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高悬天空的孤月,不知曾触发了多少诗人骚客的雅兴和灵感,在他们的笔下,“月”这一自然物象已经染上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味。最初是神话的声音,后来是诗经里的月光,这光也曾徘徊于南朝谢庄的窗前,还引发了初唐张若虚浩渺的宇宙遐思和南宋陆游深广的爱国忧愤,到了明人张岱的眼里,却又明净如水,悠然如梦,一直延伸到现当代沈从文、贾平凹的西山的月落和清淡的月迹,历朝历代都有佳篇名制面世,在汉语言的母河里边扬波逐浪。
宋人曾有诗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不同的文人有着不同的精神轨迹和生命体验,形之于心胸,或豪迈,或沉郁,或豁达,或忧伤。但他们都把生之喜悦和生之忧患借助同一缕月光得以表达。中国文人把对人类的爱意合着对自然的沉思将母语中国镀上了一层洁净诗意的光辉,让人生发出无尽而悠邈的遐想。
而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历来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如此歌赞此诗云:“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我想,该诗之所以获譽甚高,可能在于该诗不仅饱含丰富的想象、深挚的情感,还在于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清澈的理性;不仅表达了悲欢离合、死生忧患的情感,还在于对这种基本人类情感的灵悟和超越。单是情绪和形式的感兴之力,此诗未必就超得过另外许多诗歌佳品,但该诗因其所触及的某种精神困局的深度而孤篇悬世,而这困局偏是后世人们所一再晤面而又永远无法解决的。该诗抒情的基础无非是人与月、心与物的关系,而这二元的关系在诗中却正好展出了我们人类面对的一个永恒而又两难的结构,那就是有和无、恒久和短暂、无穷和须臾之间的张力结构。诗人显然已由素朴的生命意识上升到了敻远的宇宙意识层面。而可贵的是:这种理性的沉淀和反省却又通由悦耳的音韵来传达,它就超过了一般的理趣诗和抒情诗的单一窄小的格局。
该诗由自然的月景引出了心灵和物象的诗意交汇与相融,又转入男男女女的相思,再归回到人月的关系,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其兴发的情感不仅有人和人的,也有人和物的;不仅是人对物的,也是物对人的,可见,诗人的满腔情意不仅贴近着人类之心,而且还贴近了万物之心,这是个生命共在和共感的美好境界。另外,诗人由生命的微渺所引发的情绪,也不因其感伤和哀婉而陷入低沉萎靡、甚至绝望,相反,他很节制地处理了它们,体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华夏美学所推崇的中庸之道。
程千帆先生在谈及该诗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这首诗体现了永恒的世界与短促的生命的对立,真纯的爱情与惆怅的离别的对立,无限和有情的对立。诗人惊愕地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不朽的宇宙,以高度的敏感和多情歌唱着人世间的别绪离愁。它发源于南朝的宫体诗而大大地超越了宫体,因而也就替盛唐以下无数美丽的抒情诗铺下了道路。”
宋人曾有诗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不同的文人有着不同的精神轨迹和生命体验,形之于心胸,或豪迈,或沉郁,或豁达,或忧伤。但他们都把生之喜悦和生之忧患借助同一缕月光得以表达。中国文人把对人类的爱意合着对自然的沉思将母语中国镀上了一层洁净诗意的光辉,让人生发出无尽而悠邈的遐想。
而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历来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如此歌赞此诗云:“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我想,该诗之所以获譽甚高,可能在于该诗不仅饱含丰富的想象、深挚的情感,还在于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清澈的理性;不仅表达了悲欢离合、死生忧患的情感,还在于对这种基本人类情感的灵悟和超越。单是情绪和形式的感兴之力,此诗未必就超得过另外许多诗歌佳品,但该诗因其所触及的某种精神困局的深度而孤篇悬世,而这困局偏是后世人们所一再晤面而又永远无法解决的。该诗抒情的基础无非是人与月、心与物的关系,而这二元的关系在诗中却正好展出了我们人类面对的一个永恒而又两难的结构,那就是有和无、恒久和短暂、无穷和须臾之间的张力结构。诗人显然已由素朴的生命意识上升到了敻远的宇宙意识层面。而可贵的是:这种理性的沉淀和反省却又通由悦耳的音韵来传达,它就超过了一般的理趣诗和抒情诗的单一窄小的格局。
该诗由自然的月景引出了心灵和物象的诗意交汇与相融,又转入男男女女的相思,再归回到人月的关系,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其兴发的情感不仅有人和人的,也有人和物的;不仅是人对物的,也是物对人的,可见,诗人的满腔情意不仅贴近着人类之心,而且还贴近了万物之心,这是个生命共在和共感的美好境界。另外,诗人由生命的微渺所引发的情绪,也不因其感伤和哀婉而陷入低沉萎靡、甚至绝望,相反,他很节制地处理了它们,体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华夏美学所推崇的中庸之道。
程千帆先生在谈及该诗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这首诗体现了永恒的世界与短促的生命的对立,真纯的爱情与惆怅的离别的对立,无限和有情的对立。诗人惊愕地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不朽的宇宙,以高度的敏感和多情歌唱着人世间的别绪离愁。它发源于南朝的宫体诗而大大地超越了宫体,因而也就替盛唐以下无数美丽的抒情诗铺下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