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咏敏:08年房地产市场两大看点


 

                朱咏敏:08年房地产市场两大看点

 

  2007年中国的房市﹑股市﹑金市﹑油市乃至于“肉市”,仿佛都象吃了伟哥一般,坚挺无比,但不是所有的供给者都感到快乐的,准入门槛最低的猪肉市场的老板也很小心奕奕,他们知道中国老百姓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吃鸡肉与鱼类。房屋虽然价格奇高,那些每周吃几次熟泡面的“房奴”们,那些睁开眼睛就想到今天又欠银行200元的白领们,他们的“血泪史”似乎并不令他人同情,每当一个楼盘开卖之际,消费者积心中之怨愤,怀满腔之热情,象黄继光一样勇敢,前仆后继购房,他们可能畅想在20年以后,自己已是身价千万的潇洒富翁,过着不劳而获的幽闲生活;或许他们有许多难言之隐,一时不便诉说。房地产业内的一位思想敏锐人士也发过感慨:未婚女青年是高房价的推手,他的一句调侃之语,可悲的是不少学者纷纷诠释为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新突破,并建议用法律规定35岁以上者才能买房,亏他们想得出,以此推论,那情妇﹑二奶岂不成了高房价的“推土机”了。

 

  最近一个房产“拐点论”在各种媒体上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眼球,不少人预言;08年房地产将出现“拐点”,意味着房价会下调,地产大佬王石近日规劝消费者等上3—4年再买房,加上深圳房价在下跌,央行今年六次加息等,明年房价走势看空的比较多。我有意识地写上这段文字,目的是向读者纠正两个看法,使读者对明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性判断。我从来不赞成房产“拐点论”的说法,因为“拐点”的对立面是“非拐点”,也就是一条线性直线,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商品的价格走势是长久呈线性直线的,“拐点”一定会出现的,“拐点”之后再上升,几次来回就是波浪式上升了。出现“拐点”不意味着价格从此下降。2007年我国的物价上升如此之高,而我们那位统计局的可爱总经济师还认为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一针见血指出:结构性通涨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经济学上还没有一个叫“非结构性通涨”的说法。而老百姓不懂深奥的经济学,他们朴素的思维是:情愿服装价格上升50%,猪肉价格下降20%,这种结构不是很好吗?其次,我把王石讲话的原文看了一遍,发现媒体的解释与百姓的理解更加离谱。王石原意是讲的房屋的性价比问题,他认为再过3—4年,房屋的性价比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会比现在更经济,更适用。我认为房屋的性能与价格之比,以数学排列有四种可能,去掉两种可能性较小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房屋性能提升,价格不动;另一种是房屋性能提升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这种可能性最大。消费者总体是受益的,但你支出的价格也随之而增多。故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为再过3—4年房价会大幅下跌,每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特别是将步入婚姻的男同胞们,千万别误解为你的女友是高房价的推手,你应珍惜地牵着她的纤纤嫩手,走进幸福的天堂。

 

  07年即过,08年的房地产市场更加充满变数,“多”与“空”的博弈空前激烈。在众多因素的交替变化中,有两个看点请读者予以关注:

 

看点之一,房产市场的立体全覆盖是道美味的“夜宴”吗?

众所周知,今后消费者在房地产市场中可以“对号入座”,即低收入与困难户通过政府为主导的廉租屋体系解决;中低收入者以经济适用房来覆盖;其他全部进入商品房市场。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均衡分布态势,但这三大块市场分别碰到的瓶颈问题是:廉租屋的建设主要是资金缺口,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以及几个大城市公积金增殖部分,一年也就400亿左右,加上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资金更加紧张,平均每年只能解决10%左右的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主要难点是操作的公平性与选址合理性,特别是中等偏下收入的认定标准及覆盖面的科学性,既不能把进入商品房通道的消费者拉回去享受经济适用房,又不能把无力购买商品房的消费者推向商品房市场。以上两项用地的强制性指标要占总用地指标的70%,真正进入完全商品房市场用地指标只有30%,这对政府是一个大智慧考验,明年土地出让的模式,方法一定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否则不仅是“面粉比面包贵”,而且是鸡蛋比老母鸡贵了。

 

看点之二,稳定或降低房价的主要手段到底是什么?

在众说纷芸说法中,较有代表性是任志强与谢国忠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土地价格的飚升是导致高房价的直接原因,而深层次因素则是地方政府以投资拉动GDP的增长,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收入”是公开的秘密。任总开出的“药方”是:较大幅度增加土地供给,消除“地王”,稳定房价。谢国忠则认为:政府不能与土地收益直接挂钩,建议通过发行城市债券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尽管他们都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但按常规思维他们的“处方”中已无“药”可抓了,在人们能接受的居住范围内,土地的供给量非常有限,相反大发展商拥有的土地量却相当可观,根据最新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分析:至2007年底,发展商拥有土地量达10亿平方米,沉淀资金2﹒4万亿,可连续开发三年。照此下去,一旦地产寡头形成并结盟,房价将被他们左右。于是一个宏观上的“得”与“失”又放在决策者的面前:面向众多的消费者,以往单一增加土地供给的思维行不通了,在居住权与城市既定的规划容积率之间孰重孰轻?就象我们平时常看到的城管队以维护市容为理由,把路边小贩驱走并没收他们的生产资料。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百姓的生存权与市容卫生哪个重要?我们的土地供给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提高“产量”了,适当把容积率提高,既能降低楼面价格,又能满足居住的需要。(我在《沪港经济》的专栏文章有专门的阐述,这里不予展开了)这是目前情况下牵动面最少较优的办法。我国城市化的任务很重,而农民宅基地的“并轨”问题,又留给“时间老人”去研究了,当城里人购买第二套房受到贷款的制约时,农民兄弟们到城市工作已有第二套房了,(包括租赁)在现有土地供给机制及既定容积率条件下,再不提高“产量”,你说怎么办?

 

精彩推荐:

朱咏敏:用土地增值税严打汤臣一品捂盘囤房 2007-12-19 14:30:37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