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


——《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书评

 最初知道室利•罗摩克里希那(Sri Ramakrishna)的名字是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所写的传记中,那些时日,我因深受人类历史上的理想主义激情之鼓舞,爱上了那种雄强的英雄主义气质,也一并爱上了罗曼罗兰那绚烂的笔姿。而在读《列夫•托尔斯泰传》时却突兀地遇到了这么一段文字:
“但在印度的宗教界,尤其是照耀着两颗光芒万丈的巨星,突然显现的——或如印度的说法,是隔了数世纪而重新显现的,——两件思想界的奇迹:一个是Ramakrishna(一八三六—一八八六年),在他的热爱中抓住了一切神明的形体;一个是他的信徒Vivekananda(一八六三—一九零二年),比他的宗师尤为强毅,对于他的疲惫已久的民众唤醒了那个行动的神,Gita的神。……”
而且,我很快就发现这个专为英雄圣徒们写传的罗曼罗兰也为这个Ramakrishna写过一本传记,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为女儿英迪拉所开的必读书目中赫然就有罗曼罗兰的这本《Ramakrishna》列入。
我当时自然不晓得这Ramakrishna是何等人物,更不知道他的门徒辨喜(即上文提及的Vivekananda)在1893年的首届世界宗教大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巨大影响。但对我而言,这个曾为人类贡献出佛陀(Buddha)、钵颠阇利(Patanjali)、商羯罗(Sankar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还创造出诸如“空”(Sunya)、“零”(Anatman)、“涅槃”(Nirvana)、“阿特曼”(Atman)等神奇意象的国度,其无穷的神秘一直魅惑着我,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是一个神话思维和神话想象遍布全地的领土,是一个相信神话远甚于历史的民族。而它那奇特的地形犹如一只硕大的垂向印度洋上方的卡利女神(Kali)的乳房,印度次大陆被它自己的神秘所包围,正如无数的圣者大仙被其广袤无垠的森林所藏匿一样。心胸宏阔、才识卓异的英国杰出学者马克思•缪勒(Max Muller)曾激情洋溢地说道:
“如果有人问我在什么样的天空下,人的心灵……对生命中最重大的问题做过最深刻的思考,而且已经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了解答,是值得被那些甚至研究过柏拉图(Plato)和康德(Kant)的人注目的——我就会指向印度。假如我再问自己,对我们这些几乎完全受希腊人、罗马人以及闪族之一的犹太人的思想所教养的人来说,什么文献最有匡正的效果,而最需要让它使我们内心生命更完美、更全面、更普遍,事实上也是更人性化的一种生命……我会再度指向印度。”
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个室利•罗摩克里希那(Sri Ramakrishna)却正是生活在马克思•缪勒(Max Muller)的同时代并深受他推崇的印度圣人。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他的传记里说:“此人达到了三亿印度人 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巅峰。”
关于这位圣人的言行记载有许多不同的本子,出自不同的手笔,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M所记载的《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幸运的是,正是这本印度福音书已经被浙江大学的王志成教授和梁燕敏小姐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文书名为《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并由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于今年8月份推出。我想,因此书的出现,那些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从中而得饱足;而那些清心者也有福了,因为他们会从罗摩克里希那的身上而得见神的诸多教诲和怜悯。

自轴心时代(Axial Age)已降,我们对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伟人睽违已久,但一颗心灵如其真能捅破人类理性确立的森严壁垒,原是可以像心脏的声音传达到知识的各个部位的。像罗摩克里希那,他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甚至连标准的孟加拉语也实为不堪,更谈不上外语了,然而却使得许多大知识分子诸如柯沙布•钱•森(Keshab Chandra Sen)和德文特罗纳斯•泰戈尔(Debendranath Tagore 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父亲) 等人都拜倒在他的脚下,可见单纯的知识在灵性智慧方面非但不足以自我彪炳,反而需要借助于灵性智慧来照亮,正如有海洋般知识的柯沙布在晚年只与罗摩克里希纳谈论关于神的知识,这与苏格拉底(Socrates)在临死前只谈论灵魂有相似之处,都是在知识的尽头才能发生的事情。
罗摩克里希纳与庄子一样,当意识到以“有涯”之人生而随“无涯”之知识是危险的信号(“殆矣”)之后,便将生命求知的方向转了一百八十度:向外的转为向内,指向物的指向了神。所以,罗摩克里希纳在M的笔下经常会进入三摩地(Samadhi),人像石头雕像一样地坐在那里,完全失去了对外界的意识。M说:“他的心意、自我和所有感觉器官都转向内在,看上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M的这种感觉与《庄子•齐物论》中所记载的颜成子游服侍南郭子綦时所发生的情形一模一样。
罗摩克里希那说:“超越知识与无知,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神,知道很多东西是无知,学术上骄傲是无知。坚信神位于所有生命的里面是知识,亲密地了解他是更加富有的知识。”
与此同时,他会批判那些熟读经典而毫无行动的梵学家们,这与当年耶稣批判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一样,他说:“梵学家们背诵很多诗篇,但什么也不做。” 他们只会喋喋不休地到处演讲,参与辩论,而如果——“一个人一旦真正尝到了神的喜乐滋味,他那争论的愿望就会展翅高飞了。”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他不曾接受过什么学院式教育,为什么还能无阻地讲解各种经典呢?而且在书中,他信手引用的经典语言,其熟悉程度令人吃惊。对此,他自己有一个神秘主义的解释,他说是源于神的启示:“神和我谈话,不仅仅看到他的幻影。……是的,他和我谈话了。我连续哭了三天。他向我启示《吠陀经》(Vedavada)、《往世书》(Puranas)、《坦特罗》(Tantra),以及其他经典的含义。”
而书里的一个怀疑主义者——沙卡医生(Sarkar,1833—1904)为这种现象做了另外一种解答:“如果他读过书,他就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知识,……仅仅通过书本的学习无法知道这么多的知识。数学公式只会把头脑掷入混乱里面,阻隔着探索源头的道路。” 沙卡医生的话显然有一定道理,因为罗摩克里希那所收获的正是源头的智慧,而不是下游的知识,这正是古往今来的神秘主义者所着力实践的共同道路。
而罗摩克里希纳正是古代神秘智慧的活生生的体现,他的话语,其品质和深度跟佛陀(Buddha),跟耶稣(Jesus),跟锁罗亚斯德(Zarathushstra),跟庄子,跟圣弗兰西斯科(Sta. Francis)一样。对于他们而言,黑暗好像不是一点点消失的,而是有一个强光打射到他们灵魂深处的霎那瞬间,一旦达成,便一劳永逸地在同一个层面运行他们的心灵,其智慧也源源不断地流淌到世上。而且,他们会使用同一类语言来讲话,即采取寓言、故事、比喻等来传达他们的发现,他们不屑于理性和思辨的方式,认为理性在言说神的知识是无力的。他曾经哭泣着向神圣母亲祷告:“母亲,用你的霹雳毁掉我对推论的偏好吧!”

他的诞生不可预知,却又难以置信地出现在离我们不远的那个时代,不但在印度本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就连欧美知识分子们也在他的言语里边听到了普遍真理的钟声。
他宣称:“有多少宗教,就有多少通往神的道路。”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自少年时代第一次见到异象之后,他便不断地收获各种神秘体验,并有意识地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世界各大宗教中进行神秘实践,并听到具有同等深度和同等品质的神的声音,比如他在杰都•麦里克宅院里,曾因耶稣基督的画像而跌入三摩地(Samadhi)之境,感觉到耶稣的动作,并体验到了自己与耶稣的融合。 他对众人和弟子们宣说神的临在,是以斩钉截铁和不容置疑的话语来宣示的,他告诉他们,神不但存在,而且还可以触摸到他的身体,见到他的面容,听到他的声音。弟子M这么评价——“对于他来说,神是一个实在,一种神圣的临在和理智,是日夜可以感受到,并可以不断相遇的。”
“我已经实践过,”罗摩克里希纳正面回应道,“所有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我也跟随过印度教不同教派的道路。我发现尽管是沿着不同的道路,是同一个神在不同阶段给予他们的指引。你必须尝试所有的信仰和横穿所有的道路。无论在哪里,我看见人们总是为宗教的名字而争吵——印度教,伊斯兰教,梵天派,毗湿奴派,还有其他,但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克里希那(Krishna)也是湿婆(Siva),是带来了原初力量的名字,耶稣和穆罕默德也是如此——罗摩同样拥有一千个名字,一个湖拥有几个高大山脉。印度人把大水罐装着的水称为‘jal’;穆斯林用来盛水的皮制袋子称为‘Pani’。基督徒称它为‘water’。我们是否能够想像这不是‘jal’,而是‘Pani’或者‘water’?如此地荒谬可笑!实质是不同名字下的‘一’,每个人都在寻找相同的主旨;只有气候,气质和创造出来的名字不同。让每个人跟随自己的道路。如果他真诚地和热切地希望认识神,平静会来到他身上!他的确会认识神。” 于是他的确认就是:世界各宗教的教义虽然不同,却都是殊途同归的真理。
问题是由谁来言说神的奥秘,来汇报海水的深度。他说:“人在三摩地(Samadhi)里面可以得到梵知——认识梵(Brahman)。但在那种状态下,心智推敲完全停止了,人会变得沉默。”只有少数人,比如商羯罗(Sankara),为了教导其他人,他才会从三摩地(Samadhi)状态回落到相对的意识层面来谈论神的奥秘。罗摩克里希那说:“只要蜜蜂还没有采到蜜就会嗡嗡地响,一旦开始吸吮起蜜就会安静下来。有时候它们喝醉了蜂蜜,又会响起来。”
而要想获得神的知识,必须是有预备的求道者。除了那些预备者,神是不会让所有人开悟的。而对神的了解不是仅做知识上的预备,而首先是要预备好渴望和爱。是什么样的渴望呢?罗摩克里希那认为,应当有母牛那样的渴望之心,如《吠陀经》(Vedavada)中所教导的那样:“噢,神啊,我们像母牛向公牛低头弯腰似地呼唤着你!” 如果内心没有因渴望神而带来的这种强烈的不安,那么将不会获得任何关于神的知识。
而爱更是重要的抵达神的路途,任何知识至多进入神的外室,而只有以爱者的身份才得以直入神的密室。而这种爱决不仅仅是对神的虚空的念叨和怀恋,而必须是对世上孤苦无告者的安慰。因为神不但显现于万物,而主要是显现于人身,如果没有对人的爱,一切都会流于空谈。罗摩克里希那的弟子辨喜就曾说过:
“倘若上帝或某种宗教不能为寡妇擦去泪水,不能给孤儿带去一片面包,我是不会信奉的。”
像耶稣安慰抹大拉和拉撒路一样,罗摩克里希那也在抚慰着悲伤者的心灵。像书中提及的那个因死了女儿而疯狂的婆罗门妇女,M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这位婆罗门妇女因罗摩克里希那的探望而欣喜若狂,她以半哽咽的声音说着:“这快乐对我来说太大了,或许我会因它而死。朋友们,告诉我,我如何才能活着?我从没有如此震撼……”那婆罗门妇女还对罗摩克里希那说:
“恳求您用您脚上的尘土祝福这个房间,然后这个房间就会变成贝拿勒斯, 在这房间里死去的任何人都将免于死后的麻烦。”
我想,这跟当年耶稣进入中东地区那些低矮的民房来施行神迹会是一样的反应。因距离和时间的遥远,我们今日无法看清耶稣的具体作为。但罗摩克里希那却就在我们面前,带来灵粮的同时,也拭去了他人的泪水和哀伤。
像印度教和瑜伽行者的教导一样,罗摩克里希那也教育我们要放弃“我执”。而“我执”与欲望相连,直接体现为“女人”和“金钱”, 也就是佛陀所云的颠倒梦想和摩耶(Maya)的集中体现。世上的人为了这些东西,在大地的四个方向漫游寻索,但是他们最终一无所获,只有疲惫和虚空。但人们却愿意被这些事物牢牢缠住,为了说明这种物欲和习惯的捆绑,罗摩克里希那说了一个笑话:
“曾经有位卖渔妇,在一位种花的园丁家里做客。她在市场里卖完了鱼后,带着她的空篮子回来,要求睡在一间摆放着鲜花的房间里。但是,由于花朵的香味,她久久不能入睡。她的女主人看到这种状况,说:‘喂,为什么不安地翻来覆去?’那位卖渔妇说:‘朋友,我不知道,也许是鲜花的气味打扰了我的睡眠。你能把我的鱼篮给我吗?也许这能使我入睡。’篮子被带到她面前。她在上面洒上水,又把它放在鼻子旁边。然后,她甜甜地入睡,还整夜发出鼾声。”
而欲望是藏在人身上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各种苦行和念颂的积蓄会因这个欲望之孔而慢慢渗漏,最终功败垂成。
欲望和苦楚无非是因为“我执”的存在。所以问题就在于如何放下这个“我”字。印度教的重要典籍《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的弃绝。罗摩克里希那认为:“我”与“我的”就构成了无知。“我的”房子,“我的”财富,“我的”学识都是出于无知和愚妄。他说:
“人应当持续不断地铭记死亡。所有事物都不能逃脱死亡。我们生到这个世界来履行某些职责,就像来自乡村的人因为公事而去加尔各答一样。如果一位来宾到了有钱人家的花园,管家会对他说:‘这是我们的花园’、‘这是我们的湖畔’等诸如此类。可是,如果管家被解雇,那时就连自己的芒果树木做的柜子也不能搬走。他只能通过看门人背地里把它运走。”
放下自我,没有欲望,也就是瑜伽状态,这时人的工作就不再受业力(Karma)的控制。他说:“通过无私地工作,神的爱会在内心成长,然后,通过神的恩典,随着时机成熟,就会认识神。” 人得到神的恩典就如同父亲抓住孩子的手一样,那孩子就无需害怕和担忧,它一举解除了人的诸多昏惑和无明。
这就是认识神的三个预备:辨别,弃绝和渴望。
罗摩克里希那认为,不是谁都可以听闻真道的,他说:“我想我不该对每一个人说:‘让你的灵性意识醒过来。’人们在卡利年代罪业如此深重;如果我唤醒他们的灵性意识,我会不得不承担他们的罪。”M补充说:“当一个人准备好了,他会唤起他的灵性意识。” 走遍天下的梵社领袖维诘说:“在其他地方,我只看到百分之二,至多百分之二十五,只有在这里我才发现神百分之百的显现。” 可见,神的信息是专门对一部分人而显示的,我们已经知道,这部分人是有预备的。
而且有趣的是,这本宗教书籍充满了笑声和幽默,这既是出于罗摩克里希那的自信,也是出于罗摩克里希那因神而带来的喜乐和疯狂。它与一般严肃的宗教书籍不同,这更加近似于庄子的风格,两者都有真理发出的朗朗笑声。

据《往世书》(Puranas)预言 ,常人在卡利年代是无缘得见真神的,而神的化身也会隐藏起来,以奉献者的身份显现,除了他身边的人,无人得晓此事。而罗摩克里希那在他生前也仅是在众多崇拜者和弟子们之间说法,那毕竟是小范围内的传道。但他在生命终结时候有过预言——“我在走之前会把整件事公诸于世。” 而且,这一预言果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以兑现。随着辨喜的一举成名,“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Ramakrishna Mission)在他去世十年后的1897年创立,而且发展很快,迅速超过了梵社(Brahmo Samaj)等较早的印度宗教组织,时至今日,这一传道会一直是印度教在海内外有极大影响力的改革社团。
由于得闻真道的福气,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M。因为像罗摩克里希那这等人物一旦开悟,便与书写无缘,他们的方式是言说和宣示,他们会迅速成为上帝的一只只漂亮的笛子,传达着神那悦耳的音响,精神勃勃,品质优异,远较那些著书立说者为精纯。而罗摩克里希那更是如此,他不曾接受什么文化教育,书写对于他而言原是不可能的。他成了神的工具,而M又成了他的工具,M于1882年与罗摩克里希那在加尔各答郊外的卡利神庙里相遇,这一相遇在人类那一年的历史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其意义却非比寻常。尤为值得一提的是,M是主动地将自己消融,消融,在书中他将自己的名字掩去,他称呼他自己为「M」,以完全的第三人称来表达,消融了主观,消融了自我,这是一个伟大的弟子,真正深谙印度教哲学的精髓者!其实我们知道他的真名,他的名字是摩亨佐纳特•格塔(Mahendranath Gupta),是一个孟加拉国人,但是他在书中从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他像一面纯粹的镜子,不将不迎,使得罗摩克里希那的那些电光石火般的智慧被他一一收集在他的记忆里,然后,在罗摩克里希那去世之后,将它写入了书中。罗摩克里希那在世时就曾预言,辨喜(Vivekananda)是英雄,是剑,他指向世界;而M是侍女,是拐杖,他扶持着罗摩的身体,保存着罗摩的思想。 两人的意义不同,但作用皆甚大。

近几年,国人在异域文化典籍的引介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谓琳琅满目,灼灼大观。但是其视野显然还过于单一,基本上局限于欧美及上溯至古典时代的希腊和罗马文化视界内,而对近旁的印度文化,比如有8亿信徒的印度教典籍我们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译介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除了两大史诗,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和《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等外,最近才看到了钵颠阇利的《瑜伽经》(Yoga Sutras),辨喜的《瑜伽之路》(The Way of The Yoga)等少数几本书藉译成汉语。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第二轴心时代的各种征兆已经呼之欲出之际,我们必须要有全球的视野,必须有主动迎候各种灵性文化的宏大胸怀。而像《室利•罗摩克里希那言行录》一书应是第二轴心时代的重要资源,它所包含的信息已经涉入了人类普世经典的各个维度,且是由一个活着的圣人以活的形式来现身说法,对它的阅读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预备。像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就曾这么说:“罗摩克里希那的故事是一个宗教实践的故事。他的一生使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见神。” 所以,它的被国人译介过来,应该说是恰逢其时、从而让众人悦纳的。在此,我们祈愿它能成为裸者之衣,贫者之财,和弱者之拐;还祈愿它成为渴者之水,饥者之食,和暗者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