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增长 保障社会稳定


 

推动经济增长  保障社会稳定
美国金融危机自20089月爆发以来,已经蔓延到了全球,形成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中国可以利用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走低这一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应对外部冲击,努力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努力加快内外贸企业产销对接机制的创新,以进一步繁荣国内消费市场,拉动国内市场需求。
虽然面临重重困难和多方面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着一些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比较好,市场的潜力巨大;二是拉动内需的政策为经济开拓了新的市场;第三,全球化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渠道拓宽,为中国经济拓宽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第四,引进技术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随着中国工业科研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国外对中国的新技术的转让也开始呈增长的态势;第五,原材料价格下跌,为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全球经济走软的形势下,国际油价持续跳水,不仅如此,国内外工业原材料,钢材、水泥等商品价格也持续下跌,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为工业的生产和固定资产的投资降低成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从草根层面的情况看,面对需求的快速下滑,企业削减生产、降低价格、控制库存和投资、降低人工成本的努力相当普遍,这显示中国的企业对需求和价格信号可以做出灵敏的反应,表明中国的经济体系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韧性,这样的微观机制是降低需求冲击的破坏力,并使得经济可以快速修复和恢复的重要基础。中国目前对国际原材料市场存在相当大的依赖,特别是在原油和铁矿砂领域情况更加明显。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买家,中国似乎并不具备定价能力,这无疑令人沮丧。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和难得的战略机遇:在短期内看,如果2009年中国进口原材料的到岸价格下降30%,那么经济将受到接近2个百分点的刺激。如果考虑到2008年受大宗商品涨价令中国经济增长受到接近2个百分点的抑制的话,增速的落差可能在3-4个百分点之间,这几乎相当于预期的财政赤字的落差了。
从长期看,如果认为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并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材料和基础能源,那么在坐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情况下,面对原材料价格以及相关矿业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中国显然可以考虑对原材料进行战略性的收购和储备,或对国际矿业公司等进行战略性投资,这将有助于降低未来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冲击。因此,中国经济目前既面临一些短期因素的强烈冲击,也面临一些中长期因素的调整压力;在经济数据快速滑落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经济体系弹性的显著增强,看到强有力的政策应对,看到危机所提供的一些重要机遇,这使得我们对经济的调整前景可以抱有合理的信心。然而,对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
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将对人民的福利产生直接影响,消费品的生产也将达到巅峰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与改革前相比,改革时代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生产资料使用的高效率。过去30年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作为推动力的因素目前仍然存在,并将继续推动未来的增长。尽管中国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却仍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发展一个为病人、失业者和老人等社会最弱势群体提供最低援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卫生、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以及住房市场的稳定是实现就业市场更灵活的目标所必须面对的挑战,避兔因为劳动者缺乏保障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