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05章 信息存在方式和信息实现定律
接续前章,讨论“信息”概念的第三个理论要点。
其三,信息必须是能够实现对应链接条件的“介质运动”
在普遍的信息种类中,要不要再分出一个有用和没用的“介质运动”?不用。这样一分又成了人为定义。
你认为有用的就称作信息,那是因为你已经发现了那种介质传递条件作为信息的识别方法和利用方法。你认为世界上还有无用的介质传递,而不愿意把这样的介质条件称作信息。是否也可以说在古猿人学会扔土团之前,所有的被传递的介质包括电磁波携带的介质,都没有任何用途?如果这样,人类还会不会迎来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
被传递的介质,有的是人类经过数千年的文明积累而制作的文字,有的是已经被人类从自然界中所发现、所掌握了信息识别方法和利用方法的基本粒子,这些高级信息自然应该堂而皇之地先登上新时代的“信息宝典”。但是,还有一些,人们暂时没有发现那种介质运动的可用价值和识别方法,或者看到的是那种被传递的介质总是给人类带来灾难。
然而,从哲学意义上看,好信息和坏信息,可利用和暂时不可利用的介质运动,它们都是信息;携带病毒的介质和携带乳酸菌的介质,都一样可以实现介质传递的信息“刺激条件”反应。道理一样,暂时不能利用的自然的介质传递,并不意味着人们将来也同样没有能力发现它所蕴藏的信息识别方法和使用条件,并不意味着暂时不能与人脑实现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某种介质运动,它也同样不会使他物产生信息刺激条件反应。
在普遍信息种类中,要不要再分出一个“意识”的信息和“物质”的信息?不用。它们都是物质的介质运动的排序组合和编码组合。所谓“意识也是信息”,那不过是把介质传递环节和人类的脑神经知觉激活没有分开。一本书放在书桌上,永久地放着,它不可能像人脑意识一样产生精神力量。只有看在眼里,又进入大脑、激活大脑才会变成意识和精神力量。在这中间,需要人的视觉响应光粒子的波动,需要介质的运动环节来接通。
为了这个“环节”实现现代化,人们想尽了办法去发现和寻找高效的运动介质。比如:人类对“电子”的发现和识别,首先看到的是电子介质在其运动中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介质刺激条件(也可叫做两种简单的信号)。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种简单的介质刺激条件,就选择人类和电子工具均可“识别”的“0”和“1”数码来与之对应编码,以实现介质传递条件(信息)的成功转换。在此基础上,又尽可能地为“0”和“1”组成的数码串制定大容量的编码规则,又实现了人类所有文化介质的数字化转换。接着用激光打孔制盘等各种方法,再次转换介质传递条件,于是又为激光“识别”人类意识形态并传递文化介质,开辟了广阔前景。在这一系列过程之中,很重要的运动概念和传递概念就是中间环节的“转换”!介质转换就是介质运动环节的转换。它们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介质环节组成的;是一种又一种的信息相互对应链接而转换的。所以把意识直接说成“一种信息”不准确。意识究竟是什么?在其后讨论。
当然,作为专业用途,完全可以对信息进行专业分类。比如:生物工程的遗传信息,IT产业的网络信息,物理方式信息,化学方式信息,来自宇宙的天文信息等等。在其纵深方向上也可以分为:机器可识别信息,人类可识别信息,顽石可识别的信息,等等。而作为哲学意义上较重要的分类,则是人工信息与自然信息的区别,是人工信息进化级别的分类。
按信息进化比量公式衡量,地球处在荒蛮与混沌的时代,介质传递过程中能耗量单位之比是分母大分子小。凡此均属于低等信息。随着生命物质的出现,遗传介质的传递便出现了比较高级的形式。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工信息被普遍利用,同一能耗下的介质传递所表达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同时能耗越来越小。比如,今已进化的人类:有人说了半天话,一点感觉不累也不感觉口渴(实际上还是消耗了许多体能)。假如人类不利用自己发明的高级信息(如语言――指声粒子波的音阶和节奏性编码)而采用低级信息传递――可以用有节奏的“鼓掌编码所代表的含义”这种物理方式来替代语言。让他持续鼓掌半天,他会消耗多少体能?他能否受得了?再比如,在互联网上以每秒数万字节的速度下载信息,这比打一分钟的电话火爆多了!
上述分析,使我们最终瞄准到了信息的第三个普遍特征,它不在于人们对它有用没用,有没有识别和掌握,也不在于哪些介质传递是主体(人类)的属性,哪些介质传递是客体的属性,而在于运动介质能不能对“他物”实现它的信息“刺激条件”反应。凡是能够针对他物实现刺激条件反应的介质,即使你一时无法识别、无法利用,它也是信息。被传递的介质对于受众或受体来说,实现信息刺激条件反应要具备三个条件――
他方条件、中介条件、刺激条件。
“他方条件”――是指被传递的介质本身在与受众或受体相遇之前,就与另一物体的某种属性构成了联系。“介质”之所以是介质,就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暂时的、或永远的接受了“他方条件”。这种联系要么是接受了他物的推力,然后又把这种物理信息带给另一受体,比如“被传递的纸团打在我的脸上”。要么是直接带来了与他物相似的分子构成,使与另一受体得以相遇,比如“来自火星的陨石”。要么是人们发出的电报和手机短信,通过电磁波的节奏性编码或数字化编码实现了意识形态的电子化传递,等等。“他方条件”既包括站在“受方”角度,指信息来源一方的属性;也可以反转过来站在“传方”角度,指受体那方的链接条件。受体这方如果没有人能够识别电磁波的节奏性编码(时间排序编码),那么,属于人类的“电报”就不存在。
“中介条件”――是指被传递的介质都要遵循既定的传递方式和途径,电脑只能先通过识别机器语言的两种电子信号区隔,然后才能把机器语言转换成文字图像使人们识别。声音需要通过空气介质传递,捂着耳朵就会阻挡空气介质鼓动耳膜,致中介方式和途径被阻断,等等。
“刺激条件”――是指被传递的介质必须对受体构成相应的作用力,也是指任何物质在被作为介质传递时必然伴随着“能”,还要指受体必须具备感应刺激的条件,即与“他方条件”对应的链接条件。只有对应链接,刺激条件才能形成,介质应所具备的“他方条件”才能转变为某种信息刺激。
刺激条件,用人类的感觉知觉条件来说,要达到“绝对感觉阈限”,说话能听到,知觉才会感应;有时人的皮肤痒痒的,虽然你不能识别那是何种介质条件的刺激反应,但是对那个你看不懂的介质传递来说,它已经实现了刺激条件反应和对应链接反应,你可以研究这种现象,先发现介质,读懂它,识别它,再利用它。刺激条件,用物理条件来说,要求介质必须传递到位,纸团没有扔到位,信息就不能实现。刺激条件,用化学条件来说,要求有机物介质必须与有机物受体相遇。带有氧分子的空气可以“刺激”铁生锈,因为氧分子具备“参与”铁分子结构的介质参与条件。但是氧分子却没有足够的条件参与无机物受体,比如顽石不具备吸收氧气的功能。顽石能够识别的信息条件是物理条件,打它一巴掌,就有响声(激波介质反应);让强力激波前锋面的介质与其相遇,它要么迅速飞上了蓝天,成为被传递的介质;要么粉身碎骨,变成了另一种数不清的运动介质。对应链接条件,是信息实现的一般规律,也是介质刺激条件的发生原理。
信息的第三个特征,说明了它是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的一个很完整的运动环节。他方条件、中介条件和刺激条件的结合,构成了信息的存在方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信息必然实现的对应链接条件。
我们对信息的描述作个总结:不论任何物质,只有在被作为介质传递的条件下,其物质才能成为信息,信息就是介质运动。一切静止的物质和一切不能实现对应链接条件的物质运动均不能称作信息。信息作为介质运动的本质属性,它既包含“他方条件”,也包含“中介条件”,还要包含具备某一种能量的“刺激条件”。它不是“能”,但在实现过程中伴随着“能”;它不是“意识”,但在针对人而实现后可以被感觉、可能被“意识”到。
信息作为介质运动,把物质、意识、能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信息作为介质运动所要求的对应链接条件,把自然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人文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机统一起来。信息作为具备对应链接条件才能实现为“信息”的介质运动现象,它把有意识的信息链接,和无意识的信息链接清楚区别开来,机器与机器之间存在信息控制――这是维纳先生的发现;机器与人之间也存在信息实现条件,人与人之间还有表现更突出的信息实现条件,但是,人对顽石发出怒吼,则不能实现介质运动的刺激条件,因为顽石没有对应“声波”的链接属性。顽石可与“激波”对应链接。
物质作为“介质”运动时,之所以可以实现为信息,均是物质间的对应链接条件为其创造了“条件”;所有物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之所以又不能被统一称为信息,因为对应链接条件同时也限制了信息实现的可能。没有对应链接条件,物质运动应归属于介质的“中间环节”将不复存在。早在19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列宁就曾经提出过“中介”把一切事物普遍联系起来的著名论断,但西方世界一直不认可这种智慧思想具有科学性。很显然,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很显然,即使今天的我们找到了其中的原因,也不能不对列宁在当时认识条件下的伟大创新论断,表示肃然起敬!
以往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对“信息”的含义进行理论概括时,所以会出现种种错误,有的认为意识就是信息,有的看到了信息的能量作用。“公公”说他发现了它的“技术手段”用途,“婆婆”说她看到了它的“人文科学”意义。只有俄国科学家头脑清醒地说:我们对信息的认识,只达到了科学范畴,远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正是因为无法从哲学的高度上准确概括它,才会使全球学者和科学家各执一端。主要原因,是没有用“介质运动”和“对应链接条件”来理解信息。只有“介质运动”才能把信息的所有特征包含其中,只有“对应链接条件”才能把不属于信息的物质运动与信息传播区别开来。其他任何解释均是片面的、或者是非本质的理论概括。“对应链接条件”是信息所以实现的定律。
但是,在我国理工科教学领域,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并没有改变人们局限于对信息的表征认识。学界权威因为已有的认知体系难改,主张在哲学思想领域放弃对“信息”的解释。2006年,笔者再次在博客网上发出公开信,强调信息的哲学定义。
致哲学家公开信(有删节)
――再重申“信息”的哲学定义
哲学绕不开“信息”这一基本概念。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信息在理工科领域技术层面的定义实际上撼动了哲学的根本。今天,也同样是信息的哲学定义可重新夯实当代哲学思想的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绕不开“信息”这一基本概念。
信息的哲学定义关系到哲学对整个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如何联系微观、微观如何联系更进一步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哲学,必须有此概念才能更好地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信息的哲学定义在本书第一稿中即有准确客观的认识。但是,一个小人物挡不住学界权威们多少年来习惯于从技术层面对信息的理解。这种思维定势有违科学的基本精神和哲学的辩证思维。因此,想再借博客网重申“信息”的哲学定义。
信息的哲学定义是:“一切能产生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介质传递(运动)就是信息”。(参见本书03章,著作见胡志平主页:http://huzhip9.bokee.com http://huzhip9.chinavalue.net )此定义可以推动理工科从技术层面更有操作性地解释“信息”。
从物质层面分解上述定义,信息:1,它是物质。2,它是包含他方刺激条件的物质。3,它是被传递的物质。4,它起到的是介质的运动作用,而不是单纯自我运动的物质。5,它是介质层面的一个完整的物质运动环节。
从功能层面分解上述定义,信息:1,它是有能量刺激作用的介质运动。2,它是能产生对应链接条件反应的介质运动。3,它是能刺激受体或者参与受体产生新的对应链接反应的介质运动。4,它是能被受体或接收、或吸收、或容纳的运动介质成分。
从过程层面分解上述定义,信息:1,它是完成了受体响应的介质传递,没被受体响应的任何物质运动均不能被称之为介质传递,即:不能被称之为“信息”,只能被称为一般物质运动过程。2,受体响应的过程包括:识别接收、容纳接受、吸收链接、构成并形成新的介质运动环节。这一切在微观领域都表现为介质传递的对应链接过程。3,介质运动被完成受体响应的定理是“对应链接条件”。
《给中国一个大智慧》这本书,解释了信息作为介质传递引起受体识别接收、容纳接受、吸收链接过程应必须包含“对应链接条件”。没有客观的对应链接条件,信息无法实现;没有客观的对应链接条件,任何物质运动都不能被称之为介质运动。人的视觉可以响应作为自然介质光粒子波动,所以视觉可以响应标识,标识可实现为“信息”。人的基因排序组合具备吸收和链接基因变异组合排序的客观条件,所以人的遗传基因也可能有变异基因(信息)参与体内循环。而石块对一般光粒子波动没有响应条件,所以石块不能把标识实现为信息;再由于遗传基因对石块没有吸收链接条件,所以石块不能参与遗传信息进入体内循环。它在人体内只能沉淀为“结石”。
2005年以来,国家为了哲学的发展和研究,已投资一亿多元给各高等院校。笔者所著《给中国一个大智慧》没有花国家一分钱。但是,这本书可以为高校哲学研究省去很多资金。希望高校权威们打破等第和门第观念,看完这本书。切记不要匆匆做判断、下结论。本书尽管存在“散文化缺点”(不符合八股式论文规范),但可以认为谁先看完本书谁的哲学研究可走在前列。
胡志平
从公开信中,哲学家们可清楚看到哲学概念体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物质运动的规律来说,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只研究物质运动的原因和结果上,也不再停留在只研究社会历史阶段和物质发展阶段上,它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了物质运动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节”领域。也许,未来还要更进一步深入到物质运动的每个小细环节领域,并通过对物质运动细小环节的识别、开发、利用,推动人类科学技术发生更深刻的革命!
我们的哲学,过去已经知道物质是运动的,但是并不知道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具体环节是什么;我们的哲学,过去已经知道物质运动的原因和结果,知道前一个结果会带来后一个结果,但是并不知道原因和结果、结果和结果之间的“故事情节”和“演变环节”有多么精彩;我们的哲学,过去也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是并不知道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整个物质世界在“波”的海洋里,必须通过对应链接条件才能构成普遍联系。
我们曾经有过困惑,也曾固执地希望用现有的哲学概念体系去套住“信息”这个怪物,我们用削足适履的办法殷切希望“信息”能够穿上现成的、经过几代哲学家精心制作的哲学“小鞋”。但是,我们错了!我们造成了当代人远离哲学的后果,我们不能启发和激励后人用高昂热情来拥抱哲学的智慧!
维纳先生无法对信息的本质给予明确概括,但是他却明智地说出了一句足以使所有唯物论思想家感到振聋发聩的话:如果不能给信息一个正确的定义,“任何唯物论在今天都不能生存下去”!
今天,我们才知道,信息――这个让哲学困惑了50年的概念,原来它可以覆盖物质世界全部运动过程中的所有“具体环节”领域。它也是物质,却不同于物质概念;它关系到意识,却不等于意识;它属于物质运动,却没有包括所有运动过程;它不是所有物质的属性,却是所有物质可能具备的属性。
然而,新的哲学困惑又来了!如果是按照过去的办法,逼着“信息”去适应原有的哲学概念体系,事情反而简单。而现在,它却真的要变成我们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了。那么,在辩证唯物论哲学体系中,概念均是成对成双来构成对立统一的。没有对等对应的概念,不是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也不能启迪人们先进的哲学智慧。
可是,信息――您的如意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