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忧思录


目前,西方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初现端倪。在美国华尔街通报的这场号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比较而言,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平稳,前提在于中国的金融体制没有全面开放,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中国今天的金融及经济或许将比谁都更糟。

金融危机同天下所有事情一样,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规律在所难免。鉴于中国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希望中国进一步购买其大量国债而帮助救市。当然,危机既是危险但也包含机遇。因此,国内国外,一些鼓动中国及时走出去,特别是要在帮助“救市”的过程中,或抄底或购买他人优质企业的提议不断涌现。

然而,中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究竟是谁的钱,是如何形成的储备呢?这对大多人来说,其实都不怎么不清楚。当然,对于有心人而言,从国家公布的官方信息,可以方便地知道详情:“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的结果。由于中国实行强制性结汇制度,因此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发行也在同步扩大。例如,一个企业出口了1亿美元的商品,创汇1亿美元,这1亿美元到了中国就被中央银行约按1:8的汇率,用8亿人民币把这1亿美元购回,出口企业得到8亿人民币,同时,外汇储备增加1亿美元。(见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59650615)”

显而易见,国家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把各企业的出口顺差之外币,用人民币购买而得。而国家掌握的人民币,不外乎主要是财政收入和税收所得。可见,外汇储备既是国家的钱,也是国民的钱。

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在于,中国境内能够出口获得外汇顺差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些企业的产权特征,主要是外资企业、港台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可见,与中国外汇储备等量的人民币,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分散在这些企业中的。当这些企业把出口赚回的资金(人民币)用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或扩张之际,手上的结余可能不会很多。但是,如果及时关张走人的话,特别是在危机到来之前见好就收的话,其手上必将掌握大量人民币,尤其恰在此时,一是不便于兑换成美元,二是不愿意兑换成正在不断贬值的美元。进一步地,如果个别国际金融体系事先有意这样兑换并囤积甚至是暗渡陈仓大量人民币的话,货币战争、金融战争的伏笔早就埋下。此时此刻,或许国际金融危机的烟雾正是诱导我们上当受骗的陷阱。可见,妄想抄他人之底的时候,一定小心不要中了别人的计,何况我们目前的股市也很低廉。

无论如何,西方的金融危机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华尔街金融体系的衰落大势已定。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跳不出圈套解不了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全球金融战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让贪婪者自食其果吧,我们不作东郭先生。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九日 于中国衡阳

点击鼠标,在新窗口打开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