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讳言,浙师大是个读书的好去处,清晨可以在初阳湖边朗诵英语,晚上可以在人文大楼的某个偏僻角落熟记古代的经典,这几乎已经成了我目前生活的基本状况。湖光美色俱在眼前,非但令人耳目爽洁,而且使人精神愉悦,偶尔从韦勒克厚厚的《文学理论》和铃木大拙幽玄奥妙的禅悦中抬头四顾,皆能令神游他乡之心振奋不已。此情此境已达美学上的“悦神悦志”的理想境界。《学记》有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很显然,古人喜欢将真理比做美餐,可以让人大快朵颐。同理,与好的老师相比,听某些水准有问题的教授的教学犹若吞食一顿败肉。手持古代经典,乱弹者有之,胡诽者有之,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的确是委屈和亵渎了前圣先贤,让人为之瞠目结舌。
但优秀的老师其讲课却令人如闻仙音,如食佳肴,如睹美色。比如年轻的文艺学老师刘彦顺,另一长者王尚文教授就更是如此。王尚文教授激情饱满,风格独特,绝非俗辈可比,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个思想家,然后才是professor。他可以悄无声息地坐在教室,突然张口曰:“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古人说的,我认为这是鬼话!”于是一堂旁征博引,精彩无比的课开始了。为了确证自己的论点,他一会儿“雅斯贝尔斯曰”,一会儿“海德格尔曰”,老头子已年近古稀,在引证这些原话的时候,真难为了他,一手持着老花眼镜,一手迅速翻阅材料,居然能够被他一一觅得,确证不诬,然后面露喜色。弟子们除了敬重老头子治学严谨以外,感觉此老殊甚可爱也哉!
现在解读几行他上课随口说出的格言,以作为自己入门和初学的印迹,故曰《初学记》云云。
此记。
格言一:教育根本实质是道德,指向人心好的一面。
应该说,无论是就原罪说(性恶论)的现实主义态度,还是性善论的理想主义精神,不管何等偏差极端的思想背景,都不能消去教育的这一要义和内在本质,它指向了人心中善的一面。所有的理想教育都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和前提,那就是:教育是强者对弱者的援助,而且,弱者可以依靠这种援助变得强大,独立并且得以成长。未成年的学生,非但是生理上的弱者,知识技能上的弱者,更是精神品质意义上的弱者和道德修行上的弱者。一句话,非但是生理上的未成年,更是精神上的未成年。而教育之道就是促成这种精神上的成年,给眼前的学生以有力的援助:如其有恶,则弃恶扬善;如其有善,则使其发奋扬厉,使善的力量变得真正强大和坚定。我在《精神的黄昏》中曾说:“善是为摆脱物性(机械性)和动物性(本能性)而进行的精神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又同时体现为人性。”我已经确信,人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不是道路上的某个一劳永逸的端点,它是无限延伸的,美和善是在这种延伸之中自然产生或者说涌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而这种基本方向的形成,并不仅仅依赖于单纯的道德教育,更是知识教育本身的使命(优秀的知识总是在培养着人心中“向智而善”的一面,从中国古人的“知”与“智”相通中可以见出,有知者必有智,或者说,无智之知勿为知,是没有资格称为“知”的),更是传授者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的结果。所以,在关于教育的种种不同的本质说里面,首先必须是道德的,然后才能够论及其他。这一原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要求十分苛刻,但也正因如此,教育才是一个沉甸甸的事业,一个伟大的使命!
格言二:教学有两类:谋利的教学和教育的教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爱的缺失,还是爱的充盈。
为了确证此一论题,王教授援引了德国大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的经典话语,曰:“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是施与――是自我升华。”是的,真正伟大的教育之道,应该是朝着“人的方向”大步前行,而不是向“物的方向”迅速下坠。同为自然演化的产物,人和物的分道扬镳就在于前者有爱,后者失爱。爱,是人性的方向,是这世上的“光”的来处,而物化的道路乃“失爱之路”,这也就是谋利的教学,也是物质主义对人心发动的最强势的攻击。法国女神学家薇依说:“支配宇宙的两种力量:光和重力。”而且,两种力量的方向正好相反。一切自然的事物都受重力法则支配,只有人性才是受光的法则支配,当人性迷失或逐渐泯灭之时,人降落到了自然的层面、物的层面,开始由重力法则支配,而不再蒙受光照和神恩了。王教授质问云:“整个世界世风日下,教育如何独善其身?”他认为,其解决之道就是“爱”——爱心的培养和壮大就是解决之道。这应该是个无与伦比的事业,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原本就是谋利的结果,是被逼的结果,是失爱的必然归宿。可以这么说,一个教育者如果与爱无关,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切断了与教育真理的隐密源头的联络,出之于其口的只能是些零碎的知识和谋利者的话语,那显然无法对人类脆弱的心灵以有益的补助。只要爱心不死,教育真理的花儿必会历劫不败,等着吧,理想的一天!
格言三:人是意义的动物。
当然,这一格言曾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重复出现,这也印证了它本身意义的不朽性。如今在王尚文教授的教学论中乍然出现,破空而来,居然获得了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教育是帮助他者(以及自我)寻找,确证和回归意义的精神性行为。这就为普通的教育行为赢取了形而上的崇高席位。
的确,人生在世,有无穷无尽的悲哀在覆盖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包围和挤压我们已经显得脆弱不堪的人性。其中,最本质和最难克服的哀感就来自于“人是有限的时空存在物”这一哲学命题。经上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生命的诞生和澌灭其实只是瞬间的事情,青春成垂暮,红颜变白发不过是翻手覆掌之间。时间摆弄起人的生命,就象狂风摆弄一片树叶和一粒微尘。正如诗人洛维尔所云:“我象那失魂的风,航行于无垠的天空,经历命运的播弄。”真的, 在时间里面,人类究竟要隐忍多少的无奈和苦痛啊?尤其是在夜半梦回,幡然苏醒之际,不禁要痛哭失声,铺天盖地的悲哀席卷过来,让无数敏感的灵魂仓皇失措。是的,面对强大的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问一问:得胜之道究竟在哪里?谁将是宇宙真正的王者?所幸我们已经有无数的前圣先贤早就列队在前,他们在经过重重的疑虑,穿过思想的种种暗角,并且逃过悲哀的致命纠缠,终于痛悟到:意义,乃是自我确证之途,也是作为弱者的人类获取强大力量赢取不朽光芒的必经之路。笛卡尔曰:“我思故我在。”萨特曰:“我在故我思。”王尚文教授曰:“因为意义,所以我在;因为意义,所以我思。”
格言四:把学生身上对于艺术,文学以及科学的好奇之心掐灭,其祸害甚于秦火。
孟夫子说得好,“人与禽兽差之几希,贤者存之,愚者失之。”这希罕之“几希”是人类超越于整个动物种群的基本标志,如果丧失,非但成为愚者,甚至还会沦为禽兽。孟子还曰:“饱食瑗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圣人看来,人类教育思想首先是为了使人们越来越远离禽兽,让我们持有这宝贵的“几希”,而逐渐步入理想的人性境界。这个过程用尼采的话说就是由“骆驼变成狮子”的精神独立化过程。而这一“几希”就是孔孟性善说的根本依据,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之心,对于一切美好事物怀有一种本能的追慕和敬畏。用之于学习的正途,也就是对科学,文艺的好奇和兴趣,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最本质联络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正门。理想的教育便是让我们的学生将此心葆有,充实和壮大,世界和自然的秘密就在好奇之心的探寻之下一一解密,而袒露出自己的本质。反之,如果把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些品质断然掐灭,那无异于是将人性逐一抹去的反人性行为,其祸害要远远甚于秦始皇的一把大火。王教授的理由如下:因为秦火无论如何猛烈和彻底,究竟还不能灭了人心里面的爱书求知之心。而最怕的就是,一个糟糕的教书匠把孩子身上的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几希”)一下子浇灭和倒空,使其生出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其祸害真真是可谓无与伦比,天可诛之,地可灭之也哉!
格言五:教育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即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更是为了学生的现在。
理想的教育不是一个虚空的承诺,也不是一种单一目的的达成,而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把“未来”一并包含在“现在”里面。一句话,这一过程,也就是生活本身。人类生活质量如何,一个标准就是视其快乐与否,说白了,就是教育要给人以快乐——给人以“活”(有生机,有活力,有感动,有力量)的感觉,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当下。按照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哲人的观点,人是没有未来的,只有现在。所有已逝的和末后的都是虚空,以及虚空的虚空。唯有当下,才是真实。所以,重要的是当下和现在的生活质量。而作为学生,这种质量却是通由教育行为赋予和达成。即一个人在某种教育教学情境之下,获取了当下的愉悦和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既是古人为我们提供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当前良好教育的基本前景。
当然,这种快乐不能做庸俗化的理解,它并不仅仅是表面的一个概念,更有本质的意义,有内在和外在,浅层和深层之别,我们着眼的更是本质上的快乐,它往往还能够体现为灵魂内在的震动和醒豁。因“迷失”而后“得路”,因“困惑”而后“获解”,因“混沌”而后得以“澄澈”,虽然也许要历经艰辛,却仍然不失其为教育中的快乐之道。勿求其表,唯求其真。如果这样,教育必然会结出美好的人性果子,因为《晏子春秋》有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不在原地踏步,只要走着,方向和道路都在这行走中形成,并且逐步抵达,而这一过程本身,却无疑又是甜蜜,美好的,当它变成记忆的时候,记忆就是温暖之光。
格言六:教,不是为了传道,而是为了成长和发展。
有两种成长,一是肉身生理的成长,二是精神思想的成长。前者乃受制于自然,并被自然所牵引和控制,而且,它有个极限,那就是衰老,以及死亡。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大部分悲哀就来自于此。化为一个具体的人生,那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在此一铁定的规律面前,人类几乎是一无所为,养生和养命之道亦不过是相对的策略,并无本质意义,而且容易沦为虚妄;而后者才是人类意志大显身手的领域,精神的成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还能够超越于生理的障碍和限制,不受衰老和死亡的捆绑,一句话,这种成长可以抵达不朽,与时间同在。人类的智慧是越老越有生机和活力,无数的肉身无法传递至今,而无数的精神和思想却可以穿越时空不断地赐惠和养育着我们。的确,只有存在这个领域,人们才可能谈论不朽——不朽的智慧,不朽的思想,不朽的精神和意志等等。我们也因得教育之利,才能置身其中,并且享受精神不朽的美餐。我们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精神英雄和思想巨人也因此摧毁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在此相聚一堂,欢歌笑语。
所以,教育因与不朽建立了联系,也拥有了不朽之光:教育,就是为了成长和发展。而这种成长是为了保证人性的生成,克服物性的滋长,从猪八戒里走出来,从人面狮身中走出来,从阿Q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但这一点,做起来并不象说起来那么容易,印度的古老智慧留给我们的教诲就是:人,要成为人是艰难的。在哲人眼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半成品,自然把我们带到一半的路途就弃身不顾了,剩下来的只能是依靠我们人类自身走向完美之途,这种走向,也就是我们今日所云的教育,这是真正“成为一个人”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很显然,它的伟大和神圣性已经毋须我在此加以饶舌了。
王教授的格言缤纷如云,他的雄辩和激情使得他喜欢这种语风,以上仅仅是我所听的某次课的总结。当然,多言数穷,语多必失,王教授的某些谬误也不容抹杀和避讳,比如谈论教育中的变和不变,胸次浩荡的韩子关于师道重建的意义,还有爱和爱的能力的分析和举证卡西莫多等都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磋商和修正。
我想,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感觉之一,应该是来自于弟子的挑战(当然,不是指背叛),忠于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超越于柏拉图的独得之秘。当思想家受到思想的挑战,艺术家受到艺术的挑战,而且这些挑战皆来自于自己的弟子,这应该是真理发出的朗朗笑声,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能够让一个老师激动的了,所以,孟夫子才会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大乐也。”
但优秀的老师其讲课却令人如闻仙音,如食佳肴,如睹美色。比如年轻的文艺学老师刘彦顺,另一长者王尚文教授就更是如此。王尚文教授激情饱满,风格独特,绝非俗辈可比,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个思想家,然后才是professor。他可以悄无声息地坐在教室,突然张口曰:“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古人说的,我认为这是鬼话!”于是一堂旁征博引,精彩无比的课开始了。为了确证自己的论点,他一会儿“雅斯贝尔斯曰”,一会儿“海德格尔曰”,老头子已年近古稀,在引证这些原话的时候,真难为了他,一手持着老花眼镜,一手迅速翻阅材料,居然能够被他一一觅得,确证不诬,然后面露喜色。弟子们除了敬重老头子治学严谨以外,感觉此老殊甚可爱也哉!
现在解读几行他上课随口说出的格言,以作为自己入门和初学的印迹,故曰《初学记》云云。
此记。
格言一:教育根本实质是道德,指向人心好的一面。
应该说,无论是就原罪说(性恶论)的现实主义态度,还是性善论的理想主义精神,不管何等偏差极端的思想背景,都不能消去教育的这一要义和内在本质,它指向了人心中善的一面。所有的理想教育都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和前提,那就是:教育是强者对弱者的援助,而且,弱者可以依靠这种援助变得强大,独立并且得以成长。未成年的学生,非但是生理上的弱者,知识技能上的弱者,更是精神品质意义上的弱者和道德修行上的弱者。一句话,非但是生理上的未成年,更是精神上的未成年。而教育之道就是促成这种精神上的成年,给眼前的学生以有力的援助:如其有恶,则弃恶扬善;如其有善,则使其发奋扬厉,使善的力量变得真正强大和坚定。我在《精神的黄昏》中曾说:“善是为摆脱物性(机械性)和动物性(本能性)而进行的精神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又同时体现为人性。”我已经确信,人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不是道路上的某个一劳永逸的端点,它是无限延伸的,美和善是在这种延伸之中自然产生或者说涌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而这种基本方向的形成,并不仅仅依赖于单纯的道德教育,更是知识教育本身的使命(优秀的知识总是在培养着人心中“向智而善”的一面,从中国古人的“知”与“智”相通中可以见出,有知者必有智,或者说,无智之知勿为知,是没有资格称为“知”的),更是传授者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的结果。所以,在关于教育的种种不同的本质说里面,首先必须是道德的,然后才能够论及其他。这一原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要求十分苛刻,但也正因如此,教育才是一个沉甸甸的事业,一个伟大的使命!
格言二:教学有两类:谋利的教学和教育的教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爱的缺失,还是爱的充盈。
为了确证此一论题,王教授援引了德国大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的经典话语,曰:“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是施与――是自我升华。”是的,真正伟大的教育之道,应该是朝着“人的方向”大步前行,而不是向“物的方向”迅速下坠。同为自然演化的产物,人和物的分道扬镳就在于前者有爱,后者失爱。爱,是人性的方向,是这世上的“光”的来处,而物化的道路乃“失爱之路”,这也就是谋利的教学,也是物质主义对人心发动的最强势的攻击。法国女神学家薇依说:“支配宇宙的两种力量:光和重力。”而且,两种力量的方向正好相反。一切自然的事物都受重力法则支配,只有人性才是受光的法则支配,当人性迷失或逐渐泯灭之时,人降落到了自然的层面、物的层面,开始由重力法则支配,而不再蒙受光照和神恩了。王教授质问云:“整个世界世风日下,教育如何独善其身?”他认为,其解决之道就是“爱”——爱心的培养和壮大就是解决之道。这应该是个无与伦比的事业,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原本就是谋利的结果,是被逼的结果,是失爱的必然归宿。可以这么说,一个教育者如果与爱无关,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切断了与教育真理的隐密源头的联络,出之于其口的只能是些零碎的知识和谋利者的话语,那显然无法对人类脆弱的心灵以有益的补助。只要爱心不死,教育真理的花儿必会历劫不败,等着吧,理想的一天!
格言三:人是意义的动物。
当然,这一格言曾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重复出现,这也印证了它本身意义的不朽性。如今在王尚文教授的教学论中乍然出现,破空而来,居然获得了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教育是帮助他者(以及自我)寻找,确证和回归意义的精神性行为。这就为普通的教育行为赢取了形而上的崇高席位。
的确,人生在世,有无穷无尽的悲哀在覆盖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包围和挤压我们已经显得脆弱不堪的人性。其中,最本质和最难克服的哀感就来自于“人是有限的时空存在物”这一哲学命题。经上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生命的诞生和澌灭其实只是瞬间的事情,青春成垂暮,红颜变白发不过是翻手覆掌之间。时间摆弄起人的生命,就象狂风摆弄一片树叶和一粒微尘。正如诗人洛维尔所云:“我象那失魂的风,航行于无垠的天空,经历命运的播弄。”真的, 在时间里面,人类究竟要隐忍多少的无奈和苦痛啊?尤其是在夜半梦回,幡然苏醒之际,不禁要痛哭失声,铺天盖地的悲哀席卷过来,让无数敏感的灵魂仓皇失措。是的,面对强大的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问一问:得胜之道究竟在哪里?谁将是宇宙真正的王者?所幸我们已经有无数的前圣先贤早就列队在前,他们在经过重重的疑虑,穿过思想的种种暗角,并且逃过悲哀的致命纠缠,终于痛悟到:意义,乃是自我确证之途,也是作为弱者的人类获取强大力量赢取不朽光芒的必经之路。笛卡尔曰:“我思故我在。”萨特曰:“我在故我思。”王尚文教授曰:“因为意义,所以我在;因为意义,所以我思。”
格言四:把学生身上对于艺术,文学以及科学的好奇之心掐灭,其祸害甚于秦火。
孟夫子说得好,“人与禽兽差之几希,贤者存之,愚者失之。”这希罕之“几希”是人类超越于整个动物种群的基本标志,如果丧失,非但成为愚者,甚至还会沦为禽兽。孟子还曰:“饱食瑗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圣人看来,人类教育思想首先是为了使人们越来越远离禽兽,让我们持有这宝贵的“几希”,而逐渐步入理想的人性境界。这个过程用尼采的话说就是由“骆驼变成狮子”的精神独立化过程。而这一“几希”就是孔孟性善说的根本依据,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之心,对于一切美好事物怀有一种本能的追慕和敬畏。用之于学习的正途,也就是对科学,文艺的好奇和兴趣,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最本质联络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正门。理想的教育便是让我们的学生将此心葆有,充实和壮大,世界和自然的秘密就在好奇之心的探寻之下一一解密,而袒露出自己的本质。反之,如果把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些品质断然掐灭,那无异于是将人性逐一抹去的反人性行为,其祸害要远远甚于秦始皇的一把大火。王教授的理由如下:因为秦火无论如何猛烈和彻底,究竟还不能灭了人心里面的爱书求知之心。而最怕的就是,一个糟糕的教书匠把孩子身上的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几希”)一下子浇灭和倒空,使其生出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其祸害真真是可谓无与伦比,天可诛之,地可灭之也哉!
格言五:教育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即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更是为了学生的现在。
理想的教育不是一个虚空的承诺,也不是一种单一目的的达成,而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把“未来”一并包含在“现在”里面。一句话,这一过程,也就是生活本身。人类生活质量如何,一个标准就是视其快乐与否,说白了,就是教育要给人以快乐——给人以“活”(有生机,有活力,有感动,有力量)的感觉,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当下。按照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哲人的观点,人是没有未来的,只有现在。所有已逝的和末后的都是虚空,以及虚空的虚空。唯有当下,才是真实。所以,重要的是当下和现在的生活质量。而作为学生,这种质量却是通由教育行为赋予和达成。即一个人在某种教育教学情境之下,获取了当下的愉悦和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既是古人为我们提供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当前良好教育的基本前景。
当然,这种快乐不能做庸俗化的理解,它并不仅仅是表面的一个概念,更有本质的意义,有内在和外在,浅层和深层之别,我们着眼的更是本质上的快乐,它往往还能够体现为灵魂内在的震动和醒豁。因“迷失”而后“得路”,因“困惑”而后“获解”,因“混沌”而后得以“澄澈”,虽然也许要历经艰辛,却仍然不失其为教育中的快乐之道。勿求其表,唯求其真。如果这样,教育必然会结出美好的人性果子,因为《晏子春秋》有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不在原地踏步,只要走着,方向和道路都在这行走中形成,并且逐步抵达,而这一过程本身,却无疑又是甜蜜,美好的,当它变成记忆的时候,记忆就是温暖之光。
格言六:教,不是为了传道,而是为了成长和发展。
有两种成长,一是肉身生理的成长,二是精神思想的成长。前者乃受制于自然,并被自然所牵引和控制,而且,它有个极限,那就是衰老,以及死亡。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大部分悲哀就来自于此。化为一个具体的人生,那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在此一铁定的规律面前,人类几乎是一无所为,养生和养命之道亦不过是相对的策略,并无本质意义,而且容易沦为虚妄;而后者才是人类意志大显身手的领域,精神的成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还能够超越于生理的障碍和限制,不受衰老和死亡的捆绑,一句话,这种成长可以抵达不朽,与时间同在。人类的智慧是越老越有生机和活力,无数的肉身无法传递至今,而无数的精神和思想却可以穿越时空不断地赐惠和养育着我们。的确,只有存在这个领域,人们才可能谈论不朽——不朽的智慧,不朽的思想,不朽的精神和意志等等。我们也因得教育之利,才能置身其中,并且享受精神不朽的美餐。我们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精神英雄和思想巨人也因此摧毁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在此相聚一堂,欢歌笑语。
所以,教育因与不朽建立了联系,也拥有了不朽之光:教育,就是为了成长和发展。而这种成长是为了保证人性的生成,克服物性的滋长,从猪八戒里走出来,从人面狮身中走出来,从阿Q中走出来,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但这一点,做起来并不象说起来那么容易,印度的古老智慧留给我们的教诲就是:人,要成为人是艰难的。在哲人眼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半成品,自然把我们带到一半的路途就弃身不顾了,剩下来的只能是依靠我们人类自身走向完美之途,这种走向,也就是我们今日所云的教育,这是真正“成为一个人”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很显然,它的伟大和神圣性已经毋须我在此加以饶舌了。
王教授的格言缤纷如云,他的雄辩和激情使得他喜欢这种语风,以上仅仅是我所听的某次课的总结。当然,多言数穷,语多必失,王教授的某些谬误也不容抹杀和避讳,比如谈论教育中的变和不变,胸次浩荡的韩子关于师道重建的意义,还有爱和爱的能力的分析和举证卡西莫多等都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磋商和修正。
我想,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感觉之一,应该是来自于弟子的挑战(当然,不是指背叛),忠于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超越于柏拉图的独得之秘。当思想家受到思想的挑战,艺术家受到艺术的挑战,而且这些挑战皆来自于自己的弟子,这应该是真理发出的朗朗笑声,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能够让一个老师激动的了,所以,孟夫子才会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大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