,对运行中企业作价值转移的计算时,为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际生产情况,我们假定新建企业的竣工投产或大规模生产技术改造后发挥效益和老旧企业或设备的退出生产领域,从年初到年末是连续均匀地进行的。这时候,当年新投产的企业和当年废弃的企业或设备,平均说来都只运行了半年,其价值的转移量也只有全年的一半。所以序号1的转移价值等于100÷10÷2=5,序号11转移价值等于162.9÷10÷2=8.1。从表上所列数据可知,加上其他正常运转企业的转移价值,本年度转移价值合计为129。关于这个问题,又可以这样来理解和计算:现存运行的企业,其原值总额中每年的净增长部分属于社会的积累,这一部分平均计算当年只运行了半年;而原值的维持部分,属于循环再生产,这一部分整年运行和被消费。从这个角度计算的本年度的转移价值合计等于1257.8÷10+(162.9-100)÷10 ÷2=128.9。可见,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实际是一样的。

    另外,与众多企业或技改项目在一年中渐次竣工投产相联系,平均计算,运行中企业序号1-10的净值率分别为5%、15%、25%、35%、45%、55%、65%、75%、85%、95%。无论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的再生产,这一点都是正确的。

    就长期投资而言,本年需要积累的量等于筹建所需的基本c量与本年度在建工程的追加价值之和,减去运行中企业的相应转移价值之差,即(124.7+72.1)-129=67.8。由于投资规模的连年扩大,从长期投资来看,本年度和维持简单再生产时相比,需要多生产50%以上的生产资料:67.8÷129=52.6%。

    从更新顺序来看,是当年新建成的企业(11号)代替因陈旧老化而停止运转的1号(而且11号1号);同时,本年度又有一批新项目开工(即15号),并生产出了长期投资所需的基本c量(16号),为下一年度继续开工一批数量更多的新项目准备了条件。

    从表中所列各项数据,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随着再生产规模的扩大,在此是随着长期投资工程量的逐年增长,社会用于积累的量将相应地增加;并且,这样的积累不能在当年就实现为社会产品,而是要在过了多年之后才能体现为产品。在本章的例子里,是五年之后开始出产品;投产十年完成一个更新周期。这就是说,体现为在建工程的长期投资量的增大,不但表明社会用于积累部分的增大,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影响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加。

    (2)恰当控制长期投资工程的增长速度,首先关系到如何恰当地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其次,还关系到如何处理好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的比例问题。

    在前面的几处表式举例中,我们只举了在建期为五年更新期为十年的项目;同时还假定,上述各种正常运行企业和在建工程的数量保持不变或均衡增长。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看清事情的性质、特点。如果我们要把所有各种情况都包括进来,即考虑到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就最终结果而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l)社会生产的总产品价值量;两大部类生产的现实比例关系。

    (2)当年的积累量,其中包括用于长期投资的积累量。

    (3)在建工程量(表外科目)。

这三者的关系是,当年生产的社会实际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是一个总的结果,并将因此而决定两大部类的实际比例关系,决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积累和消费比例已定的情况下,实际的积累方式却又是多种多样的,撇开社会产品结构的其他多种差别,积累使用于长期投资和短期即可见效投资的比例,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具体比例的变化,将不但会影响到社会的具体产品结构,而且还将影响本年度及以后年度的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大小。所以,上述三者并非只是单向被动式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且还是相互影响和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