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策] 死于非命的4S店



年景好的时候,我们是非常乐观的,一边修路一边通车的事情我们经常在做,并且屡屡成功。譬如,我们乐观地扩大我们的汽车产能,或者,由于我们拥有的品牌不错,让我们赚到了很多的钱,于是我们一下子同时在几个地区申请建同品牌的4S店,也或者,我们突然心血来潮,搞起了房地产,干起了多元化经营。

当我们短贷长投的时候,我们在经营规模上很快当上了“老大”,四顾之下,已然惟我独尊。

然而转瞬之间,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大规模,大资产都成为我们不堪重负的大包袱。这正如人的身体,致命的疾病有很多种,无论你得上哪一种,都可能会失去生命。

企业也如此。

一些经营者,始终笃信自己是一个不会犯错误的人。事实却是,我们所犯的错误常常是很低级的。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之后,我们可能已经拥了十几个甚至更多的4S店,我们的投资人发现,当初起步的时候,不过用了二、三千万而已。一个注册资金仅1000万元的4S店,甚至可以从银行和厂商的财务公司贷出上亿元的资金。如果我们从金融杠杆的角度看,他的资金已经被放大了十倍以上,如同期货中的保证金。某种角度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次级贷款者”。如果当这样的贷款能力被“超水平”发挥的时候,这种情形下的投资人已经用贷来的资金投资了几十家4S店。当风吹来雨打来的时候,他会被迫用已经抵押过的商品车再做二资抵押,以填补他无休无止的资金渴求。于是,当有一天他实在无法闪展腾挪的时候,悲剧开始上演,资金链断裂,投资人便会像冰岛小国的人们一样,从“大富翁”一下子变成“大负翁”。

这个帐是很容易算的,假如他是以十倍的资金杠杆在运行企业,如果他在某个时间的现金流损失(譬如亏损或车辆滞销)超过了百分之十,那么他就会立即到达资金链断裂的警戒线。事实上,在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肆虐的今天,这样的情形愈来愈容易出现了。

在以往的年度里,拥有强势品牌的经销商用赚来的钱做滚动发展也许是可以的。天不有测风云!四面开花的建店扩张让大量鲜活的流动资金一下子沉淀在分布于几个地区的钢筋水泥里。眼看银行贷款一笔笔到期,而厂商的压库又随之而来,若是进口车,更难以调整进货数量,如此这般之下,曾经被视为“巨人”的经销商很可能便轰然倒下,或被迫割肉卖店,或关门大吉。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可叹!这几乎是许多汽车经销商们惯常的企业发展模式。当我们看到自有资金十分有限,同时盈利也非常有限的经销商们一个个成为貌似庞大的经销商集团的时候,笔者深深地为此慨叹,即使是一些情形稍好一些的,其盈利的大部分也都支付了各种费用,而这些费用中最大的一项,很可能就是财务成本(按照年息6.66%,一个亿资金的贷款利息每年是666万元)。

这是一笔算不过来的帐!它让很多的经销商们变得弱不禁风,成为典型的林黛玉4S店。如果说,注定这样的金融海啸之下会有汽车经销商倒下,无疑这些玩高杠杆的经销商是第一批的牺牲者。在我们的周围,已然有不少的同行们倒下,据笔者观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美国的“次级贷款”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那么,高杠杆则是经销商们倒闭潮的最先引发点。某种意义上,这些高杠杆的经销商就是汽车服务行业的“次级贷款人”。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企业的一种不正常死亡。或者称之为“死于非命”。

不景气的经济环境让我们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因此,虽然积重难返,亡羊补牢的机会仍然还是有的,其中,适当收缩战线,松一松绷紧的资金链仍然是可以做的一件事。

当断不断必然后患无穷,如同股市的割肉离场,虽然痛苦,比之倒闭死亡,毕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举。当我们从“虚胖”的几十家4S店集团成为十家结结实实的4S店集团时,我们将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当疾病危及生命,我们的选择是生存,无论治疗的过程如何痛苦。

我们期望企业的生命是延续的,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会珍惜的,如果失去这样的机会,我们将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