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走过了80年的成长岁月,当初,年轻人参加红军是要冒被杀头的危险;后来的抗日期间,年轻人当八路是为了不当亡国奴:再以后,年轻人加入解放军的战斗行列,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建国后的和平年代里,年轻人当兵的价值取向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文革前流行的口号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十年动乱期间,当兵则可躲避下乡,是有背景家庭子女的理想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城里人都在一门心思挣钱奔小康了,当兵则成了农村青年离开土地的现实选择。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兵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尽管仍然不能排除一些人源于功利方面的考虑,但我却由衷地认为:军营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怎样估计都不过份。尤其是从小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生活成长的“80后”们,如果能在其宝贵的青春期,过上一段军旅生活,其精神方面的价值实在是千金难抵啊。也许是自小受到的正统革命教育的缘故,我对军人有着天然的崇敬之情,董存瑞、黄继光、雷锋、欧阳海,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伴随我们告别了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军人意味着牺牲、奉献、忘我、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军人的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
人们在对军营的赞美上是从不吝啬的,比如人们把军营形容为一座革命的“熔炉”,一个很普通的青年,在这里摔打几年,就可成为一块好钢,放在哪里都烁烁发光。人们还把军营比喻为一所成才的“学校”,哪怕是个“调皮鬼”,在这里过上几年,也会成为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这几天随着“八一”的来临,关于人民军队价值的文章多了起来,我很欣赏关于“解放军就是一所高水准的商学院”的提法,中国现今多少杰出的企业家是来自八一军旗之下啊。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王石,这些当今中国企业界的领袖级人物的履历中都有过光荣的军旅之页。
他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是他获得辉煌人生的重要转折。这里我想试着就上大学与当兵的性价比做个比较:
——当代青年普遍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因此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懂得珍惜既有的一切,上大学由于并未真正脱离家长的呵护和溺爱,加上差别很大的经济支付能力的副作用,可能会加剧这种倾向,从而导致自身能力与自我感觉之间较大的反差。而军营生活的严格、纪律、规范、挑战极限的磨练,可极大地弥补这些青年自身的弱点,可有效地帮助他们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养成严格自律、按规则行事的好习惯。
和磨练对于青年的心智发育和成长是及其宝贵的。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社会责任、国家荣誉、奉献精神,而上大学,由于是天之骄子,加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缺陷,如果这些年轻人摆不正自身位置,这些弱点也是难以克服的。而在军营里,强调的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有难,军队定要冲锋在前,尽管在和平年代里,并不需要舍身堵枪眼,但那些扶危济困的壮举是一定会亲身实践的。这些经历的生动教益是多少堂政治教育课也难以与之相比的。试想,一个豆蔻年华的青年,在真正承担社会角色之前,先行在这样的“熔炉”和“学校”中进行如此打磨锻造,未来的职业前景还能够有错吗?
总之,在上大学和服兵役这两种选择上,性价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知识技能是终生的,随时可以进行,而服兵役却真的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前些天,针对高考的落榜生,我曾说过一些有关“行行出状元”的话。今天再补充一点,当兵去,如果你的身体合格,正值服役之年,千万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在我看来,和上大学相比,走进军营更是有为青年的成才之路。当然,走这样一条路是要做好付出的准备的,但这种付出相对应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收获,那简直是微不足道的。老兵们有过这样的经典之语:“当兵也许会后悔一阵子,但如果不当兵你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结论:为了不致于终生后悔:当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