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爱人的奥巴马奋斗精神更强,1990年,在法学院最著名的刊物《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空缺时,奥巴马参加竞选并当选,成了这个刊物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主编。奥巴马能当选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并且已经发表数篇文章。其次,他人缘好,有号召力。第三,他是自由派和保守派都可以接受的缓冲人物。奥巴马本人是自由派,但是他从不以自己的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自居,而是会认真和仔细地聆听他人不同的意见,并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后,他有说服人的耐心和技巧。在选举中,当保守派意识到他们的候选人没有足够的票当选主编时,他们把票转投给了奥巴马。
保守派的战略性投票可以说是成功的。奥巴马出任主编后,开始考虑如何给编辑部75个工作人员分活。虽然奥巴马相信黑人、妇女和其他少数民族需要在编辑部有更多的声音,但是他也坚持任人唯贤、不以肤色和性别为做决定的基础。他选出一个有来自各个种族背景的编辑班子,并根据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分配职责。很多黑人学生因此对奥巴马十分不满。他们认为他应该利用职权更多地为他们谋利益。在奥巴马公正和务实的领导下,编辑部的人都服气,刊物也办得十分出色。
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学评论》第一位黑人主编的消息在法学界不胫而走,不仅哥大律师事务所打电话请他去工作,一家出版社也约请他写一本回忆录(即后来的《源于父亲的梦想》)。当芝加哥的一家事务所打电话请奥巴马去他们那里工作,接电话的人说,他们是第647个给奥巴马提供工作的。不过,经过深思熟虑,奥巴马接受了芝加哥事务所的工作。奥巴马想在离米歇尔近的地方找工作;此外,他想做民权和种族歧视诉讼,而这家事务所又是专门打这种官司的。1991年夏天,奥巴马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到了芝加哥。
在奥巴马去律师事务所上班之前,他承诺先在芝加哥的社区做6个月的选民登记工作。这项名为“大家去投票”的项目一共在芝加哥地区登记选民15万,不仅为克林顿1992年赢得伊利诺依州起到了作用,也使得卡罗尔•莫斯利•布朗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黑人联邦参议员。1992年10月18日,奥巴马和米歇尔在三一教堂结婚,证婚人是赖特牧师。奥巴马结了婚,有了很好的工作,白天在律师事务所上班,晚上去芝加哥大学教宪法,其他时间写自己的传记,生活舒适、充实和完满。
但是,奥巴马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似乎并不满足。他还想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跃跃欲试地等待着自己的机会。1995年,伊利诺依州黑人女参议员爱丽丝•帕尔默决定竞选联邦众议院议员。奥巴马决定去竞选她留出的空缺,帕尔默也支持奥巴马参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帕尔默的竞选出师不利,她很快就意识到她不可能击败对手当选。三思之后,她决定退出参选联邦众议员,并劝奥巴马退出竞选,让她重回州参议院。很多芝加哥都市区民选黑人官员都认为奥巴马初来乍到,来日方长,应该给帕尔默腾路。但是,奥巴马的竞选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且他是一个政治抱负远大的人,不肯就范。帕尔默之后宣布与奥巴马竞争。为了重新加入竞选,帕尔默必须要拿到一定数量的选民请愿书,而且她很快就拿出100个选民恳求她参选的请愿书。奥巴马怀疑帕尔默可能在请愿书上做了手脚,就公开提出认证这些请愿书。果不其然,很多请愿书上的签名不是真的。帕尔默被剥夺了参选资格,奥巴马获得提名,并在11月7日的大选中当选。
奥巴马当选那一天,安妮在檀香山去世。
还在印尼的时候,安妮就感到不舒服。那里的医生说她消化不良,无碍大事。她到美国复诊,被诊断出有卵巢癌。到1995年下半年,她已经无法继续自己在印尼的工作,返回了夏威夷。安妮的博士论文发表于1992年,长达1000多页,以人类学的方法,仔细考证了印尼金属工匠和金属制造业从荷兰殖民时期一直到苏哈托掌权几百年内的变迁。从1979年开始进入研究,到1992年博士论文问世,长达13年。夏大人类学系主任爱丽丝•杜威说,安妮从来没有抱怨过。论文的每一章都是人类学研究的瑰宝。除了在印尼做人类学研究之外,这些年安妮还在印度、巴基斯坦和纽约工作过,主要在这些地方的贫困地区建立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的网络。
母亲生病的时候,玛雅在纽约大学读研究生。奥巴马和她都没有料到母亲的病已经很重了。安妮去纽约检查的时候坐在轮椅里,并告诉玛雅,希望玛雅12月放假的时候到夏威夷看她。可是到了11月,癌细胞扩散很快,医生开始给她注射吗啡。安妮自知可能过不去了,有天晚上给玛雅电话,说她很害怕。玛雅知道事情不好,立即安排返回夏威夷。奥巴马正进入竞选的最后冲刺。
玛雅是11月7日到的,母亲已经不会说话。晚上11点,安妮去世了。奥巴马第二天从芝加哥赶了回来。奥巴马的回忆录《源于父亲的梦想》刚刚出版。站在母亲的遗体前,奥巴马突然感到对他的生活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母亲。即使在他们长久分离的时候,母亲经常给他写信,让他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的善良。
奥巴马和玛雅在夏大东西方中心的日本花园为母亲举行了追悼仪式,有20多个朋友参加。之后,他们驱车去檀香山南面的哈那乌玛湾海滩。母亲的遗嘱是把她的骨灰撒在这里。她跟夏威夷心心相印,它的美丽给她安静,它的宽容教她爱人,它的大学让她结识了自己的孩子的两个父亲。安妮是喜欢旅行的人,她希望死后自己也可以从这里再出发,魂游世界。
奥巴马和玛雅一把一把地把骨灰投入大海,其他朋友向海水里扔花瓣。突然,一个巨浪打来,淹没了他们眼前像熨衣板一样的巨岩,甚至把停车场警告观景人有危险的牌子也冲走了。玛雅后来对《华盛顿邮报》的一个记者说,“那是一个很滑的地方,但我们当时觉得很安稳。那个浪蓦地就来了,好像是她在对我们说再见。”
安排好母亲的后事,奥巴马回到了芝加哥。次年,他的从政生涯开始了。
虽然芝加哥的一些黑人政治家不喜欢奥巴马把帕尔默“赶出”政界的手腕,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对奥巴马表示支持,其中就有埃米尔•琼斯。琼斯是州议会黑人党团的主席,议会的一个白人助手丹•休蒙协助奥巴马。休蒙给奥巴马的第一个建议是如果他以后还想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他就需要走出芝加哥,到伊利诺依州的其他地方去走走看看。住在芝加哥之外的大都是务农的中产阶级白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他们是最反对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群体。奥巴马接受了他的建议,频繁到伊利诺依州的南部走访。他感觉他们就像他的外公外婆,可以交谈和交流。白人也对他越来越有好感。
伊利诺依州的议会中民主党是少数,要想让自己的提案变成法律,没有共和党的支持不可能实现。在奥巴马任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他每年都使得14个提案变成法律,到了第三年,他的60个提案中有11个变成了法律。他的成功主要在于他能跟共和党的同事一起切磋和交流,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求同存异,这是奥巴马在《哈佛法学评论》杂志当主编时学到的本领。不久,奥巴马做了参议院健康与社会服务委员会的主席。
1999年,他和米歇尔的第一个女儿出生。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奥巴马似乎可以止步不前了。但是,奥巴马的政治抱负似乎还没有得到满足。2000年,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跟芝加哥的现任市长理查德•戴利竞选市长,一是跟芝加哥的现任联邦众议员鲍比•拉什竞选众议员。拉什是黑人,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崇尚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的“黑豹组织”著名成员之一。到了80年代,拉什悔过自新,先是开始卖保险,之后从政,先当选芝加哥市议会成员,1992年,他当选联邦众议员。奥巴马决定跟拉什较量,试图取而代之。论资历,拉什已在国会做众议员四任,在芝加哥地区和全国家喻户晓,而奥巴马仅在芝加哥的南区做过社区组织工作,并在州参议院工作5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芝加哥很多黑人认为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因此不够“黑”,不懂美国黑人的困难和困境,不理解他们的心思和追求。但是,奥巴马在决定是否参选时思考再三,觉得自己既可以鼓动黑人选民,也对白人选民有感召力,并可以抓住拉什在国会无所作为做文章,因此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在募捐到一些竞选经费后,奥巴马觉得胜算更大了。
但是,奥巴马不仅太操之过急,而且错误判断了自己的能量,更没有想到接近选举时还发生了意外。首先,拉什在绝大多数黑人选民心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据当时的民调,奥巴马的知名度是11%,而拉什是90%。其次,奥巴马从普纳候洗礼学校到哥伦比亚大学再到哈佛法学院,在许多选民眼里,他是书呆子,是精英,可望而不可即。第三,他募捐的经费远远不够,在竞选时甚至不得不动用自己的信用卡借款。第四,1999年10月18日,拉什的儿子在芝加哥街头被枪杀,举市震惊。拉什的家庭面临如此悲剧,奥巴马无法在竞选中直接攻击他。最后,当伊利诺依州长乔治•瑞安召开紧急州议会,要求投票通过他提出的控制枪支的《伊利诺依州社区安全法》时,奥巴马正在夏威夷度假,没有赶回来投票,州长的议案没有被通过,奥巴马被媒体和选民激烈批评。奥巴马在预选中一败涂地。奥巴马的政治生涯像是到了尽头。当地一家电视台的评论员在一次节目中发问,“奥巴马死了吗?”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惨案发生。事后不久,后来成为奥巴马的主要助手的大卫•艾克斯罗说,“‘9•11’之后,三年之内,任何叫奥巴马的人都不能在选举中获胜。”(“9•11”恐怖攻击的策划者是本•拉登,而拉登的一个名字,奥萨马,跟奥巴马的名字仅差一个字。据说,有一次,一个奥巴马的支持者去白宫,布什总统看到他胸前挂着一个奥巴马纪念章,脸色突然阴沉下来。经过解释,布什才明白此奥巴马非彼奥萨马。)
2000年,在预选中大败之后,奥巴马心灰意懒,决定去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散心。会务组没有邀请他,他也不是伊利诺依州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洛杉矶,他去一家酒店入住,前台的服务生告诉他,他的信用卡拒付。他在竞选时曾用信用卡支付费用,信用卡公司已经关闭了他的账户,并在讨债。奥巴马只好支付现金。他看到了戈尔和利伯曼接受提名,并衷心希望他们可以守住白宫。戈尔最后在佛罗里达以537票败给了布什,从后门进了白宫。奥巴马被打败了,但没有被打垮。他一面卧薪尝胆,等待新的时机;一面跟妻子照顾2001年出生的第二个女儿,工作,写作,上课,支付教育贷款。“9•11”之后,奥巴马试图更上一层楼的计划更显得渺茫。不过,奥巴马在州议会没有松懈,而是快马加鞭。到奥巴马2005年离开春田市,他一共参与了280个立法议案的起草和通过。
2002年,伊利诺依州的政治局势有了巨大变化。该州共和党参议员彼得•菲茨吉拉德面临换届选举,而他连选连任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奥巴马决定再试身手。他需要证明他可以成功,他需要用胜利去安抚自己,慰藉被自己的失败压倒的父亲,纪念一直渴望他成功的母亲。同时,如果他能夺取这个共和党一直掌控的席位,他就可以为民主党在参议院打翻身仗,而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可以掌控立法的议程。
但是,奥巴马还不能马上宣布参选,因为芝加哥另外一名更为有名的非裔民主党人也在考虑是否参选。这位民主党人是卡罗尔•莫斯利•布朗,1992年当选联邦参议员,1998年被菲茨吉拉德击败,正在考虑是否参选进而东山再起。奥巴马征求其他同事的意见,他们似乎都主张他参选。他又去征求米歇尔的意见,而妻子没有表示不支持,只是说,如果输了,全家就要靠喝西北风度日了。奥巴马向她承诺他可以再写一本书给家里挣些外快。最后,布朗决定不竞选联邦参议院,而是直接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奥巴马在党内的障碍不复存在,也不会有人再指责他不给老前辈面子和机会。但是,更大的困难是奥巴马能不能募捐到需要在全州全面铺开的竞选经费,保守的估计是不能少于1000万美元。奥巴马与大卫•艾克斯罗打电话,看看他是否愿意出任自己的竞选中心主任。艾克斯罗此时正在寻找有成功因素的政治家提供咨询,但是他对奥巴马是不是可以平步青云还没有把握,有些犹豫不决。
2002年10月2日,奥巴马在芝加哥街头发表反对布什总统出兵伊拉克的演说(见本章第一节)。这一次演讲改变了奥巴马的政治环境,也可能大大缩短了他冲击政治峰顶的距离。
虽然国内有不同的声音,也有坚决反对的少数派,但是“9•11”后的美国少了耐心,多了仇恨;少了分析,多了暴躁;少了外交,多了鲁莽。国会两院投票授权布什总统出兵。尽管萨达姆最后同意联合国视察员进入伊拉克,布什总统于2003年3月20日下令入侵伊拉克。美国进入战争。
有政治抱负的人不止奥巴马一个,仅参加民主党联邦参议员候选人提名的就有7个。对奥巴马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商人布莱尔•赫尔。赫尔的优势是他本人是百万富翁,同时也是伊利诺依州各大工会和其他组织中意的候选人,已经募捐了2900万美元的竞选基金,而奥巴马只有一个四个人组成的竞选中心。他们的判断是,对黑人选民来说,他们已经基本原谅奥巴马9年前的不知天高地厚,他的诚恳,他在社区的兢兢业业,他在州议会提出和得到通过的帮助黑人的法案都让他们感觉到奥巴马是哥们,不是伪君子。对白人来说,他的来自堪萨斯的母亲、他任劳任怨持家立业的外公、他所接受的精英教育和他出任《哈佛法学评论》的主编的经历都让他们觉得奥巴马不是外人。
很多局外人并不这样看,他们说,奥巴马会像预选的传单和标语一样很快被扫进垃圾堆。奥巴马并不听信这些分析,驱车从伊利诺依州中部和南部的一个城镇开到另一个城镇,在教堂,在咖啡馆,在工厂的会议室,在学校的餐厅,反反复复告诉蓝领工人和中产阶级的农场主,“我的父亲来自肯尼亚,因此我的名字很古怪;我的母亲来自堪萨斯,因此我有这样的口音。”他对《纽约客》杂志的一位记者说,“我熟悉这些人。他们是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做的吃的跟我长大时我外公外婆做的吃的一模一样。他们的举止,他们的感觉,他们的是非观,我都了如指掌。”拉姆•伊曼努尔曾经是克林顿在白宫的助手,现在的联邦参议员,他对《纽约》杂志的记者说,要是我在20年前在我门前的草地上扎一个牌子,牌子上是一个黑人候选人,有一个非洲名字,邻居会给警察局打电话,而警察会查验我是不是吸毒了。但是这些邻居们现在听说奥巴马来竞选,都积极踊跃去听他讲话。“奥巴马与众不同。选民觉得他是领袖,不是政客。”
也许上帝总是垂青那些更加努力和真诚的人。赫尔离婚案的一些细节被媒体披露,说他曾对自己的妻子拳脚相向。他的民调支持率骤降。艾克斯罗做了奥巴马的竞选顾问,并在一个电视广告里第一次使用了奥巴马在大选中频繁使用的“是的,我们能够”(Yes,we can!)的口号。起初,奥巴马觉得这个口号干瘪、空洞、模糊、没有具体内容。艾克斯罗坚持,于是奥巴马说,“你们是专家,我是外行,你们说能用咱就试试。”没想到,这个口号成了奥巴马的品牌,成了竞选的热点,因为它让选民看到希望,摸到变革,尝到信心。(这个口号或许可以改变美国的政治进程。)
预选的结果十分振奋人心。奥巴马得了95%的黑人选票(竞选开始,他在黑人中的民调支持率为15%,总得票率为55%)。选举夜,奥巴马的支持者高呼“是的,我们能够!是的,我们能够!”经久不息。
奥巴马进军国会山的道路上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共和党的候选人杰克•瑞安。瑞安来势并非不猛,竞选的资金也很多。但是,他派人步步不离奥巴马并录像的事被媒体披露后,选民十分反感。当媒体继而披露他离婚的细节(包括强迫妻子和他一起在众人面前做爱),瑞安仍然不愿退出,后在共和党的压力下退选。
狼狈不堪的共和党并不想让奥巴马白摘桃子,很快推出一个来自马里兰的黑人候选人艾伦•吉斯。共和党的战略一是用黑人打黑人,二是希望吉斯保守主义的观点可以有效争夺白人选票。吉斯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尖嘴利舌,在攻击奥巴马时不计事实和谎言,引起选民的厌恶。在竞选时,他最爱说的是,“耶稣也不会去投奥巴马的票”、“同性恋都是罪犯”。
几乎与此同时,即将接受民主党提名、挑战小布什的克里正在为在波士顿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寻找主题发言人,最后选定了奥巴马。对奥巴马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他崇拜的很多英雄都在这样的场合发表过主题演讲,他们包括杰西•杰克逊、比尔•克林顿和马里奥•古奥莫(前纽约州州长)。因为奥巴马的演讲不在黄金时段,因此他对发言的内容可以做主。他决定从自己的成长说起,并用自身的经历证明建立一个人人互相关爱、精诚团结的美国并非不可实现。在场的5000听众多次起立鼓掌,个个心悦诚服。很多评论家指出,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优秀的政治演讲之一。一夜之间,奥巴马从一个仅仅在伊利诺依有名的政治家成了民主党的新秀,成了全国知名的人物。当天就有人评论,奥巴马肯定是未来的总统候选人。
奥巴马事后说,“我没想到我的讲话会引起那么多共鸣。我其实就是想把我在竞选中听到的话描述出来,希望的故事,普通人天天所经历的恐惧和斗争。人们在我的演讲中听到了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因此感到亲切和兴奋。”
选举结束后,奥巴马得票率为70%,吉斯29%。
奥巴马的第一本回忆录《源于父亲的梦想》马上被再版,很快就成了全美的畅销书。出版社再接再厉,跟他一口气签了另外三本书的合同,并预支稿酬190万美元。奥巴马夫妇还了教育贷款,并在芝加哥的富人区海德公园买了一栋价值160万美元的房子。
2005年1月,奥巴马和妻子来到华盛顿的一个酒店,准备参加几天后的联邦参议员的就职典礼。奥巴马后来告诉一个记者说,“我们走出电梯,米歇尔看着我,说:‘我真不敢相信你能成功。’”
奥巴马、米歇尔和他们的两个女儿一起参加了在国会图书馆举行的就职典礼。他们六岁的大女儿问奥巴马他将来会不会当美国总统。女儿的话既让奥巴马感到甜蜜,也叫他担心。他先要在参议院干出一点成绩才能去考虑下一步,他不想让自己的同事感到他“野心勃勃”。在100个参议员里,论资历,奥巴马排名第99。他是历史上第五个被选进联邦参议院的黑人。不过,有备无患历来是奥巴马的性格。出任参议员后不久,他就跟自己的助手商量,在2005年和2006年,他要先干出成绩来,这样到了2008大选之前,或许民主党的候选人会请他做副总统候选人;如果条件成熟,他也不妨参加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对内,奥巴马加强与选民的沟通,在伊利诺依州一共召开了40次集会,听取他们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对外,奥巴马跟随其他参议员周游列国,先后去了俄罗斯、中东和伊拉克。在参议院,由于民主党这时还是少数党,立法控制在共和党手中,奥巴马尽量避免参与党派之争。他试图移植自己在伊利诺依州的经验,与共和党合作,为国家和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当他投票支持共和党的一个限制集体诉讼赔偿的额度的法案时,很多民主党人十分不满,认为他跟狡诈、与大公司同流合污的共和党人穿一条裤子。但是奥巴马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作为律师,他十分清楚,在这类诉讼中,真正受到伤害的人并不能得到补偿,反而是有些大公司快速达成庭外和解,因此受害人搞不清楚谁是罪魁祸首。奥巴马还和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麻省的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联合起草了《保证美国安全,加强移民管理》的法案。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非法移民的问题。这一法案在众议院被封杀。奥巴马还和共和党最为保守的、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参议员汤姆•寇本联合起草了《联邦消费问责与信息公开法案》和《监督法案》。头一个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把使用纳税人的资金的每一笔款额在网上公布,而后一个法案则旨在杜绝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联邦重建工作中签订任何合同时的走后门现象。两个法案都被通过。
奥巴马最重要的立法建树是他2005年与当时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来自印第安纳州的参议员理查德•鲁格一起起草的《鲁格—奥巴马法案》。该法案主要是为了提高美国国务院与俄罗斯合作寻找和限制核武器的生产和囤积。法案提出之前,他与鲁格一道访问了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乌克兰。布什总统2007年1月签署了这一法案。
2006年,奥巴马在完成自己的第二本回忆录《无畏的希望》之后,再次返回非洲。他和米歇尔先到了南非,见到了已经退休的纳尔逊•曼德拉和图图主教。奥巴马心里很清楚,没有南非政府早先的种族隔离政策,他可能还不会投身政治。之后,他们去了肯尼亚。在内罗毕,他们像好莱坞的明星一样家喻户晓。由于非洲艾滋病发病极高,奥巴马和妻子都当众抽血检查自己有没有携带艾滋病毒。
1959年,老奥巴马离开肯尼亚去美国读书,在夏威夷遇到了安妮。安妮肯定是一见钟情,老奥巴马可能是逢场作戏。无论如何,他们的仓促结合,给世界带来了奥巴马。
奥巴马从平静如水的檀香山走到熙熙攘攘的雅加达,又走回风和日丽的夏威夷,再去大千世界洛杉矶和纽约,最后来到了两极分化的芝加哥,又从芝加哥去了美国学术之都波士顿。在芝加哥,他先在穷人社区“闹革命”,继而去春田,与其他民意代表一起通过立法为人民服务。伊利诺依州的选民不嫌他的肤色,不厌他的名字,不恨他的理念,不惧他的改革,多次把他送回春田,更用选票的轿子把他抬上了国会山,还在2007年2月10日欢呼他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的角逐。
不能说奥巴马就是现代的林肯,但是他们的背景和经历的确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林肯出生在南方,搬到了伊利诺依州,奥巴马出生在夏威夷,搬到了芝加哥;林肯曾经在春田的州议会出任议员八年,跟奥巴马在州议会任职的时间差不多;林肯在1847~1849年在国会做了两年众议员,奥巴马2005~2007年在国会做了两年参议员;林肯1858年在春田议会大厦前宣布接受共和党提名竞选联邦参议员,奥巴马在同一个地方宣布参选总统提名;林肯在竞选总统前没有太多的行政和决策经验,奥巴马也同样欠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林肯的演讲气势磅礴,感人肺腑,奥巴马的演说同样不同凡响;林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废除奴隶制把国家推入战火之中,勇气和远见无人望其项背;奥巴马在80%的美国人支持布什总统入侵伊拉克时公然挑战布什,提出入侵不是解放,更不能反恐,而是泥潭和陷阱,其胆量和先知炙手可热。
如果说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令人诧异,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会更让我们目瞪口呆。林肯是共和党人,奥巴马是民主党人。共和党已经不是林肯当时的共和党,民主党也不是林肯当时的民主党,两党的纲领、宗旨和政策的变化折射了美国政治激动人心和发人深省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是不同政见者,或者说,奥巴马在促使每一个美国人都重新审视自己的种族概念和政治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理念和概念已经变得模糊甚至有了毒性。
其实,奥巴马本人就是全球化的产儿。这样的人也许可以超越种族,跨越传统,链接断层,黏合裂变,让美国再次重整河山,继续她得天独厚的大国地位。第二章奥巴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摘桃子”。
我们可以说奥巴马是一场运动,也可以说奥巴马刮起了旋风,但能更为准确地界定奥巴马现象的比喻可能是奥巴马是一张白纸,凡是梦还没有被严酷的生活所摧毁的人都可以挥舞大笔在他身上作画,而那幅画的精髓却是一个平等、团结、友爱的美国,一个心平气和对待世界并意识到自己说一不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美国,一个可以通过创新和合作去解决自己的能源问题、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美国。
这个梦想起于林肯(共和党最著名的领袖之一),在民主党的领导人如小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呵护下壮大,也被像奥巴马的父亲那样来到美国读书和打工的人所拥抱,更被马丁•路德•金插上了翅膀。林肯被刺杀了,肯尼迪被刺杀了,移民到美国的人忍受折磨和煎熬,金也被刺杀了。
一个梦,如此沉重,压断了很多人的脊梁,扭曲了很多人的灵魂,泯灭了很多人的生命。
现在,这个梦好像一股脑全部压在了奥巴马的肩头。他没有经历过战火,对他最大的考验可能是在芝加哥的街头“搞社区革命”;他没有出任过行政职务,在参选之前他管辖的最多的人可能是几十个《哈佛法学评论》杂志的编委会和几百个在联邦参议院为他工作的助手;他没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去非洲寻过根,到俄罗斯看过沉默的核武器。也许,他的崛起是他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显示了这个梦的鲜活;也许,他的获胜是他的演讲把人们带回了45年前金在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的只争朝夕的岁月;也许,他的可能当选意味着美国在经过232年血与火的历练和打磨之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腾飞。
但是,奥巴马的“梦想”如果成真,它对那些渴望和期待美国走回从前,走回那种以压迫和凌辱为代价的和谐,走回华盛顿模式就是世界模式、美国的安全就是世界的安全的年代的美国人来说就是恐怖,是威胁,是反动,是大逆不道,是违背天命和人意的。
因此,奥巴马必须被“扼杀”,而且不惜一切代价。
但是,民主意识高度发达的美国,选票真正掌握在选民的手中,求新求变的选民们最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神圣的一票投给了巴拿马。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以364票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163票)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