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难最不贵”的某副局长该“修理”了


  在“看病贵、看病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之时,广州市突然蹦出一位敢于“直言”的卫生局副局长,大言不惭地开展表扬与自我表扬:“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如果某副局长“最不难最不贵”的赫赫政绩是真实可信的话,那么,近年来党的很多重要文件都把“卫生”列为一个有不少“问题和矛盾”的领域一定是判断错了,上上下下忙乎“医改”更是脑子进了水。

  遗憾的是,某副局长虽然位列高位,但可惜缺乏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什么数据可比,什么数据不可比,他竟然全然不顾。好吧,我们还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看看“最不难最不贵”的真相。

  虽然笔者与“走遍全世界”的副局长大人相比在阅历上还差得老远老远,但是“不幸”真的在香港生活过两年。局长大人说“在香港挂号看一次病要300多”,并拿来与中国“全国一流的专家挂号费只要7元钱”相比,笔者不得不指出这可能是个错误。最近有位朋友著文介绍了香港的全民医疗服务,其中谈到:在医疗收费方面,公立医院收费相对低廉,每位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都有权利享用几乎免费的公营医院服务。公营门诊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及卫生署的门诊部提供,患者到公营门诊看病时,第一次的收费为港币100元,其后每次收费为60元,以上收费包括医师诊治费、登记费和所有检查的费用,但并不包括药费,每一种药会另外收取10元。目前公立医院面向全港居民提供的住院服务,每日付费为60元,费用包括膳食、药物、护理、物理治疗、手术、检查等,如果是慢性病患者或经济负担不起时,可以向香港特别行政区申请豁免收费(顺便说一下,香港居民的平均月收入大概在15000港元左右)。如果中国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如此“贵”的医疗卫生服务,早就高呼“共产党万岁”了。相信某副局长“走遍全世界”应该都是自费的,但只要有一点点职业上的好奇心(且不说“责任心”),也不至于对香港同行的政绩如此信口开河吧。

  从资料上看,每个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都有一张带有照片的医疗磁卡。政府规定家庭年收入少于2万加元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免交医疗保险费;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免费医疗保险;而家庭年收入超过2万加元,则每个家庭每月交纳108加元的医疗保险费(顺便说一下,加拿大的人均年收入大约是22000加元)。除此之外,所有包含在全民医疗保障系统中的医疗服务项目,如诊疗、化验、透视、手术、住院只需刷卡而不用再付费了。上述108加元,如果是4口之家,则平均每人26加元,但这是保险费而不是挂号费,看起来与某副局长的说法又对不上。

  至于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受到国际舆论质疑和抨击的。美国人的医疗保险费用,包括雇员及其家庭,主要由雇主负担,向私营保险公司投保;自由职业者和自雇者(个体户)自己负担;政府则只管穷人和老人。当然,美国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有3000—4000万人是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某副局长的弟弟不知属于哪一类。

  平心而论,某副局长的发言并非一无是处。但因为其态度傲慢又充满偏见,虽“走遍全世界”却对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的国际经验太不了解,所以“直言”反倒成了“曲解”,受到网友们“修理”也在情理之中。只不知上级领导是否也有必要再为他“修”一下(哪怕再花“一百多”)。

  在某副局长的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很哲学的命题——“出不起不等于贵”。那么,请问副局长大人:如果按你的逻辑,在中国看病“最不贵”,或者不要这样夸张就说“好平(便宜)”吧,但结果老百姓照样是“看不起”,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你是想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因为太穷所以即使“最不贵”也看不起病呢,还是想炫耀一下自己“修一个人一百多(其实何止)不觉得贵”所以与众不同?

  由此联想到历史上有个笑话,有个弱智的皇帝听说闹灾荒饿死了人,觉得很奇怪,问左右大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看来那个皇帝一定认为吃肉是“最不难最不贵”的,饿死的人只是“吃不起”而已。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从去年起就令全国上下都很紧张,所以某副局长的“最不难最不贵”和“出不起不等于贵”,一定会成为至理名言,其精神可以推而广之,大大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