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是城市轨道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轨道交通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大城市纷纷兴建城市地铁。一时间,乘地铁出行也成为一种都市人的“时尚”。相比一般列车,地铁具有速度快、污染小、能耗少、准点运行、安全性高等优点,并可以有效缓解人口与交通资源、汽车与交通设施之间的紧张关系。地铁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现状的有效载体,方便了乘客出行,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此外,地铁更符合绿色交通的标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繁华都市,人群熙来攘往,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愿望等着属于他和她的缘。任何地方都会发生美丽的故事,也许是在商场、也许是在咖啡馆,又或许,是在地下铁……地下铁缩短了人的距离,但是,有人会在地下铁出口等“我”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地下铁,通向一个叫做希望的出口……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是没有边界的;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是没有出口的迷宫……有时候,我觉得已走到世界的尽头。——几米《地下铁》
地铁,使城市的内涵骤然得到了扩大。它是地下的,有些不为人知;它又是疾速运行的,充满了漂泊、离散和相思;它又是现代的、都市的,很适合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长大而又想逃离的“孩子”。喜欢地铁,不仅因为它的快捷、准时,没有堵车之忧,更在于这种前行的方式;呼啸而过的列车,带着你穿越黑暗的隧道,穿梭于一个个站点之间。看忽明忽暗的车窗上,映出自己那模糊而陌生的脸,情绪也就得以在恍惚之间沉静下来。正如《地下铁》所写的:“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
一座好的城市,总需要完善的交通体系,地铁就是其中之一。几米的《地下铁》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地下铁,通向一个叫做希望的出口。”当地下铁承载着每个人的希望渐露地面,一屡阳光从天上直射你心间时,是否感受到那是地下铁融化着城市的温情,还有你曾经不顾一切而寻找的希望出口,也正映衬着城市性格。
去不同的城市,看看它的地铁,如果有的话,你就大概能感到这个城市的所谓设计、文化与对人的尊重。
最有效率最人本的地铁是香港。转乘方便,不用全民运动,走到站台对面就是另一条线的接驳。地铁出口标示清楚,不用地图、不用问人,只要识字就能搞定。常常感叹其他城市的地铁换线为什么不能这样?大概领导们考察的时候,从来都不坐地铁的。
最有文化味道的是巴黎地铁。地铁里的广告虽然大篇大幅,可是那色彩、那模特、那种所谓巴黎风情还是让商业广告中也够巴黎。而且巴黎地铁上可是看到众多地中海边的美女,骨架纤细、皮肤好、和东方人有些像,但穿着打扮有韵味。可以在地铁贪婪地盯着美女欣赏。
最有传奇的坏典型当然是纽约。世界上最破烂的地铁在纽约,但是纽约地铁频率甚高,乘坐倒很方便。上百年的历史、黑黑的隧道、沾着脏水和垃圾的轨道、隐蔽的出入口、永远无法在一两天内搞明白的线路、还有晚上9点以后的各种恐怖联想。可是不管怎样,它就是纽约。
北京的地铁,怎么说?有一部电影叫《开往春天的地铁》,那里有着典型的外地到北京读书然后成为小白领的青春回忆。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地铁似乎成了城市新的避护所,收容着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的城市人们。每个站名背后都是一串回忆。你可以选择未来,但没法就此割断过去。但从比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去看看其他的地方了再回头看,这是一个没有进步的文化堕落的地铁。北京在中国,尤其相对上海,大家都说文化吸引人。结果呢,看看那站台依然80年代的毫无风格。那些地铁阿姨们的蓝绿制服也顽固地提醒着我们它的制造年代。如果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大概就是那根本没有品味的让人乏味的重复性大广告。这大概就是标榜的大气吧。LG shine还有飘影与loreal男士面霜,哪个不是靠连篇累牍的重复性巨大张贴来达到所谓广告效果。居然还在某个地方贴着地铁广告评奖,这些都博得青睐?
从韩国手机到韩国地铁,从北京满大街跑的合资现代出租车到韩国实地看看,韩国的现实让人失望。首尔的地铁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推动下,突飞猛进,网络密集了,也充分利用了过去深深的地下防空工程。可是呢,转线就像全民健身运动,高高的阶梯,上楼下楼;早上的地铁充斥着泡菜的味道;老婆婆堂而皇之钻过闸口逃票。
上海的地铁是最挤的。在上海还没有地铁时,就曾经有人说过:“没有地铁的上海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上海的地铁很新,从高敞的车站到流线型的列车都显示设计的现代感。站台有雪亮的水银灯,列车表面喷涂银灰色的漆,闪动金属的冷艳光泽。自从有了地铁,这城市一些人的出没就总在与它联系的地方,淮海路的百盛,太平洋,季风书店,徐家汇地下的滚轴溜冰场,人民广场的迪美和香茗。总觉得上海的地铁与他们是属于同一族类的:年轻,炫目,冷漠,行踪如风。所以,并非这城市的所有人群都是地铁的主人。地铁里有的,是十几二十岁的青涩青春,或者三十岁的写字楼的从容优越。乘坐地铁,依然喜欢观望窗玻璃的镜面。上海的地铁站有成排的大幅灯箱广告,列车启动和到站的时候窗外会很辉煌。但在途中,电气列车悄然疾驰,窗外的黑暗依然平静纯粹,让人忘记列车的速度。这时候,会看着玻璃窗的镜子,想看看坐在你对面的人们有没有改变。
方便但听不懂只能靠猜的是日本东京的地铁。在东京,大多数人都喜欢坐地铁上班,地铁不会堵车,可以保证准时到到。东京的地铁久负盛名,成为东京的一种标志,东京的公共交通是全世界公认最发达的,可以将你送到每个角落。东京的地铁极其安静,地铁里几乎无人说话。虽然东京满大街手机,但是没有人大声打电话的。尤其在地铁里,手机都是震动的,日本人很不希望因此而影响了别人。在电影中,东京的地铁有着东方抒情诗一般的氛围,并没有强烈的速度感,打着昏暗的影调,徐徐缓缓,让你心思纯净。东京的每一个地铁站既是客流的集散地,又是商业的聚集区;在有些地区,高耸宽敞的车站大楼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汇集了各色各样的商铺店家。
全世界最好的地铁在莫斯科。第一条地铁是在斯大林时代就造的。当时是不计工本,地铁在地下50米深,全部使用卷扬电梯。莫斯科地铁充满文化氛围和艺术,地铁装潢非常豪华,充分表明当时决策者超越时代的眼光。在地铁通车典礼上,市委第一书记说了这样一段充满激情的话:“我们的地铁是普通人的交通工具,不仅应该是最方便的,还应是最美丽的,在艺术上也首屈一指。”的确,走进莫斯科的地铁,犹如置身于地下艺术宫殿。
伴随城市地铁线的延伸与扩张,地铁站就如同几米笔下“希望的出口”成为城市行程的方向标。与此同时,那些具有同类特质的时尚因子被吸引至地铁站附近,当这些时尚因子与城市文化凝结起来的时候,地铁站便被赋予其独道的一面。地铁1号线、2号线……直至N号线的建设使用,对城市来说,使之更具有条理性;于个人,它将融入你的生活,如果你每天只在上上下下之间穿梭,视其为代步工具,还不能全方位地享受生活,因为忽略了日常的能带给你制造浪漫情调的“希望”之门。学会在地铁中穿梭,来寻找地上迷宫的人文、美食、电子、时尚才能做有品位的“地铁一族”。
好的城市,总需要具备好的地铁站。地铁不仅是地下铁,更是地上铁。“地下铁”是几米笔下的城市温情;“地上铁”是由地铁串联的城市秘密肌理。伴随着中国城市地铁线的不断延伸,地铁站正在成为城市生活的中介点。在美国大城市的“711定律”过程中,城市中的一切活力因子被地铁站凝结在身边:总不超过步行时间7分钟到11分钟的距离。当这些秘密点与城市文化精髓点聚集于一体的时候,每个地铁站形成了它自身的性格,而每个城市也得益于每个地铁站。地铁线在城市中的密集出现显示了两种极为矛盾的可能:一是城市的条理化简单化,二是城市的个人化复杂化。上上下下之间,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它的地铁线,这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在城市的迷宫中寻找到它的美食、人文、生活以及我们自身,全因我们正是地铁的一代。
地铁,从无到有,从简陋发展到文化,从文化进入大众文化,反映了每一个城市的品质。地铁因为在地下,在心理上当人进入地下铁的时候会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地下铁艺术就可以充分带动人们的心情,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地铁文化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成了规模大、功能全、空间形态上最为四通八达的“地下城”。“地下城”的概念基本是指地面的各种功能大规模地转入地下,如具备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购物环境舒适的商业街、良好的通风系统及照明系统,并有各种装饰的点缀和休闲设施的引入。我们相信,“地下城”将成为城市空间的一张重要“名片”。
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地铁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熟悉得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十年,正是这段看上去有点长的日子,你我已经熟悉了陪在陌生人的身边呼啸而过那一个个熟悉的站台。城市中每一个地铁站似乎都有自己的故事,拥有自己的特色,而我们也只会每天重复着那些熟悉的站台名:永远拥挤的人民广场站、香气甚幽的静安寺站、白领汇集的陆家嘴站……其实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枢纽站,地铁是很多朋友见面、吃饭、玩乐的聚集点,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汇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
饕餮地下铁:地铁车站,行色匆匆。饥肠辘辘的人们,总想找个驿站停靠,歇歇脚,解解馋。是小饕,是美食家,是食不厌精者,在这里都能找到你想要的。下一站地铁生活———美食入座。
地铁,不只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我们在城市中移动的速度。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人们在地铁中阅读、沉思、欣赏风景、交谈,在转角错身、购票、相遇。快速穿梭于城市风景之间,感受城市呼吸脉动起伏。人与人,人与城,有了更深层、直接对话的可能。地铁结合高科技运/输的特殊建筑形式,不仅丰富了城市意象,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代言指标。在贴合城市生活的律动之中,其所展现的历史基调与人文风情,更成为城市独特风貌的象征。
城市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体积,它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地盘。钢筋水泥构件的森林建构起都市生活的基调,而地铁呼啸着穿行与如与夜的更迭之下。人群交错,步态匆忙,地铁如同黑暗中寂静涌动的河流,每个站点都是它宣泄的借口,从黑暗到光明,从地下至地表,周遭已经转换了风貌,电梯慢慢升向出口,给人一种恍然隔世的清醒。
当地铁进站、又开动,当滑动门闭合之间,当月台上的风扑面而来……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乘坐地铁、穿行于城市地下的体验,你才能够体会:是地铁,带给一座城市以不一样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年轻、飞速、轻盈,是孤单、寂寥、落寞,是沉沦、忘我、迷失。地铁就像是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永远穿行在城市的心脏地带,穿行在现代人的内心深层。这部电影,永不散场。地铁中,站台上,穿梭往来着形形色色的男女,就像游弋在这个城市海洋里的一尾尾寂寞的鱼。当地铁进站,每个彼此陌生的人,分别奔赴这个城市各自的方向。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遇见和离别的故事。地铁毕竟还是现代城市交通工具中速度的极至体现。乘坐地铁,我们可以迅速地从城市的一个角落,抵达另一个角落。这一站到下一站,只费须臾。想到地铁所带给于人的速度与时间的冲击,就会浮现《2046》中,列车穿越时光隧道般的感受。
地铁,因为在无光的地道里穿梭的时候,车窗玻璃会象镜子一样反映出车内人的脸。那些影象浮现在黑暗的底色里,遥远而真实。在脚下的黑暗中隆隆穿行的地铁,给了我们城市的感觉,还有一个城市人的感觉。生活在城市,会有许多东西令我们产生城市的感觉。城市的感觉来自地铁,不仅是因为地铁是城市的,也不仅因为如今960万平方公里拥有地铁的城市只不过三座,而是地铁生发我的城市感觉在于它的速度。速度向来就是与城市与现代生活与工业社会紧紧相系的,城市的先锋和表率作用,速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数。不是说城市之外就不看重速度,而是这样的情形完全由客观所决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感觉。地铁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曾有过一份对10423个地铁乘客所作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一,80%以上的乘客是有工作的,待业、失业和无业人员的比例远远低于公交车。其二,乘客中70%是年轻人,主体年龄在18至39岁间;老一辈的人们很少搭乘。它勾画出地铁的乘坐者,不正是城市的中坚和明天么,城市的感觉,其实是很实在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