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腊月(12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是要祭灶的,也就是祭灶王爷。祭灶的习俗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
我国很早就有对灶神的祭祀礼仪,周代时,上自周王诸侯,下到庶民百姓,冬日都要祭祀灶神。灶神据说是祝融,就是把共工打得去用头撞不周山,搞的天柱折、地维绝,不得不叫女娲出来收拾残局的那位。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抱朴子.微旨》中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看起来,祝融不光能打,还挺会打小报告。不过,也有人说灶神不是祝融,而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民间还有故事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另外也有人说,灶神不是一个人,除了灶王爷,还有一个女的,那是“灶王奶奶”。
在我国北方,祭灶就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而在南方有的地方,祭灶要三天,有民谚说:“官三民四船家五”,说的是官家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般民家在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在二十五祭灶。之所以把这一天叫做“小年”,是说春节从这一天就算开始了。此后,从腊月二十四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有年事要做,有民谚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吃扁食(也就是饺子)。到了大年初一,人们穿新衣戴新帽,家家户户放鞭炮。
祭灶就是祭灶王爷,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龛,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将灶王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灶王爷也被人们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清代《敬灶全书》记载,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行为功过,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并把落实的权力交给灶王爷。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的确是关系重大。
祭灶说白了就是给灶王爷行贿。有的地方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还有的地方用酒糟涂在灶王爷嘴上,是让他醉酒。有诗说:“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酹酒烧钱灶君喜,送君醉饱登天门”。总之就是打点打点灶王爷,把灶王爷给摆平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玉皇大帝那儿为自己说点儿好话,多汇报成绩,少说甚至不说缺点错误。灶王爷看起来人品还不错,可以说是宅心仁厚,不失身份。所以,人们每一年都会按时祭他。若是他象个“愤青”似的,说起别人的事满腹怨气,甚至人身攻击,来年谁还会祭他?从祭灶这事看来,人们的说话的确是很重要的,灶王爷是神,他老人家说的话就能定人家一年的祸福。而凡人是没有这么大能量的,但说话也得有讲究,也就是俗话说的“要会说话”。
祭灶也称作“送灶”或者“辞灶”,大多是在傍晚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摆上桌子,给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嘴里还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有民谣:“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祭灶这件事。
还有很多地方女人不参与祭灶,理由是灶王爷是个小白脸,长得还挺帅,对女的有杀伤力。看起来灶王爷也未脱红尘之气,四大不空,六根不净。说起女人和灶王爷的事,还有一桩“打灶王”的公案,说有一个皇帝特馋嘴,吃遍了天下的好东西,把个嘴吃得越来越馋。于是就四处去找好东西吃。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一个姑娘,提了一篮子香气扑鼻的枣糕。这皇帝老儿吃完了一篮子枣糕还不够就想着把姑娘抢回去,让她天天为自己做枣糕吃。岂不知这姑娘是仙女变的,他刚伸手去拉姑娘,却被姑娘一巴掌打到锅台后面的墙上,下又下不来,只能眼睁睁地看别人吃好东西。玉皇大帝发了慈悲,就把这个馋嘴皇帝封为灶王爷。人们知道灶王爷爱吃枣糕,每到祭灶,就蒸枣糕给他吃,怕不够甜,还给他加上饴糖。
这个灶王爷倒是教会人们一个道理,你再有权也不可太贪心,不定哪天碰上个提篮子的姑娘,一巴掌把你打到墙上,就只能看着别人过日子,哪怕别人过得再好,你也只能干瞅着。
我国很早就有对灶神的祭祀礼仪,周代时,上自周王诸侯,下到庶民百姓,冬日都要祭祀灶神。灶神据说是祝融,就是把共工打得去用头撞不周山,搞的天柱折、地维绝,不得不叫女娲出来收拾残局的那位。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抱朴子.微旨》中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看起来,祝融不光能打,还挺会打小报告。不过,也有人说灶神不是祝融,而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民间还有故事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另外也有人说,灶神不是一个人,除了灶王爷,还有一个女的,那是“灶王奶奶”。
在我国北方,祭灶就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而在南方有的地方,祭灶要三天,有民谚说:“官三民四船家五”,说的是官家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般民家在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在二十五祭灶。之所以把这一天叫做“小年”,是说春节从这一天就算开始了。此后,从腊月二十四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有年事要做,有民谚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吃扁食(也就是饺子)。到了大年初一,人们穿新衣戴新帽,家家户户放鞭炮。
祭灶就是祭灶王爷,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龛,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则将灶王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灶王爷也被人们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一家的保护神。清代《敬灶全书》记载,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行为功过,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并把落实的权力交给灶王爷。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的确是关系重大。
祭灶说白了就是给灶王爷行贿。有的地方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还有的地方用酒糟涂在灶王爷嘴上,是让他醉酒。有诗说:“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酹酒烧钱灶君喜,送君醉饱登天门”。总之就是打点打点灶王爷,把灶王爷给摆平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玉皇大帝那儿为自己说点儿好话,多汇报成绩,少说甚至不说缺点错误。灶王爷看起来人品还不错,可以说是宅心仁厚,不失身份。所以,人们每一年都会按时祭他。若是他象个“愤青”似的,说起别人的事满腹怨气,甚至人身攻击,来年谁还会祭他?从祭灶这事看来,人们的说话的确是很重要的,灶王爷是神,他老人家说的话就能定人家一年的祸福。而凡人是没有这么大能量的,但说话也得有讲究,也就是俗话说的“要会说话”。
祭灶也称作“送灶”或者“辞灶”,大多是在傍晚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摆上桌子,给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嘴里还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有民谣:“二十三,糖瓜粘”,说的就是祭灶这件事。
还有很多地方女人不参与祭灶,理由是灶王爷是个小白脸,长得还挺帅,对女的有杀伤力。看起来灶王爷也未脱红尘之气,四大不空,六根不净。说起女人和灶王爷的事,还有一桩“打灶王”的公案,说有一个皇帝特馋嘴,吃遍了天下的好东西,把个嘴吃得越来越馋。于是就四处去找好东西吃。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一个姑娘,提了一篮子香气扑鼻的枣糕。这皇帝老儿吃完了一篮子枣糕还不够就想着把姑娘抢回去,让她天天为自己做枣糕吃。岂不知这姑娘是仙女变的,他刚伸手去拉姑娘,却被姑娘一巴掌打到锅台后面的墙上,下又下不来,只能眼睁睁地看别人吃好东西。玉皇大帝发了慈悲,就把这个馋嘴皇帝封为灶王爷。人们知道灶王爷爱吃枣糕,每到祭灶,就蒸枣糕给他吃,怕不够甜,还给他加上饴糖。
这个灶王爷倒是教会人们一个道理,你再有权也不可太贪心,不定哪天碰上个提篮子的姑娘,一巴掌把你打到墙上,就只能看着别人过日子,哪怕别人过得再好,你也只能干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