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与「外交为民」


  最近笔者频繁穿梭于新加坡、北京和香港各地,不经意之间发现很多南来狮城的中国商界朋友,都已经是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的成员。

  这批成员大多处于本地资本市场的热点行业,他们大多拥有年轻、优秀的国际团队,雄心勃勃。若能借助南洋「东风」,假以时日,相信这些「新华商」在亚洲市场上就能占据颇具影响力的地位。

  当然,谈论中资公司在新加坡的表现,离不开中新两国的亲商政策和本地营商的有利大环境。

  雄心勃勃走向海外

  中新友好交往有百多年历史。清政府在一八七七年派遣驻英法公使的同时,也向新加坡派驻领事。一九○六年四月八日,中国总领事张弼士推动了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中华总商会前身)的成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交往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驻新加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服务商家和沟通当地的良好传统。

  目前在新加坡的大中型中资公司有近二百家,行业涉及金融、贸易、能源、航空、航海、建筑、教育咨询等领域。其中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省市政府属下公司以及其它小型公司。

  整体来说,这些企业大都活力充沛,初步熟悉了国际商业竞争环境。但是,毕竟新加坡市场与中国大不一样,与欧、美、日、韩市场也有很大差别,中国企业要融入当地,达到互动双赢,还需要做不少具体的事情。

  除了落户新加坡之外,中国企业近年来也走到了其它国际市场。所谓「走出去」和「国际化」,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对「走出去」或「国际化」的概念,很多当事者的理解并不是很准确。国际化就是跨国经营,当中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一是在多地区经营的本地公司,一是全球公司。有些公司在各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服务于当地市场,但关联松散,尽管实现了跨国经营,但只是在当地分公司的简单组合而已。

  而就全球公司而言,各分支机构之间则紧密联系,是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而对目前迅速扩张的中国企业来说,笔者认为,它们驾驭全球机构的整体能力还不够。

  「外交为民」有利中资企业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在新加坡的中国企业,独具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其中,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营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给予鼓励和支持。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近年来为民服务的外交理念得到了很好落实。外交机构的亲民亲商作风,特别是在政府之间、企业之间进行穿针引线的努力,取到了相当不错的成效。

  由于外界对中国的前景有很多不同看法,所以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自然也一直存在着多种议论。其中主要有二﹕其一,认为海外中国企业是闯入瓷器店的公牛,他们带着廉价的劳动力在市场上横冲直撞;其二,认为中国企业将慢慢适应国外复杂的环境,从而能为所在国经济作出更多贡献。

  世界各地区经济力量的不断重组,虽然为企业带来了很多商机,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挑战。对于刚刚「下海」而又雄心万丈的海外中国企业而言,更应该筹谋如何更好地迎接挑战。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谈到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问题时,总是喜忧参半,乐观和悲观情绪交织。中国企业能否在海外长期生存下去?能否逐步发展和壮大成名副其实的全球企业?不只是笔者一直在问这些问题,相信其它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而不敢轻下结论。

  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地位

  新加坡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桥头堡,也是它们展现自身实力和能力的独特舞台。

  从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表现中,可以大致看到海外中国企业的全貌。在这样一个成熟、自由、开放和亲商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应该比在其它地方都要做得更好才是。

  关于这一点,笔者记得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云说过的话。他说﹕世界上有这么多国家,但邓小平却唯一点出了新加坡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确实,尤其对有意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来说,新加坡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中资企业不仅要利用这里的良好经商环境,而且也要认真研究新加坡企业是如何成功走向国际的。

  笔者欣慰地看到,中国政府,特别是中国在新加坡的外交机构,不仅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而且还在脚踏实地推动中资企业更快适应国际化的进程。

  近日从《联合早报》上得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一个「中国企业研究中心」,感到新加坡对中国企业的重视并不落后于中国本身。我认为,虽然研究中心是旁观者角色,但在实际上,它对中资企业也能起到鼓励和鞭策的作用。

  此文原载于《联合早报》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