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立春意味着冬季的结束,春季的开始。
按气候学的划分,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照这个标准,立春之日离真正的春天还有一段时间。就说我们西安,前些天的大雪还没消融,寒气依然逼人。然而,立春毕竟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在我国,喜迎“立春”的纪念活动大约在周朝就有了。《吕氏春秋》和《礼记》中均有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立春这一天,天子要带大臣们到东郊举行迎春仪式。为什么到东郊呢?这和我国的五行学说有关,按五行说,东方属木,春天也属木,木生火,预示着生命、温暖。
迎春典礼在我国古代流传很久。自汉代起,立春之日,皇帝要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上自京城,下到各州县,在立春这天,都要在衙门前面陈列土牛、耕犁,设坛祭农神。主管官吏这时候都拿根彩杖把牛打三下,称之为“吏春”。在宋代,迎春典礼叫“贺春”:“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清代还有“拜春”:“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这种“拜春”的礼仪仅次于过年,与庆祝冬至的礼仪相等同。古代的文人们还讲究立春写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立春”这天贴到门帐上,帖子上的诗体多为绝句,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的,也有带规谏之意的。“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迎春典礼后世也称为“行春”。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丰收的祈望。
立春,又叫打春。其实不是去打春天,而是打春牛。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打春的礼仪起于周朝,《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以后代代相传,《后汉书》说到:“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有文:“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官家打牛只是一种仪式,而民间打牛的内容则更丰富。《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立春》载:“太守迎春于东郊,老幼聚观,土牛过,则争撒麻麦米豆,以中牛为得岁。鞭土牛将散,则诸人蜂拥,争拾其碎土。” 农民把这些碎土拾回去洒在各自的田里,据说可以壮地。山西一些地方的人还会用这种土涂在耕牛的角上,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或者用这种土涂抹灶台,说是可以驱除蚍蜉,就是常常喜欢撼大树的那种大蚂蚁。
打春牛的本意应该是激励农耕,我国是农业国,凡与农业、农民有关的习俗往往得以长期流传,时到今日,打春的说法还在,但具体内容却大为改变,不管是真牛还是假牛,人们再也不打了。
立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凡节日都对饮食有特别的讲究。汉代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中记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宋朝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中说:“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现在老北京人仍然保留着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就是用“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清《调鼎集》)并将春卷互相赠送,图得是迎春的吉祥意思。后来,随着烹调技术的进步,春饼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在满汉全席的128道菜点中,春卷是9道点心之一。
立春在各地还有不少别出心裁的庆祝方法。北方一些地方,立春这天,女孩子用彩纸剪出燕子,称为“春鸡”;把羽毛粘成蝴蝶,称为“春蛾”;给小木棍缠上绒线,称为“春杆”,把这些当作饰品戴在头上。还的地方用绢纱制成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挂在小孩子身上。东南沿海一些地方还有“焜春”的习俗。“焜春”,又称“燂春”,在“立春”正时前,将干燥易燃的樟树根片,放在容器里点燃,人们捧着盛有燎烧着樟树根的容器,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焜”过去,直至这容器里的樟树根片燃完为止,让经过的每个房间都弥漫着樟树的芳香。据说这种“焜春”的方法可以助阳气,祛阴湿,除浊气。在赣州,交春时刻,人们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称之为“迎春”,还要摆春酒,吃春卷,耍春灯,以示庆贺。
山西有种旧俗,立春前一天,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个叫春官,一个叫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称之为“报春”。无论什么人见到春官都要作揖行礼,而这两个报春人在所到的摊贩商店中,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不能拒绝,还得笑脸相迎。由此想去,当一回春官真好,可以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拿别人东西,又不用担心哪一天东窗事发,身陷囹圄,在铁窗里面去写什么《忏悔录》之类的东西。
按气候学的划分,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照这个标准,立春之日离真正的春天还有一段时间。就说我们西安,前些天的大雪还没消融,寒气依然逼人。然而,立春毕竟是春天到来的象征,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在我国,喜迎“立春”的纪念活动大约在周朝就有了。《吕氏春秋》和《礼记》中均有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立春这一天,天子要带大臣们到东郊举行迎春仪式。为什么到东郊呢?这和我国的五行学说有关,按五行说,东方属木,春天也属木,木生火,预示着生命、温暖。
迎春典礼在我国古代流传很久。自汉代起,立春之日,皇帝要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上自京城,下到各州县,在立春这天,都要在衙门前面陈列土牛、耕犁,设坛祭农神。主管官吏这时候都拿根彩杖把牛打三下,称之为“吏春”。在宋代,迎春典礼叫“贺春”:“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清代还有“拜春”:“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这种“拜春”的礼仪仅次于过年,与庆祝冬至的礼仪相等同。古代的文人们还讲究立春写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立春”这天贴到门帐上,帖子上的诗体多为绝句,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的,也有带规谏之意的。“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迎春典礼后世也称为“行春”。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丰收的祈望。
立春,又叫打春。其实不是去打春天,而是打春牛。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打春的礼仪起于周朝,《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以后代代相传,《后汉书》说到:“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有文:“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官家打牛只是一种仪式,而民间打牛的内容则更丰富。《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立春》载:“太守迎春于东郊,老幼聚观,土牛过,则争撒麻麦米豆,以中牛为得岁。鞭土牛将散,则诸人蜂拥,争拾其碎土。” 农民把这些碎土拾回去洒在各自的田里,据说可以壮地。山西一些地方的人还会用这种土涂在耕牛的角上,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或者用这种土涂抹灶台,说是可以驱除蚍蜉,就是常常喜欢撼大树的那种大蚂蚁。
打春牛的本意应该是激励农耕,我国是农业国,凡与农业、农民有关的习俗往往得以长期流传,时到今日,打春的说法还在,但具体内容却大为改变,不管是真牛还是假牛,人们再也不打了。
立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凡节日都对饮食有特别的讲究。汉代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中记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宋朝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中说:“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现在老北京人仍然保留着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就是用“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清《调鼎集》)并将春卷互相赠送,图得是迎春的吉祥意思。后来,随着烹调技术的进步,春饼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在满汉全席的128道菜点中,春卷是9道点心之一。
立春在各地还有不少别出心裁的庆祝方法。北方一些地方,立春这天,女孩子用彩纸剪出燕子,称为“春鸡”;把羽毛粘成蝴蝶,称为“春蛾”;给小木棍缠上绒线,称为“春杆”,把这些当作饰品戴在头上。还的地方用绢纱制成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挂在小孩子身上。东南沿海一些地方还有“焜春”的习俗。“焜春”,又称“燂春”,在“立春”正时前,将干燥易燃的樟树根片,放在容器里点燃,人们捧着盛有燎烧着樟树根的容器,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焜”过去,直至这容器里的樟树根片燃完为止,让经过的每个房间都弥漫着樟树的芳香。据说这种“焜春”的方法可以助阳气,祛阴湿,除浊气。在赣州,交春时刻,人们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称之为“迎春”,还要摆春酒,吃春卷,耍春灯,以示庆贺。
山西有种旧俗,立春前一天,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个叫春官,一个叫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称之为“报春”。无论什么人见到春官都要作揖行礼,而这两个报春人在所到的摊贩商店中,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不能拒绝,还得笑脸相迎。由此想去,当一回春官真好,可以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拿别人东西,又不用担心哪一天东窗事发,身陷囹圄,在铁窗里面去写什么《忏悔录》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