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成立上市公司教育部


    关于投资者的教育工作,市场其实并不陌生。

    在监管层的诸多政策文件中,都会谈到投资者的教育问题。总的来看,风险教育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但是,投资者教育却不仅仅是风险教育这么简单。

    随着股改后大牛市行情的启动,对于市场所存在的风险,许多投资者似乎又有了“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错觉。不错,牛市来了,就要积极参与,但却一定不能盲目,否则,你就有可能被这头“牛”顶翻在地。

    去年上半年,题材股在资金的追捧下异军突起。短期内股价翻番的比比皆是,市场的财富效应又吸引了更多的场外投资者加盟。一时间,全民炒股的热潮涌起。也就在当时,市场的投机氛围日益强烈。中国证监会罕见地在5月11日与22日分别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证券公司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两份通知。紧接着,财政部的一声“半夜鸡叫”,股指被打得“变形”,中小投资者亦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笔者对监管层动用行政资源调控市场的做法深感失望,这无益于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但在另一方面,处在大牛市中的投资者却深刻地领教了监管层“投资者教育”的手腕。

    来自媒体的消息称,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0年10月率先成立“投资者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日前又成立了投资者教育部。上证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立投资者教育部,目的是强化投资者教育,大力培育理性投资者,推动上证所市场早日成为理性、成熟的蓝筹市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还算是一个年轻的市场,投资者入市的时间有先后,素质参差不齐,在管理自己的资金与控制市场风险方面还有诸多不足,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因此,加大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更理性地进行投资,不仅是投资者自身的需要,与此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根本诉求。

    市场中难道仅仅只有投资者需要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以为,上市公司事实上更需要“教育”。无论是从股改前还是从股改后的情况看,都是如此。

    目前股改基本上接近尾声,但在股改前,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放在心上的种种做法,无不是在践踏着市场的“三公”原则。虽然现在股改了,但是,上市公司的某些“劣根性”犹如依附在其身上的毒瘤一般,永远无法解脱。所谓的股改后两大利益群体之间的裂痕基本消除的论调,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

    进入2008年,当市场都在期望奥运之年有所收获时,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如同当头一棒,使投资者的热情凉到了脚根。

    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狮子大开口”,是对牛市的极大讽刺,也是对市场与投资者的愚弄。方案与传闻问世后,其股价即遭遇跌停,投资者损失的是血汗钱,市场被蚕食的则是信心。无视市场环境,无视市场的承受能力,只为自己的恶意“圈钱”行为注定会受到投资者的唾弃与谴责。不管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方案最终能否成行,它们都在市场中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这才是最致命的。

    实际上,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恶意“圈钱”行为只是上市公司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之一,其它的诸如信息泄漏、内幕交易、上市公司与大机构大资金沆瀣一气联手做局等,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了,但这些违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却给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都说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可这基石到底起到了其中的作用了吗?对此,我想不会是笔者一人有此同感。上市公司本身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还有太多,相比于投资者的教育,上市公司亦需要“教育”。并且,由于其涉及的范围更广、面更大,对其教育更要深入。上交所为了投资者的教育工作而成立了“投资者教育部”,笔者以为,也不妨成立“上市公司教育部”,对于那些无视市场与投资者利益,或者存在违规冲动的上市公司好好地教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