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色建筑之福建土楼篇


       福建的土楼,遍布在全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尤以西南部的龙岩和漳州等地区最为集中.当中位于西部的永定县和处在南部的南靖.华安与平和等地最为集中.土楼是一种集家族聚居.防御为目的的建筑,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原本土土生工艺技术,最早是出现在宋元时期,而它的鼎盛时期出现在明清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此类建筑一般依山傍水.形态各异,且规模宏大.而且在工艺风格上独树一帜.且工艺技术高超.且文化内涵异常之丰富.在其结构上多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多为木质结构,且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其常见的类型有宫殿形.府邸形.圆形和方形.楼内各式物品齐全,是中国传统居民建筑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人类建筑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实物资料.以有十余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朝末代(1627-1645)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四十八年(约1910年)落成的永定承启楼,具体位于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其整座楼由四个同心圆的环行建筑所组成,为石基土墙砖木结构.其结构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间隔,廊道结构为石砌.其楼墙周长1915.6米,总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其中外环四层,高12.4米,建有四部楼梯上下,每层具均用穿斗式木构架与砖墙分割.其二环高两层半,三环为单层,四环是厅堂与回廊也是单层,为"四架三间"两堂式院落.现尚住有50多户.300余人.

    这种单元式的土圆楼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交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史蒂文斯.安德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在考察过土楼后给予了土楼充分的肯定他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  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考察后对这种建筑模式赞不绝口挥毫泼墨:"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不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仪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

    在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在颁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承启楼,振成楼,和贵楼,奎聚楼,福裕楼,绳武楼和田螺坑土楼群与与第四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合并并将其合称为福建土楼.

    土楼不但显示了当时他的主人的地位和财力也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